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戴氏春秋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23 鲁成公在位后期“军行”的

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23 鲁成公在位后期“军行”的

作者: 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 来源:发表于2024-05-08 22:3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在秦国遭受“麻隧之战”(前578)的惨败后,楚国终于失去了所有方向上能够与之有力呼应的盟友,从而受到了极大的孤立。面对此劣势不得不重提息公子成于四年前(前582)与郑成公进行的交易,也即牺牲许国来换取与郑国结盟。于是如笔者在前文介绍过的那样,楚共王十六年(前576)迫使许国放弃已经居住近五百年的故土而迁移到更靠近楚“方城”的叶县,换取郑国重新倒向楚国。

    晋、楚“鄢陵之战”(前575)

        楚、郑重新结盟后,楚国随即加码额外割让汝阴之田给郑,而郑国也投桃报李出兵重创宋师。此彻底激怒晋国,于是晋四军尽出,并动员齐、鲁、卫诸国出兵助战。孟献子再次判断晋国“有胜矣”:

        ……乃兴师。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郤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郤至佐新军。荀罃居守。郤犫如卫,遂如齐,皆乞师焉。栾黡来乞师,孟献子曰:“有胜矣。”戊寅,晋师起……(左传.成公十六年)

        注意此时晋国四军将、佐相较三年前的“麻隧之战”有了显著变化:

    “鄢陵之战”中晋四军将、佐配置

        也即曲沃系之“武族”郤氏、“桓族”韩氏占据四军之三,而翼城系之“靖族”栾氏居一,其余所有外来异族都成为配角。如果从晋公族全面占据四军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说是具备了血统上的某种凝聚力,所以从军事上而言正如孟献子判断的那样胜券在握;但是从不同公族间的平衡性来讲则完全被打破了,所以范文子对战胜之后晋国的前景感到极为担忧。

        战局进展很快,晋、楚于六月甲午晦交战。晋师不等诸侯之师到达,一天之内就击溃楚师,鲁国则再次由于兵力轮换以及权力制衡的问题陷入困局。

        首先,根据两军轮换作战规则,由于“麻隧之战”(前578)中鲁左军出战,所以按理“鄢陵之战”应该以季孙行父和仲孙蔑统帅的右军出战。这本身没有什么争议,不过由于穆姜、叔孙侨如一派急于夺权,向鲁成公施加压力,要求借战事在军中就地驱逐季、孟:

        ……宣伯通于穆姜,欲去季、孟,而取其室。将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左传.成公十六年)

        也即要求鲁成公在阵前利用晋师逮捕季文子和孟献子,而叔孙侨如和公孙婴齐率领的左军在留守期间将紧急动员以实施夺权。此遭到鲁侯拒绝,并调整了部署:

        ……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而后行,是以后。使孟献子守于公宫……(左传.成公十六年)

        也就是说仲孙蔑不随军参战而是留守公宫,当然其死对头叔孙侨如也会留在鲁国筹备政变,帅军出兵者相应地改为右军将季文子和左军佐公孙婴齐。不过由于这些变故导致筹备工作拖沓,直到“鄢陵之战”结束鲁师都没能离开国境。

        现在问题来了:没能参战的鲁师还是原先的右军吗?这就涉及我们屡次提及的动员范围问题。举例所谓“兵车百乘”,其中贵族出身者大约三百人,也即每乘战车上的乘员,来自各个公族及其分支;“国人”大约七百人,多为“殷民七族”后人以及外来居住在鲁的贵族后代,徒步作战但是拥有自己的甲胄和兵器;占比最大的一部分人是两千名徒役,也即与参战公族和国人有法律意义上主仆关系的私属,也即所谓“人臣隶圉”,平时从事农业、手工业和服务工作,战时负责一千名作战甲兵的后勤工作。当然第三部分人与前两部分人的比例远远高于二比一,只不过为了避免干扰这些人从事劳作,不同战役动员的徒役来自不同的地区:

    士兵按照不同属性划分

        也即我们所说的两军动员的“轮换制”是指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拥有战车和甲胄的贵族和国人固定地隶属于右军或者左军;第二个层面是每一军的贵族和国人拥有数量庞大的隶属人员,而每次作战依据需求量和参战便利性等因素而动员来自不同城邑的那一部分徒役。

        综上,不同战役中即便同样动员了某一军,其配备的贵族和国人相对稳定,而其配属负责后勤的徒役却完全可以来自不同地区。在成公十六年(前575)为了参加“鄢陵之战”最终进行的动员之中,徒役的来源范围固然是可以调整的,但是由于鲁成公要求仲孙蔑留守公宫,当然就不是说他一个人留下,而是说其可以指挥的那部分公族和国人披甲留守公宫和都城内各个要隘,甚至于与叔孙氏之甲行成对峙局面。于是最终出兵的应该是只有右军中属于季氏直属之甲以及左军中公孙婴齐直属之甲,所以可以说右、左两军实际上都参与了出兵。

        当然由于楚共王负伤后急于脱离战场,造成楚师狼狈撤退,战役一天就结束了,所以鲁师根本就没参与这次战役。战役结束不久,鲁侯轻车简从赶去参与了“沙随之会”,但是由于叔孙一派的谮言,导致遭到晋厉公冷落。

    从“沙随之会”到伐郑之役

        尽管由于鲁人的怠慢导致晋厉公态度冷漠,不过由于郑国本身在“鄢陵之战”中损失较小,所以仍需要鲁国继续服役以维持争霸战争。鲁侯很快就获得了一次机会以挽回颜面:

        ……秋……公会尹子、晋侯、齐国佐、邾人伐郑……(左传.成公十六年)

        由于“鄢陵之战”发生在六月末,而再次伐郑发生在七月,所以应该没有轮换动员,而是直接由原先预备六月参战的右、左两军混编部队参与伐郑。当然如此安排的另一个原因仍然是为了防备穆姜、叔孙侨如一派可能的政变:

        ……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将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左传.成公十六年)

        所以鲁都城内的局面已然剑拔弩张,仍由仲孙蔑帅师驻守在公宫之中。不过由于双方已经“明牌”,所以叔孙侨如干脆假晋新军将郤犨之手一度扣留季孙行父于苕丘,后经鲁侯和公孙婴齐的积极营救而脱身。当成公、季孙和声伯返回鲁国之后,与大司马仲孙蔑迅速平息了“叔孙侨如之乱”并以宗法处死了公子偃,代之以公孙婴齐和叔孙豹,于是这一年末鲁国两军将、佐调整为:

    叔孙侨如之乱后鲁两军将、佐

        “桓族”自此基本上控制住了鲁国的军事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4.23 鲁成公在位后期“军行”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gq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