
第六章:挺拔的身材: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第五节:物品所有权:孩子抢玩具怎么半?
我经常听到家长问两类问题,一类是:“我家孩子总是抢别人的玩具,怎么办?”还有一类是:“我孩子总是被别人抢了玩具也不知道还手,怎么办?”
对于这两类问题,我首先都要问问孩子多大了。如果小于4岁,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正在发展自我概念,而幼儿的自我概念是跟他拥有的东西相关的。比如说,如果你让一个3岁孩子介绍自己,他可能会说:“我叫小明,我3岁了,我有一个托马斯火车。”
所以各位家长不用焦虑。孩子抢别人玩具,不是因为他坏,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东西不是他们的。
对于抢别人家玩具的孩子,这是帮助他建立物品所有权意识的好机会。无论对伐小朋友和家长有没有抗议,这个时候家长都应该干预。“这是人家的东西,他同意你玩了吗?”如果对方不同意,督促他归还。
大家不要觉得这会是对孩子的打击,或者看他哇哇大哭,于心不忍。这并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反而是在帮助他理解自我和别人的边界。
需要提醒:干预孩子的行为时,要态度温和并坚决。不要有道德批判:“你这孩子真淘气”“那孩子真胆小。”“这孩子霸道”。
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也不知道反抗,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反抗。因此,如果他们对那件玩具也不是特别喜欢,被抢走也就算了。家长一样要做到不进行道德判断,然后带着情绪干预,而是教给孩子如何社交。
最好的方法是在家里先练习。孩子玩一个玩具,你问孩子:“这个玩具可以给我玩一会吗?”或者:“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如果孩子拒绝,你可以假装自言自语地说:“哦,你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我,那我找其他玩具玩吧。”
然后你可以跟孩子对调角色,把这些场景多预演几次,下次他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孩子的东西被别人抢也是一样的,事到临头再对孩子说:“去抢啊,哭有什么用!去把玩具抢回来!”
那只会把事情弄的更糟,你的情绪会让孩子更害怕。还是需要在家里先练习,比如爸爸从妈妈手里抢玩具,妈妈护住玩具说:“不行,这是我的,你不能抢。”开始几次爸爸可以就这么放弃,让孩子学会用语言把别人打退。孩子就容易学会这一招。
4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抢别人的东西,还是要当作错误来纠正,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批评加让他承担自然后果。
总结:无论孩子是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还是东西被别人抢了不会反抗。我们的应对之道根据孩子的年龄而有所不同。2岁开始,就要让他确认物品所有权。2-4岁期间,要帮孩子发展物品所有权概念。抢别人的要还,东西被抢要坚决要回。
这个期间,也要反复教导孩子怎么向别人表达友好和抗议,这样一来,每次他跟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反而是他锻炼公平观的一个机会。
第六节:孩子打人或者被打了,怎么办?
和上一节的问题一样,一半家长担心自家孩子欺负其他孩子,另一半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负——难道就没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吗?
当然不是,你看我们长大后都很正常,既不欺负人,也不让别人欺负。
为什么小朋友之间总会发生打人和被人打的事呢?因为这是幼儿的正常现象。
幼儿两岁半以后语言能力开始突飞猛进,但离社交所需要的复杂的表达还差很远。所以孩子在需要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说,只要用他们最习惯的方法,就是身体语言。
4岁以前,有时候打其他小朋友,并不是表示他讨厌其他小朋友,相反,是在用他这种方式表示友好。
而且很奇妙的是,你可能也观察到,很多时候被打的孩子一点儿都不在意,转过身就和打他的孩子一起玩起来了。这并不是说被打的孩子就怯懦、没用,而是因为两三岁的孩子习惯用身体表达,他知道对方只是打个招呼。
孩子经常打人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习惯于自我中心。
两三岁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或者伤害。他打别人一下,他不疼,他就以为别人也不疼。能够感受别人的能力,叫共情能力,也有人把它叫同理心,两岁以后才开始发展,而且需要发展很长时间。
第三,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不足。在3岁以前根本不理解那些复杂的社交规则。所以他根本不知道打人是错的。被打的孩子有时候也不会愤怒,因为他不觉得这是一件多大的事儿。
所以家长在干预的时候也要注意,在4岁以前,如果孩子相互之间打几下,并没有哪个孩子生气了,哭闹了,我们就不用太紧张。这是他们之间的游戏。当然,如果孩子生气了,那就表示他认为对方是恶意的,他被欺负了,无论对方是不是真的恶意都要干预。
4岁以后的孩子,已经逐渐学会这些社交规则了,如果还经常打人或者被打后不知所措,就一定得干预了。
怎么干预呢?当然不是对着孩子喊“打回去”?这么喊,只会让情况更糟。这么喊的父母,其实都是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觉得自己的孩子受欺负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孩子这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困惑和害怕。
孩子还在那里瑟瑟发抖呢,你又朝孩子吼,只会让孩子更害怕。
这个时候首先要安抚孩子的情绪。比如:“他打了你,你是不是很生气”
这个时候家长也要有社交智慧,和对方家长一起商量解决。
双方家长应该一起教两个孩子。如果遇到熊孩子的熊家长,养出一个熊孩子还自鸣得意,觉得自己的孩子打人,到哪里都不吃亏。那我们首先要坚持让孩子知道,虽然对方不认错,但他打人确实不对。其次,直接把这家人拉黑吧。以后更育儿理念相同的人交往。
如果是我的孩子打了别人,就是首先教孩子语言表达的方法。:“哦,你要这个玩具他不给啊,那你可以和他说,这个玩具是幼儿园的,要大家轮流玩,你还要在玩多久呢?”
也可以让孩子找老师和家长,但不应该打人
然后可以进入第二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被打的人是很疼的,你看你打了他胳膊,我要是打你胳膊一下,”(不太重不太轻,让他感到疼。)“你看是不是挺疼的?他也疼啊,所以打人是不对的。你要向他道歉。”
这就是最后一步,讲道理以及让他承担后果,培养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
这些方式也需要在家多多练习。你需要耐心地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先确认他的情绪,然后逐一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共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让孩子的社交能力变得更强。
第7节:原谅:记仇不可怕,只要能原谅。
4岁之前,大家会发现孩子不记仇。可4岁以后,孩子和小朋友冲突后,生气的时间就逐渐越来越长。
作者1岁的女儿把哥哥好不容易搭好的积木去哗啦一下全部推到了,惹得哥哥生气抓狂,怎么说哥哥也不肯原谅。这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在这里我还是要建议各位父母朋友,不要着急。孩子开始记仇了,这是正常现象。要是孩子一点儿都不记仇,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下回预防着,吃了亏也不长记性,那不更糟糕吗?
记仇是一种社交能力,让他知道,哪些人对他做过不好的事情,以后跟这些人打交道要小心。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不记仇,而是让孩子学会原谅。
第一:要孩子原谅对方,不等于就不要对方承担后果。
如果对方抢了孩子的玩具,首先要让对方把玩具还回来;如果对方打了孩子,要跟对方父母商量怎么制约他。总之要让对方先说“对不起”之后,才引导孩子说:“没关系。”
在家也一样,兄弟姐妹,包括父母做错了事,也要道歉,承担后果。
如果对方没有承担后果,你就让孩子原谅对方。孩子肯定会觉得不公平,就算你最终强迫孩子原谅,他也只是暂时把自己的愤怒隐藏起来,将来很可能会更猛烈地爆发出来。
第二:原谅不等于忘记。
如果孩子说:“我不和小明玩,他上次抢我玩具!”你不能说:“哎你怎么这么记仇呢?他上次不都向你道歉,你也原谅他了吗?”
要知道,记住别人以前的行为,并且以此来预测他下次的行为,这是人类的正常策略,说明孩子对于坏事有正确的反应。
而原谅属于心里范畴,如果你不原谅别人,心里就会堆积太多的负面情绪,过去的那些不愉快的经历、那些讨厌的人,时不时地会从你的心理跳出来咬你一口。这不仅影响你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更不用说,能够原谅别人的孩子 ,会有更多的朋友,做事不太受情绪的影响,将来也会更成功。
所以,我们应该在心理上尽量原谅别人,但是在行为上还是要坚持原则。
第三:不要催促孩子原谅。
原谅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不是一个行为事件。这就是说,它需要时间。心理受到伤害很容易,但痊愈却很慢。
所以,如果孩子当时说:“我原谅你了。”但是过了几天,还是闷闷不乐,又跟你说:“我还是讨厌小明。”你不要怪他:“噫,你不是明明都原谅他了吗?怎么说话不算数呢?”
你要是这么说,以后孩子就不跟你说心里话了,因为心理过程是无所谓说话算不算数的,孩子自己也控制不了,你只能耐心地继续开导他,帮助他发展原谅的能力。
如何发展孩子原谅的能力?
第一,教给孩子原谅的方法。
原谅不是简单的一句“没关系”或者“我原谅你”就完了,它包括感受、原谅和希望。
比如说:“小明,你刚才抢我的玩具让我很生气,我原谅你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抢我的玩具了。”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呢?因为孩子在冲突中肯定有情绪,你一定要让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虽然我们要引导孩子原谅,但不把愤怒、委屈、难过这些负面情绪先清扫干净,就匆匆忙忙要他原谅,智能适得其反。
原谅之后还要强调“我希望你不要再犯了,”这会让孩子有一种力量感,就是“我这次选择了原谅你,”条件是“你也要变好。”不让下次就不一定了。孩子能感到自己给对方施加了影响,这次冲突他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而是一种平等的互动。
第二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要知道,孩子不肯原谅,有时候不见得是小心眼,而可能是处于害怕。
如果一个问题将来很可能再重复出现,那他当然要记得更牢一点。怎么帮他记得牢呢?
就是记仇。你记不住这个人当初干了什么坏事没干系,你记住他是个坏人就行了。这是进化给我们设计的捷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为他解决了问题:“哦,小明抢了我的玩具,但是他又把玩具还回来了,他妈妈严厉批评了他,那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原谅他吧。”
第三点:就是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
你自己是个宽容的人吗?你在孩子面前会说同事的坏话、会翻朋友的旧账吗?你跟配偶吵架,会记仇吗?尤其是,孩子犯错后,你会原谅他吗?
这个原则大家现在当然很熟悉了,就是我在本书里反复强调的育儿育己。
让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在原谅的时候要注意说出三部分信息:1.表达我受伤的情感。2.原谅你。3.希望你将来不要再犯,然后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上。
在鼓励孩子原谅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犯三个错误:把原谅当成不要对方承担后果,把原谅当成忘记,或者催促孩子原谅。
第八节:欣赏:看到别人的优点。
正值春节前夕,马上就要带着孩子拜访亲戚。亲戚见了孩子,肯定也都会给点儿压岁钱,见面礼之类的,每当这时我就会头疼:大人之间人情往来,我们都会回礼,但是孩子给大人回什么礼呢?
去年春节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好主意:回欣赏的礼。具体地说,就是让孩子想一想,这位亲戚有什么优点,然后给他发一张奖状。奖状上的字孩子不会写没关系,我帮他写,但是他可以贡献插图,并且给奖状签名。
比如:过年时在外婆家,他给外婆发的奖是最佳烧饭奖,奖状上画了一碗米饭;给外公发的最勇敢剪黄鳝奖。
大家收到孩子的奖状都特别高兴。现在是注意力经济年代,注意力比金钱还要宝贵。大人给孩子礼物,孩子不能拿物质回报,就用欣赏来回报,这说明他注意观擦你,并且为你总结除了一个优点。这不仅是别人的一份好礼物,而且也培养了孩子欣赏的能力。
欣赏的能力,不仅仅是至孩子欣赏艺术、欣赏美、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欣赏别人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并且总结、表达出来,不仅能使孩子变得更谦逊,有更多朋友,将来还能让孩子更成功。
所以,要寻找机会培养孩子欣赏别人的能力。
我推荐三个方法:
第一个是从人到优点,就是为一个具体的人找出优点;如读一段《西游记》,问问孩子这个故事里孙悟空的优点。
第二是从优点到人,就是为一个优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如:让孩子想想周围的人,谁有这个优点。
第三是你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示范如何找到别人的优点。比如:比如过年的时候,带孩子走亲访友,大家在饭桌上一起聊天,你就可以注意多让别人说说他们的优点,让孩子听到别人的优秀故事,当然不用直接说:“哎,老张,你有什么优点”。只需要你很自然地问别人工作的细节。
如:王叔叔在轮毂厂上班,你就说“哇,你看王叔叔多厉害,汽车能跑那么快,都是因为王叔叔他们制造的轮毂。”
当然,最后要补充一下,欣赏优点,也包括欣赏自己的优点。
孩子也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为自己感到骄傲。所以在去年发奖状的活动中,我让儿子给自己发了奖状。他给自己发的是“最佳骑自行车奖”。因为他很喜欢骑自行车,也认为自己骑的很好,然后他又给自己和表哥一起发了一个“最佳轮滑奖”,因为表哥上轮滑班,轮滑非常棒。
欣赏别人,也欣赏自己,这才是全面的欣赏。
(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