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在苦哈哈地修改文稿。
小伙伴说,我早上特别不想起床,不想面对那感觉没有尽头,不知道修改的标准,也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长长的文稿。
我说,我们当然不追求完美,只求过关。努力回忆领导开会时,说的标准到底是啥。
我说,我怎么记得领导批评我们的时候,说了句,你们不是没有能力写好,是态度问题,是道德问题。
我忽然回过味来,我这愚笨的脑袋,这吓怕了的神精,这后知后觉的灵光。瞬间悲催。
小伙伴说,我早上都挤出了两滴眼泪,被老公笑话都老大不小了,还哭鼻子。
看来小伙伴的心情和我一样,也有些释然。
快乐相加是双倍的快乐,悲催相加是各减一半。
今天晚上读书,看到一个很值得回味的概念,中庸。
大多数人当然知道,这不是庸俗,是不偏不倚的意思。
但是,在孔子来看,中庸思想是至高道德。
为什么呢?先说一下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是公元前500年,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生存环境危险,面对荒昧、面对野蛮、面对邪恶,人们对外界环境和相互之间往往用力过度,否则,怎么能活下来呢?
孔子就在思考,用什么来控制极端呢?一定不是另一种极端方式,而只能是中庸。就如死刑的废弃,用消灭另一个人的生命,来补偿已经消灭的生命,可能不是最优解。
中庸思想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把两端控制住了,只取用两端之间的“中”,才可能有利于民。
这个“中”,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的支点。
这个支点不同于两端,却又照顾着两端,牵制着两端,使两端不要“悬崖滑落”。因为,这个“中”,不仅避免了两端的祸害,而且也挽救了两端。
我忽然记起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他用了这样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他一手执黑,一手执白;他满怀希望,又心有落寞,最终他小心翼翼地前行,直到保持住了平衡,并形成了惯性。
人的本能和自然都在寻优取中。中庸是君子之道,也是最高道德。
河边有白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