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红与黑》

作者: 零子日记本 | 来源:发表于2020-07-19 10:09 被阅读0次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本经典书籍——《红与黑》,这是法国大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译者是郭宏安,这是一本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品,它奠定了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的基础,是一个时代的精品。

    《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和作者司汤达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是司汤达自身的真实写照。

    于连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在监狱里最烦心的事就是父亲的探望,他知道父亲想的只有钱,当于连喊出这就是父爱时,其实就是司汤达内心的真实声音;

    司汤达很喜欢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成功代表了出生低微的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连也一样,他把拿破仑作为鼓励自己奋斗的榜样,因为有了信仰,他走得更加地坚定。

    《红与黑》是第一部真实反映法国当代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杰作,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浓厚的政治氛围,司汤达明确表示《红与黑》是一部政治小说。

    书中“红”与“黑”的两大阵营高度概括了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了其政治意义,“红”与“黑”在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红”可以是指革命,“黑”可以指教会,“红”也可以是红军装,“黑”可以是黑袍,“红”与“黑”,甚至可以代表于连短暂一生中的两个女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

    确实,《红与黑》的政治色彩很浓厚,就于连为求得教会里最好的职位而言,他选择讨好元帅夫人,让夫人帮助自己获得高位,这一情节就足以体现法国社会政治层面的黑暗与不公。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说司汤达从典型环境中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司汤达加以卓越的心理描写使于连从作品中走了出来,使他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甚至代表了他所处的那个阶层的人,典型人物于连的成功塑造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要先营造一个典型环境 。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小城里,之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凭借着自己超强的记忆力得到了德·莱纳市长的青睐。维里埃就是作品中一个典型环境,如第一章就提到了护墙。

    在维里埃,要造许多的护墙,才能获得公众的敬重,要紧的是不要采用那些每年春天经由汝拉山口去往巴黎的泥瓦匠带来的意大利图纸,否则,这样一种革新将给鲁莽的造墙者带来标新立异的坏名声,永远洗刷不掉。

    第二,始终贯穿全书的成功的心理描写,于连第一次摸德·莱纳夫人的手的那段心理描写可谓是绘声绘色。

    夕阳西下,决定性的时刻临近了,于连的心跳得好怪。入夜,他看出这一夜将是一个漆黑的夜,不由得心中大喜,压在胸口的一块巨石被掀掉了。天空布满大块的云,在热风中移动,预示着一场暴风雨。于连一心想着他要做的事,竟找不出话说,谈话无精打采,了无生气。

    于连心想:“难道我会像第一次决斗那样发抖和可怜吗?”他看不清自己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和对别人有太多的猜疑。
    这种焦虑真是要命啊,简直无论遭遇什么危险都要好受些,他多少次希望德·莱纳夫人有什么事,不得不回到房间去,离开花园!于连极力克制自己,说话的声音完全变了;很快,德·莱纳夫人的声音里也发颤了,然而于连竟浑然不觉。责任向胆怯发起的战斗太令人痛苦了,除了他自己,什么也引不起他的注意。古堡的钟已经敲过九点三刻,他还是不敢有所动作,于连对自己的怯懦感到愤怒,心想:“十点的钟声响过,我就要做我一整天里想在晚上做的事,否则我就回到房间里开枪打碎自己的脑袋。”

    于连太激动了,几乎不能自已。终于,他头顶上的钟敲了十点,这等待和焦灼的时刻总算过去了。钟声,要命的钟声,一记记地在他的脑中回荡,吓得他心惊肉跳。
    就在最后一记钟声余音未了之际,他伸出手,一把握住德·莱纳夫人的手,但是她立即抽了回去。于连此时不知如何是好,重又把那只手握住。虽然他已昏了头,仍不禁吃了一惊,他握住的那只手冰也似的凉;他使劲地握着,手也战战的抖;德·莱纳夫人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想把手抽回,但那只手还是留下了。
    于连的心被幸福的洪流淹没了,不是他爱德·莱纳夫人,而是一次可怕折磨终于到头了。

    “压在胸口的一块巨石被掀掉了”、“开枪打碎自己的脑袋”、“被幸福的洪流淹没了”等描写给人营造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感,仿佛事情发生时你就在旁边看着,真实可感。

    第三,立体的情感变化历程。于连一开始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认为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人。

    但是,在他经历了各种事情之后,他明白了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于是他想要靠元帅夫人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位,依靠玛蒂尔德得到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到了小说的最后,于连却选择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一个阶层的呐喊。

    “我原以为在死亡临近的时刻,我能够无视对我的轻蔑,然而我仍然感到了厌恶,这使我必须说几句话。先生们,我本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阶级,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起来反抗他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我对你们不求任何的宽恕,我绝不存在幻想,等待我的是死亡,而死亡对于我是公正的。我居然能够谋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钦佩的女人的生命。德·莱纳夫人曾经像母亲那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忍的,而且是有预谋的。因此我该当被判处死刑。陪审官先生们。但是,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我看到有些人也不会因为我年轻值得怜悯而就此止步,他们仍想通过我来惩罚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的让一个阶级的年轻人灰心丧气。因为他们虽然出生于卑贱的阶级,可以说是受到贫穷的压迫,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敢于厕身在骄傲的有钱人所谓的上流社会之中。”
    “这是我的罪行,先生们。事实上,因为我不是受到与我同等的人的审判,它将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我在陪审官的座位上看不到一个富裕起来的农民,我看到的只是一些愤怒的资产者……”

    于连认为自己的罪过不是谋杀德·莱纳夫人,而是出生于卑贱的阶级,因为阶级出身不同,得不到陪审官们的理解。

    这难道不是司汤达对法国社会不公平呼出的呐喊的吗?对于连的审判不也是对社会审判吗?

    于连倒是觉得自己被判死刑是公正的。因为他对整个社会失去了希望,连同自己的热情,或许,他想去寻找一个真正能让出身卑微的人有发展地方。

    在《红与黑·卷上》的卷首,司汤达引用了这么一句话:“真实,严酷的真实。”在《红与黑·卷下》的卷首,又引用了“她不漂亮,她不搽胭脂”。

    其实这也是真实的表现,整部作品处处透露着真实,无论是社会状况还是人物描写,无不围绕着这一特征。

    司汤达在总目录后写道:“献给幸福的少数人。”这意味着幸福的人数量不多,或是能真正能做到真实的人很少。

    要成为这幸福的少数人,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红与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dlk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