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人物历史
李觏:惨淡经营一生,顶点却是终点

李觏:惨淡经营一生,顶点却是终点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23:26 被阅读81次
李觏造像(江西资溪)

李觏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资溪县)人。因他曾创办旴江书院讲学,所以后人亦称他“旴江先生”。

少年求学

据现存的多部李氏族谱记载,李觏家族的远祖可上溯到唐高祖李渊,并与南唐王室有一定的联系。但此事于史无征,李觏本人也不曾提及。他只是在一些文章里隐约暗示祖先曾有过荣耀,如在《上慎殿丞书》里,他说:

窃念觏郡之衣冠家也,数十年来,禄禀中绝。

但即使祖上确实曾有过富贵,到李觏出生时,他的家庭也已经是真正的农民家庭了。如他在给朝廷的《谢授官表》中说:

伏念臣生长荒陬,世家寒士,徙际恢儒之运,谬怀荣古之心。

李觏在《疑仙赋》序言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十多岁时他跟着父亲到农田劳作,有一次在田间睡觉,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本《王状元文集》。这件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家庭境况。与普通农民家庭稍显不同的是,李觏的家里有一些藏书,使他能够“始数岁,窃习其家书,见晁、董、公孙之对问决科”。须知在那个时代,图书印刷尚未普及,私人藏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更何况在僻远的山区。他的父亲也有一定的文化,他说过:

先君尝学,不应举,以教其子作诗赋,亦乐施惠。尤直信,生平无所争,不识州县廷。

从这里我们倒也能感受到一点破落世家的气象。在李觏出生之前,他有两个哥哥夭折了。为得子嗣,他的父母到处祈祷。终于,他母亲做了一个道士授棋子的梦后,生下了李觏。

泸溪景色

李觏自幼喜欢读书,并且非常勤奋。在《上苏祠部书》里他称自己自幼好学,在六七岁时,“调声韵,习字书,勉勉不忘”。在《上余监丞书》里又说自己“十岁知声律,十二近文章”。看来李觏读书成绩不错。

李觏十四岁(乾兴二年,1022年)时,父亲不幸去世,这使得李觏的家庭陷入了困境。在《先夫人墓志》里他写道:

是时家破贫甚,屏居山中,去城百里。

从此处的“屏居”一词推测,李觏的家本在南城郊外,但此时孤儿寡母,生活难以为继,于是迁回离南城百里的老家居住。在山区的老家,他们母子生活依然拮据。他们拥有“水田裁二三亩,其余高陆,故常不食者”。幸亏他的母亲很能干,他回忆他母亲:

募僮客烧薙耕耨,与同其利。昼阅农事,夜治女功。斥卖所作,以佐财用。蚕月盖未尝寝,勤苦竭尽,以免冻馁。

这样,靠着母亲的辛勤操劳,李觏得以专心读书,并于17岁时出游访学。李觏出门游学估计走得不是很远,应该就在今天的黎川一带。黎川古有赤溪风月亭,据传是李觏读书处。虽不尽可靠,当非空穴来风。

李觏的游学生涯持续到21岁。天圣八年(1030年),他回老家娶妻陈氏,并开始谋求入仕。

坎坷不遇

接下来的13年左右的时间,李觏都在为进入仕途而奔波。今人多感慨李觏之不遇,但细考当时的制度,则可发现李觏之不遇,不能全怪当局,亦与他的个人性格及决策有关。从一开始,他就选择了一条不太顺利的道路。

宋初的取士,主要通过进士和诸科。不仅录取名额多,考试科目也很广泛。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判卷、录取制度较为公正。对于那些屡试不第者,还设有专门的恩科以安抚。

宋代科举并未像明清那样流为八股,成为扼杀才智的工具。宋代著名学者,包括李觏所崇敬的范仲淹、富弼、余靖、叶清臣等人,都是通过这个渠道走上仕途的。以李觏的才学,应该不难考取功名的。

但李觏却对进士考试有很深的成见,这或许与他早年读书经历有关。上文已述,他小时候曾经读过汉人“晁、董、公孙之对问决科”,认为他们的文章是“发天人之秘,而弥缝国家之务”,只有通过这样的对问才能选到真正的人才。他看不起进士和诸科,认为那些科场得意者所作的文章“诚皆声病靡靡之文而已”。

在他16岁(天圣三年,1024年)那年,叶清臣参加进士考试,因为策论写得非常好而被擢为第二,一时名动天下,因此李觏对叶清臣很是敬佩(不过叶清臣参加的是普通的进士科考试)。

李觏希望参加所谓的“制举”考试,因此没有参加过进士、诸科考试。制举考试设立于宋太祖时代,考试“无常科”,也不定期举行。太祖设立制举考试的初衷是怕正常的科举考试遗漏了特殊人才,所以皇帝本人经常亲自主持考试。乾德初年,太祖让地方官举荐人才参加制举考试,无人应诏。后来考虑到地方官发现人才不力,特允许士子到朝廷自荐。乾德四年,有司举荐了两个人,但面试时发现其人“词理疏阔,不应所问,赐酒馔宴劳而遣之”(《宋史·选举志》)。后来还举行过几次这样的考试,看来结果不甚理想,所以就不再举行了。

仁宗即位后,于天圣七年(1029年)重新设立制举考试,设立贤良方正等六科以待京、朝之被举者;设立书判拔萃科以待选人(即参加过进士诸科考试的低级地方官)应考;还设立“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茂才异等科以待布衣之被举者”。这种考试取人不多,因此名望很高,提拔也快。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余靖便是先登进士第,又于天圣八年(1030年)通过了书判拔萃科制举,并于当年被任命为新建县令。

余靖的成功对李觏应有所影响,至少坚定了他参加制举考试的决心。但普通百姓参加这种考试,首先要得到地方官员的推举。因此余靖到了新建县任上的当年,李觏就奔波四百里,求见余靖。他把自己的文章集为一册,希望得到余靖的赏识和推荐。当时余靖并没有做出特别的反应,但他后来成为了李觏的朋友,并曾向朝廷举荐过李觏。

第二年(天圣九年,1031年),李觏又求见本县的孙知县,把自己撰写的《潜书》呈给对方,但孙知县没有做出反应。之后的几年他都在家里读书、写作,等待朝廷的制举考试。可能是信息蔽塞的原因,他没有参加1034年的制举考试(这次录取的是苏绅、吴育、张方平)。苏绅也是先中进士,后通过的制举考试的,以祠部员外被任命为洪州(今江西)通判。

景祐二年(1035年),李觏求见过苏绅,但苏绅也不曾作出反应。景祐三年(1036年),李觏听说那年秋天朝廷会在京城举行一次贡举考试。由于在地方上没有人愿意举荐,他就赶到京城,认为“京师忠贤所萃,策试亡私,奔走西乡,将觊觎其万一”,希望得到京官的举荐。但来到京城,“未及弛担,而贡举已罢矣”,很是失望。其实这年三月朝廷就已经“诏权停贡举”(《续资治通鉴·卷四十》),可能他未能及时得到消息,来到京城才听说。在京城,他又投书(附自己的著作)给聂冠卿、叶清臣、李淑、宋庠四位官员。叶清臣看了李觏的文章,回复了一首诗以示表彰,另外三位看来没有什么回应。

此外,朝廷在景祐元年(1034年)推出了有关制举考试的新规定:“进士诸科取解而被黜落者,毋得复应茂才异等三科。”(《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九》)就是说,连乡试(即发解试)都没有通过的人,不允许参加制举考试。或许李觏到了京城后才知道此事,因此回乡后他便参加了一次乡试(具体时间不详)。不过这次乡试他落第了,“彷徨而归,又黜乡举”。

景祐四年(1037年),李觏带着他的作品去拜访被贬到饶州(治所在今鄱阳县)的范仲淹。李觏在京城时,范仲淹恰因“景祐党争”被贬到饶州,因此未能拜访。这次李觏去饶州拜访,给他看了《明堂定制图序》、《潜书》、《野记》、《礼论》等作品。李觏的才华给范仲淹留下了良好印象。宝元元年(1038年)正月,范仲淹到润州任职,兴建州学,邀请李觏去润州执教。但范仲淹旋又改任知越州(今浙江绍兴),此事未果。

宝元二年(1039年)三月,范仲淹到了越州任上。十月份,他又写信邀李觏去越州讲学。是年冬天,李觏应邀到了越州,还写有《登越山》一诗。在越州期间,李觏留下了改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德”为“风”的“一字之师”的文坛佳话。

李觏也没在越州任教,因为次年(1040年)三月,范仲淹又接到知永兴郡的任命。李觏回家后,求见过当时以职方员外郎知建昌军的江镐。此时已是宝元三年(1040年)。就在这一年,李觏的儿子参鲁出生了。此前,他已有一个女儿,不过不能确定何时出生。

康定二年(1041年,后改元庆历,李觏33岁)春,李觏拜访知郡慎钺,并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曾写诗唱和。夏六月,慎钺建了一个亭子,李觏还为此亭写了一篇记。因此这年冬天,李觏得到郡里的推荐(据谢善元先生推测,此期间李觏应该又参加了一次乡试并通过),到京城去参加次年的制举考试,应茂才异等科。在等待考试期间,李觏带着自己的文章求见过吴育、王尧臣、富弼、刘沆等人。庆历二年(1042年)春,祖无择登门拜访李觏,两个人开始了持续多年的友谊。

李觏一直在京城等到庆历二年8月,制举考试才开始。制举考试有三个环节,先是由礼部根据策论判定参加制举的资格,其次祕阁进行考查,最后才是参加殿试。由于李觏的策论文理俱优,被礼部评为所有赴考制举科的士子中最优秀者,顺利进入祕阁考核环节。

但就在祕阁主持的资格考核中,他却失败了。究其原因,在于祕阁考查的是经典中的细节问题。李觏读书一向都从大处着眼,不甚关注细节,因此他不愿参加进士和诸科考试,宁愿等待机会较少的制举考试。但制举考试仍然有考查记诵的环节,这使得李觏对科举考试彻底失望了。他决定不再参加任何考试,而要凭学术上的成就造就自己的名声。

李觏参加考试的时代,正是宋代科举考试酝酿重大改革的前夜。由于历史的沿习,宋初的进士考试兼考诗、赋、论、策、帖经、墨义,而且诗、赋占的分量比较大。李觏看重、擅长的是策论,因此很瞧不起进士考试。他有些盲目地寄希望于制举考试。而以策论定高下的考试要到十几年后才开始,从这个角度说,李觏有些生不逢时。

其实李觏并非不能诗,他的诗写得还不错。他也会作赋。他完全可以先通过进士考试,再参加制举,余靖、苏绅都是这样走的。即使不参加制举,通过普通的进士、诸科考试走上仕途,也不影响他实现抱负,如范仲淹、欧阳修都是通过登进士第走上仕途的。制举失败后,他改考进士、诸科,年龄也不算大,如曾巩就是到了39岁(1052年)才登第的。尽管不能说他改考进士就一定能考中,但李觏就此决定彻底退出科举考试,这个决策总是有些过激了。

由此可见,李觏的性格中存在一些偏执、自傲的成分。以今人的眼光看,对他的坎坷遭际,李觏自己也是要负一些责任的。

退居生涯

回到家乡后,李觏整理了自己以前的文章235首,编订为12卷,名曰“退居类稿”,并请祖无择为之作序,算是对自己以前著述生涯的一个总结。

庆历三年(1043年)8月,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官员当政,开始推动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此时朝野气象一新。受这种形势的感染,李觏也写下《庆历民言》来表达对时政的看法。

不幸这年冬天李觏全家染上了瘟疫,虽然没有死人,但肯定给李觏的个人生活造成不小的麻烦,所以直到次年(1044年)6月,李觏才得以写信给范仲淹、富弼,向他们陈述自己的见解,并把《庆历民言》寄上。

庆历四年(1044年)3月,朝廷诏令州县皆立学,南城也奉诏建学,知郡请李觏去主持讲学。看起来李觏的退居生涯有一个不错的开局,但此后李觏的生活境况就开始下落,生活上的不幸接连不断。

这年年底,李觏遭受了一次牢狱之灾。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当地有一个叫邹子房的人,拿着一份御药院里的文书到处招摇撞骗,地方官员都信以为真。李觏上书知谏院蔡襄,检举了邹。在进行调查期间,邹子房反咬李觏一口。地方官一时查不清真相,就把李觏和邹一起关进牢房待审。二十天后李觏被放出来,但这一段牢狱之灾对李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或许自觉无颜,他索性辞掉教职,居家不出,彻底改以务农为生。在《寄祖祕丞》诗里他写道:

箧书归弊庐,庠门任芜秽。去年仲夏后,盛暑若火炽。郊园有余爽,蔬果聊可嗜。时复观田畴,毕力奉耕耘。

生活的不幸还没结束。庆历七年(1047年),和李觏相伴十七年的妻子陈氏病故(发妻逝后,李觏再娶饶氏,具体时间则不可考);一年后(1048年),年仅6岁的次女又去世了。皇祐三年(1051)其母郑氏又与世长辞了。

总之,李觏的退居生活很不如意。但经过了一度的消沉后,他在十几年时间里惨淡地经营着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资溪李氏宗祠

与当世名公的交游是他的名气扩大的一个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亚于他的讲学。李觏一直与朋友们保持书信来往,他对时世的关注和意见就是通过他的朋友们传播出去的,这些朋友包括范仲淹、富弼、孙沔、余靖、祖无择等。

这一时期他写了许多唱和、应酬之作(写得最好的是《袁州学记》,被清人选入《古文观止》),也在适当的时候出游访友(1046年游弋阳,1047年他入闽访蔡襄,1050年游杭州访范仲淹,1054年游袁州访祖无择)。

余靖、范仲淹先后三次(范荐了两次)向朝廷推荐他。范仲淹第二次向朝廷推荐李觏是在皇祐二年(1050年),这一次成功了。当时朝廷准备在秋季举行一个仪式,涉及明堂的制作问题。李觏早年对明堂的考证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朝廷赐给李觏一个将仕郎试太学助教的官衔,相当于九品官阶。尽管官衔不高,但改变了李觏的赋税地位。“不离乡井,已脱民编”,“稍殊编户,便可安居”,对他的日常生活是有帮助的。

李觏获得名声的另一个渠道就是讲学。上文已述,李觏遭牢狱之灾后,一气之下辞去教职。什么时候他重执教鞭,并创办旴江书院,则不可考。谢善元先生推测是在被授予太学助教的官衔之后。重要的是,他的教学成绩不错。皇祐五年(1053年),他的门人陈次山、孙立节同登进士第(此前此后还有其他门人登第)。

壮志未酬

执教多年,李觏成为当时著名的教师,据说门人累计达千余人。嘉祐二年(1057年),国子监向朝廷推荐他时,对他的评价是:

养道丘壑,聚徒教授。南方士流,皆宗师之。

朝廷接受了国子监的推荐,于当年(1057年)诏令李觏出任太学说书,赴太学供职。李觏到任后甚是勤勉,“孜孜渠渠,务恪厥守”,第二年便被授予了一个八品官阶(通州海门县主簿,太学说书如故)。

嘉祐四年(1059年)初,太学的主管胡瑗因病请辞,朝廷“差李觏权同管勾太学”。夏天,李觏请假回家为祖母迁坟,不料到家一个半月,竟染病不起,抱恨离世了。临终时,以《明堂定制图》托弟子陈次公,又以《三礼论》未成为恨。

综论

李觏出身贫寒,少年丧父,早年生活凄苦。但他立有大志,潜心向学,令人钦佩。如能像范仲淹、欧阳修那样,通过普通的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施展抱负,那将是宋代文人的另一段佳话。只是由于性格上的偏激、孤傲,和一定程度的生不逢时,他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未能脱离底层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暮色泸溪

在退居之后,尽管生活遭际坎坷,他仍胸怀天下,纵议时政,最终以平民学者的身份被最高当局认可,并受命主政太学,这是他的成功之处。

李觏最大的遗憾是在他刚有时间和精力潜心撰述时便猝然离世,年仅51岁(周年50岁)。

相关文章

  • 李觏:惨淡经营一生,顶点却是终点

    李觏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资溪县...

  • 《赞李觏》

    《赞李觏》 原创/简垃圾 落日天涯亮觏昌, 多忧渐老叶偏黄。 残云寄语知河汉, 十月霜风有韧香。 2018年10月22日

  • 乡思(李觏)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

  • 『再赞李觏』

    《再赞李觏》 原创/简垃圾 蜀道如天推日月, 素娥心事几人知。 泥途渐少山皆渡, 觉沸寒煎未谢迟。 2018年10...

  • 《再赞李觏》

    《再赞李觏》 原创/简垃圾 蜀道如天推日月, 素娥心事几人知。 泥途渐少山皆渡, 觉沸寒煎未谢迟。 2018年10...

  • 步韵宋李觏

    【乡思】 [宋] /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云水】 诗/尘清...

  • 每日收获(2)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这句古诗出自李觏的《乡思》,李觏是宋朝人。全诗如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

  •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忆钱塘江 宋代: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赏析 李觏的这首《忆钱...

  •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忆钱塘江 宋代: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赏析 李觏的这首《忆钱...

  • 巧妙的解梦

    巧妙的解梦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学,忽听近处传来少妇哭声。李觏讲完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觏:惨淡经营一生,顶点却是终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vk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