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还鼓(hu)励(you)大家看半部论语?

作者: 山巅一寺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23:11 被阅读977次

我一直在鼓励大家看看《论语》、《孔子家语》,以及孔子前后的一些书,比如他前面的书,有他当时的教材《诗经》、《易经》、《春秋》,还有他后面的《大学》、《中庸》。

除了我姓孔以外,究竟有啥原因?毕竟没有规定的义务,说姓孔的必须是儒家,也没有可能姓孔的会比其他姓氏的人,会更有道德,再进一步,儒家也不吃香。

我最近也一直反思,尤其是熟视无睹的状态下,更应该反思,不是吗?

我把一些结论梳理在这里,让大家板砖:

一、看半部

这一点很重要,我不鼓励大家全看全信,这一点我之前的文章说过,这里再次重复:

(1)断章现象:512章论语的很多内容语焉不详,不知道其中的对话背景,是“断章”,取义可以,但是要非常小心。

(2)穿越:多多扮演春秋时代的一个孔子的学生,多读那个时代的“参考书”来填补其中的“断章”的全文背景。

(3)有了前面的2步,就可以重建一个儒家的封建社会学“牛顿三定律”。

(4)因为现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互联网世界,按照这个牛顿力学是造不出原子弹和手机,所以必须“半部”。

二、准宗教

与许多中国人一样,我没有入教。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读半部论语。

说的白一点就是:如果中国特色是一种必须,那么啥是中国特色

也许这句话太大,对我来说,对我这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是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支撑点。这件事,是蛮“无用”而“严重”的,所以希望找到一些同道,一起来找,一起来切磋,从而把这个支撑点,作为自己的“准宗教”

就是说,我基本认为儒释道三教合一这个筐里,这个准宗教的答案,尤其是半部论语。

我找到的准宗教是四个字:慎终追远。

其儒家的“牛顿三定理”是

(1)天地父母

(2)鬼神如在

(3)因果报应

三、儒家牛顿三定理的描述

(1)天地父母

父母子,这三个基本关系,是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每一个人,都有一父一母,这是原始性大家都认可的定理。

中国人的特点是把这个关系不断扩大

宇宙观:天是爹,地是母。天和地相交,生了人。母系社会的知识局限了古人的想象力,所以在天父地母的“具象化”的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只有女娲了。我觉得圣母玛利亚的也是这个局限的产物。

(我觉得阴阳观,就是父母的一个别称而已,就是男女。同时也比较方便的说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把人间,分成了“阴间和阳间”)

社会观:与宇宙观不同,社会观就明显是“父系社会”了,无论是封建和郡县制,皇帝是天子、其他是臣民、是子民。大臣和子民之间的关系是“替父管理儿子们”,所以子民叫地方官叫“父母官”。父母官,父母爱子女,所以父母官应该爱百姓。

自然看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是需要教育的。所以“孝”是不自然地。

家庭观:父母子女,有一堆的关系的三纲五常的定义。“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半部论语看,只要两个字“孝悌”。

个人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是基本的社会关系。然后是三同----同乡、同学、同事。

天地父母解决了“我从哪里来”的问题:我是父母生的,父母是他们的父母生的,一直往前面捋,第一个人是天地生的。天地怎么生的?女娲用土捏的。

(2)鬼神如在

那么我到哪里去?我们如果面对死亡?

我们死后,我们是去一个人间的另一半阴间,不过那边对吃喝住用,都比较“虚拟”,阴阳之间的沟通,一般是通过“点香”,这袅袅香烟,就是wifi接入。所以,阴间通过互联网慢慢的越来越现实。

如果每个人有一个微信账号,是个人工智能的聊天机器人,用在阳间的所有信息都去训练它,你死了以后,这个账号继续在与其他人聊天,沟通,只是他不能领“养老金”而已。

所以“如在”,是对到哪里去的基本定理。

这个鬼神如在,有很多延伸,不太靠谱,按照“半部论语”的观点是,敬而远之。

儒家很重视从生到死的这个阴阳间的交接,相当于wifi的路由协议,维护期认证页面,负责的安全的上网、下网。

这个如在,很有意思,需要把握其中的度,不能说你的微博账号,是不是你本人,也不能说这个账号不是你本人------尽管我们需要实名论证。

这个如在,让我们很有历史感,我们死去的祖先都“如在”。慎终追远,其中的慎重的对待“临终”,这一代一代的追,就会追到“天地父母”。

当然这个“如”也造成了“不清晰”的灰度。

(3)因果报应

这四个字的扩展版是16个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且这里有一些关键术语没有定义:善恶、报、时候。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现在看来,就是法律的底线,你违法,就是恶。在不违法的部分中,还有一部分是可以说是“半恶”:那就是可耻。这是论语中常常讨论的问题,而且知耻是一种勇敢。

因果报应是一种信仰,就像我们相信有一个会计,能够把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每件事都按照善恶来记录下来,这是对于个人的记录;另外一个记录是按照家族来计算,这个是儒家三大定理的核心,就是按照你家族中爷爷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了你的孙子的命运。

四、儒家牛顿定律证明的“安身立命”

什么是安身立命?就是在人间我们如何为人。

至少我们有明确的1.0版,就是8个字: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这8个字,三个定理都支撑了八个字。

(1)天地父母,你要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即使是孝,也有无后为大的说法(最初的说法不实这样,后来无后,变成了最不孝的一项)。

所以按年龄结婚生子,很正常,很自然,不要违背。晚婚晚育,计划生育,都是不自然的。

(2)鬼神如在,这一点让你有历史感,同时不要太在乎死亡,不惧。你只是去了另外的一部分而已,不要贪生怕死。而且要死的有尊严。最好的死,是善终,无疾而终。

(3)因果报应,你要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德是大善。立言,就是著书立作,有IP,有论文,有成果,有专利,都是立言;立功,当时就是做大官,现在又做生意,成就企业,都是立功,有很多的选择。

这种因果报应,很多人不信,“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路易十几,也有曹操同学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不过毛主席还是蛮信的“始做俑者,其无后乎!”

我们看到有人干坏事,会诅咒说“断子绝孙”。看到一个孩子考上北京大学,就说“祖宗坟头冒烟”,这些通俗的逻辑,内含其中的逻辑。

一个家里,一个家族中,一个村中,这个因果报应的关系,是很容易做到“现世报”的,家谱和宗祠变成一个兑现的场所,每年的各种节日,都是一次审计和销账。其计量单位不是个人、是家、是家族。随着家国范围的扩大,人数的增加,时间跨度的增加,就需要“国家体系”来负责这个因果报应的兑现。

株连九族,鸡犬升天,是两个典型做法。

五、何为国家治理?

要治理这样一群中国人,实际上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公共体系来负责做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宗族的善恶统计和兑现体系的。

但是当我们借鉴西方个人自由而建立的法律制度,恰恰只是以“个人”为计量单位的,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这个体系是釜底抽薪的撤去了儒家牛顿三定律。

个人觉得,重建“家”,甚至家族计量单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一定非得等国家来做这个事情,实际上从你每一个招聘,每一次升职,甚至每一次相亲,我觉得都可以执行一次小小的家族审计。

未来大数据云计算的好处,就是变成了一个中立的统计,从pagerank到peopleRank,这个Σ是最好的。

所以从家的治理、家族的治理开始,会是一个“重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特征。

(没有讨论完,等大家一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还鼓(hu)励(you)大家看半部论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a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