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最大之学、其方法,在清楚明白的了解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停留至善中。
知道应停留于至善则身定不乱行,身定而后便能心静,心静而后身心皆安,身心皆安才能理智思考,理智思考才能正确快速达到目标,得以至善。盖天下之物皆有其本与末、主与次、重与轻。万事必有其结束的时候和当初开始的时刻。是故,其本不存其末亦无。已见其终,其始必生。理如此也。如此则可近至善之境。
古人想要将德使天下人、人人具备,必先治理国家。想要治理国家必先治理家庭。想要治理家庭必先修正身行。想要修正身行必先使心正。想要使心正必先端正意识态度 (题外话:如一些戒烟戒酒戒色戒赌者等等,其心未正或心以正,然其意识态度并未端正,所以败局已定,纵戒万次亦必败,且越败意志越散,心越麻木)。想要使态度端正必须使自身的三观和认知正确。而致知的方法就是格除物欲、就是去除欲望使其淡化而非加重。
物欲格除则正确三观认知自然而至,三观认知正确了自然态度端正,态度端正了自然心正,心正了自然身行便会修正,身行正自然家治,家得治则天下万家一国也可治。国得治则天下太平。上至一国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是以修正身行为本分。若本分乱了身行皆不修,而国家却得以治理,这并没有什么用。应该重视的却轻视,而应该轻视的却重视,这是不应该的事。这便是知道何为本分。这便是三观认知的终点目标即修身格物。
格物致知,致知格物。物欲不格无以致知,物欲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更好格物。既然了解知的终点则物必以此而格。
何以致知?在格物。
何故格物?欲修身。
何故修身?盖修身为本,非、以修身为本。本不存则末亦无,如树无根则必死,人无本则不立。
未完待续
注:本文所解内容,皆个人依原文而解。部分观点仅代表个人依原文而解的理解,不代表个人本身对原文的最终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