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波罗蜜

作者: 晨简之书客 | 来源:发表于2020-03-22 14:23 被阅读0次

【经文】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什么叫做波罗蜜呢?这也是印度话,用我们唐朝人的话来说就是到彼岸。再进一步解释,到彼岸的意思是指远离无常生灭,进入寂静永恒。世人总是执着于外境种种形相,这些事物有生有灭,有生存,有发展,有消亡,就好像水有波浪起伏一样,这叫此岸。一旦你拥有了般若智慧,掌握了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摆脱了尘世外境的种种幻相,那么生灭就不存在了,就好像水流常通,波澜不起,连绵不断,这就叫彼岸,印度话就叫波罗蜜。”

印度人给了我们两个概念:一个叫此岸,一个叫彼岸。此岸是你的现实世界,有生有死,有苦有忧。彼岸则是超脱生死的圆满世界,无烦无恼,寂静常乐。还记得佛教的基本教义吗?对了,人生皆苦。这个皆苦的人生,就是你的此岸。此岸世界里,烦恼是主旋律,并因贪欲、嗔恚、愚痴之三毒,疯狂唱响,无处不在。此岸世界里,处处痛苦、忧愁,时时狂风、暴雨,总之种种人生之不如意,种种起伏波澜,生死无常,别离伤怀。纵有美丽花开,不过一时,转瞬而逝。纵有皎洁明月,不过一瞥,终为乌云遮覆。此岸世界里,万象变化,幻影重重,生死喜怒哀乐,丰富多彩无常。

与那些肯定人生之丰富性(喜怒哀乐)、积极的探讨人生意义的哲学流派不同,佛家认为,这样的此岸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感官世界、这样的现实世界,只会让人永远沉沦苦海,坠落于烦恼之境,轮回于苦痛人生。那怎么办呢?于是,佛教的理论家们凝重的举起手指,指向远方,我给你们找一个地方,看那边,那是什么!没有痛苦烦恼,花开遍地,绿披山野,而且它永远都是这样的!而最关键的是,超脱了生死,无忧无虑,常乐我净,真可谓是寂静圆满!这是完美的理想世界,是你人生的目标,就是你的彼岸世界。而到达彼岸世界,就是你人生的最大意义。

但是,彼岸世界看得到、摸不着,想得到、却到不了。此岸、彼岸,隔着千江万水、千海万洋。怎么办呢?于是佛家有了种种的修行方法,比如说著名的六度,又比如说戒定慧三学。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乘上这些船,不断的由此岸划向彼岸。

所有的宗教都必须给信徒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信仰,彼岸世界就是佛教的信仰,就是佛教徒修行的目标,如同基督教的天堂、道家的太虚仙境。但是,理想太难了!信仰是多么的美好!可是,什么时候才能到呢?

在传统的观念中,此岸和彼岸,是一边在这头,一边在那头,中间隔着汪汪的水。修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登上船去远航。但是,在惠能老师这里,此岸和彼岸,不是这样的!彼岸不一定在远方,它也和此岸一样,就在你身边,在你的心里,不来不去!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你看,是此岸还是彼岸,完全看你是“著境”还是“离境”了。

“境”在佛教中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所谓“六境”,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的认识对象。所谓“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你可以认为,“境”就是你所认识的客体。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是感官的认识;意对法,是精神上、思维上的认识。六根作用于六境,产生种种认识,就有种种境存在了。

这些种种的境,还有种种的认识结果,有好有坏,有喜有乐,有让你高兴的,有让你痛苦的。比如看见了一个绝世美女,正流口水的时候,美女给了你一个大耳括;又比如我下定决心要打败那个我最讨厌的人,结果输得只剩下一条短裤;再比如,....,好了,不说了,免得勾起同学们的伤心事,。

好了,同学们,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面对以上种种之境,你是怎样对待的?

“唉,别提了。我心潮起伏,心绪难平呀。乍喜乍悲,恍惚迷离,怎不叫人一个‘痛’字了得!”

呵呵,这就叫“如水有波浪”,这说明你太看重这种种之境(认识的对象及结果),“著境生灭起”,于是有生有灭,有起有伏,事物往返运动,尘世循环轮回,作为宇宙万法中的一个小小的你,没有自主自为,没有自由,不能自拨,彻彻底底的沉沦在此岸世界,享受着短暂的欢乐和永恒的痛苦。我对你深表同情。那谁谁谁,学习委员,你来说一下。

“作为班级里的学习委员,我的妙性真空、般若自性闪闪发着光呢!哪像那位同学,看见风雨就想掉泪,看见太阳就想奔跑,闻到花香就迈不开脚,看见美女就心跳跳。而我,面对这种种外境,看到了就当作没看到一样,感受到了就当作没感受到一样。总之,这些外境不会对我的内心起任何作用。外界的生生灭灭、虚虚幻幻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空相的。因为佛教的基本原理缘起论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嘛!所以,生灭其实已经消失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了。我的内心就好像常通不断的水流,恒常寂静,不悲不喜。”

哎呀!难道又有佛诞生了?这可是彼岸世界的最高境界呀!但,这是真的吗?是真的吗?

千万别怪惠能老师下手太重。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关系重大,我已经丧失了发言权,而惠能老师就当头一棒过去了。

【经文】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同学们呐,执迷的人就是喜欢嘴巴上不停的念叨这些,还问什么对不对呢!妄念纷呈,错误连篇。前面就警告过你们好几次了,千万别只知道嘴巴上念叨,会说几句‘妙性真空、自如自性’了不起吗?你还恒常寂静、不悲不喜呢?真以为自己是根葱,可以往猪鼻子上插吗?”

诶,诶,别昏过去,我赶紧扶你一把。这位同学,千万别怪惠能老师下手太重,这是他老人家的一贯风格,况且这也是为你好嘛!所谓骂得越重,期望越高嘛!作为班上的学习委员,好好振作起来,听听惠能老师下面怎么说。

“光口念当然是不行的喽。不仅得口念,还得心念。要在心里体悟修证,别就知道洋洋得意挂嘴边。心里体悟修证到了,每时每刻都明了,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能够明白这一点,就真正懂得了般若修行的方法;按这样的方法修行,就是般若修行。不明白这样的方法,不按这样的方法修行,就是凡夫迷人。而能够这样修行的,就是佛。”

还是惠能老师前面说的那句话,要“口念心行”。心行了,成佛的光明大道上,就可以瞬间转移,立地成佛了。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相当多的佛学名词,现在来考考大家,把这下面的这些名词分分类。

此岸、彼岸、菩提、烦恼、凡夫、佛陀、般若、觉悟、执迷、愚笨、著境、离境、生死、扰乱、涅槃、寂静、智慧、迷昧

嗯,这么简单的题目,应该不会错吧。正确答案是:

左边是此岸世界,右边是彼岸世界。两个世界相对相生,连每个名词都能找到它的对手。比如,此岸—彼岸,烦恼—菩提,凡夫—佛陀,执迷—觉悟,愚笨—般若,著境—离境,生死—涅槃,扰乱—寂静,迷昧—智慧。这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理想世界。看起来似乎很近,却又遥不可及。但是,我们的惠能老师会变戏法,只见他口念咒语,随手一拨,两个世界居然奇妙的合二为一了!

【经文】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同学们!凡夫就是佛陀,烦恼就是菩提呀!怎样完成这个戏法的转变呢?就在于你对佛法的认识程度了。每一个念头都很重要哦!当你的前一个念头还未能明了佛法,此时你是凡夫;但如果下一个念头忽然觉悟,你就成佛了。前一个念头还执着于外界种种境相,自然烦恼丛生;下一个念头忽然明了性空幻相,便离于种种不真实的境相,这就是菩提智慧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彼岸世界原来不在远方,它就在你的心里!你不需要跋山涉水、千辛万苦,你只要,用好你的本心就是了。惠能老师不厌其烦、絮絮叨叨,就是为了说明他那十六字真言,“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记住,在听惠能老师任何讲解时,都要把这十六字挂在心头,念念不忘。

但是,心是什么,心在何处?解析一下,颇有趣味。当年,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如何安心?达摩对他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愣了,原来这个心根本就找不到,那又怎么安心呢?换句话说,安心不过是个伪命题,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据说达摩还写了一篇论文,叫《无心论》。达摩说的无心,不是指无意识、思维、认识等心理活动,而是指不特意、不刻意,合乎自然,不假人心,是无我,无主体精神,不执着于自我意识,因而无妄相幻境,但却偏能生出种种妙法、现出种种旨趣,而觉了诸法实相。因而,无心即真心,真心即无心。妙在毫巅,精于微末。

那么,这个真心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自性、佛性、真如、真空、法相、实相等等等等。无心如何变成真心呢?按照这篇论文的表述,得顺应天地,这就是无心,无心后便无一切烦恼生死。放弃自我,才能显出真我,从而显现出宇宙本心,也就是真心,从而融摄宇宙。万事万物都是真心的印照,而通过万事万物我们也能发现真心的存在,所谓“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呐!

好了,思考一下,惠能老师说的“但用此心”的“此心”,究竟指的是什么心呢?

当然是那个本来清静的菩提自性之心!

但是,这个本心在哪里呢?

别找了,找不到的。

因为,心不可得。慧可找不到,你们也都找不到。要找心,这一想法就是妄念。

但是,虽然找不到,但却是存在的。不管你找不找得到,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这就要靠信仰了!

没有信仰,就不是宗教。宗教的思考比哲学更进一步,因为宗教思考的是宇宙的终极问题。

而终极问题是没法思考的。高深的哲学问题会“言语道断”,就像“道可道,非常道”一样,语言是苍白无力的,但毕竟可以思考。而终极问题却是“心行处灭”,连思考也是行不通的。

所谓的思考,其实只是信仰。比如耶稣是上帝之子,而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佛告诉了信众有解脱生死、涅槃寂静的彼岸世界。有了信仰,你才知道,心究竟在哪里。

那么,就听从他们的召唤吧!

我们的惠能老师,在这个信仰之外,又加了一道信念。

什么信念?就是坚定的相信你自己就是佛!

所有的彼岸世界就在你自己心里!前提就是,你要改变自己的主观想法,坚定自己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1波罗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mo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