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学习体会八
今天开始中考,尽管要监考,但我还是挤出时间坚持读书。今天是参加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148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岁月如歌》的第七节《“门”在哪儿》,在这一节里,记叙了于老师再次改行教语文,依靠刻苦钻研,从一个“门外汉”登堂入室,叩开语文教学的大门的故事。
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我又改行教语文了。我不是学中文的,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不假。一捧教科书,难题就来了。文言文可串讲,过去老师就这么教我们的,现代文怎么教,学生基本能看懂,教什么?首先须认真备课,读懂教材,读通教材,其次是向高手求教,向高明的教师求教。对我而言,除了上述二者外,还得老老实实打中文的底子,补先天的不足。我不得不用双倍乃至数倍的工夫学习,从语音、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到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以文学史为纵线,以各个时代重要的作家作品为横线,纵横交错,再旁及其他,力求在两三年内把中文系的主要课程捋一遍,增添一点教学的底气。为此,拼命挤时间学。不学,上课就没有发言权。
备课,必须一丝不荀,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须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自己钻研的同时,还必须向高明的教师求教。当时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听老教研组长的课。这位组长徐老师琴棋书画都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棱是棱,角是角,很有骨力。可课堂是不能随便进的,不得到别人的许可,不能贸然走进别人课堂去听课。
课后,他找我谈,说了板书、条理、教学语言几个优点外,郑重其事地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人物形象分析是这样贴标签的吗?什么热爱劳动,平易近人?”我的头突然“嗡”的一声,炸开了,犹如五雷轰顶,我一下子就蒙了。定了定神,我向他请教该怎么教,他金口难开,又不吭声了。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何处?脑子里整天翻腾着这个问题,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要寻找。不仅要找到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的奥妙。老组长这句“金石之言”,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懈追求的动力。
一方面,我继续着力打基础,广为涉猎,吮吸其中琼浆,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广泛地寻找借鉴,从中探索入门的途径。
到记忆中搜索。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语文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哪些课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激动,感奋,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使我们享受语文,享受文化,享受欢乐?
从比较中学习。当时教的要求是落实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流行的教法是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字词解释、疏通文意、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说明写作特点。
到语文教育论述中寻觅。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众多论述,从识字教育到工具书的使用,从阅读教学到作文训练,我认真阅读,逐一推敲,从中寻觅有效的途径。
探究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不仅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为了教好学生,我如饥似渴地读、想、实践,用志向和毅力寻找语文教学的大门。
于漪老师多次改行,尽管教非所学,但于老师并没有气馁。首先从基础打起,弥补先天的不足,从语音、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到阅读一定数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其次向高明的教师求教,广泛地拜师学艺。然后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为了备好一堂课,常常花10几、20几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终于登堂入室,叩开语文教学的大门。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都离不开勤奋和执着。纵观于漪老师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我们和于漪老师的差距,并没有多么遥远,其实就是缺乏一颗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的心。如果我们都能像于漪老师那样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又何尝不能成为一代名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