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清王朝这艘大船风雨飘扬之时,于1月28日,首次向世界宣告正式改变旧制度,实行新政。
这个改革宣言,当时的报纸评价为:它言辞雄辩,能够说服众人接受改革,同时又巧妙地指出了中国及其民众在世界上的地位。
现摘录部分如下(有时间的读者,建议放慢脚步,读一下原文,非常有趣):
谕内阁,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著于《论语》。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反正三纲五常不能改,其他事项可以像调音一样进行改革。
朕尤痛自刻责,深念近数十年积习相扔,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图富强。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承认自己错在粉饰太平。后面又说慈禧太后的意思云云,其实大家都知道,这道圣旨就是慈溪下的。
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这句话是名言。
……殊不知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朕吁恳皇太后训政,乃拯朕于濒危,而锄奸于一旦,实则剪除乱逆,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酌中以御,择善而从,母子一心,臣民共见。
这段实在是八卦。在圣旨中,粉饰慈溪与光绪的和谐关系,明明是慈溪太后把光绪软禁于宫中,非说成是光绪恳求慈溪太后的拯救。不知道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会不会有“皇帝的新装”的感觉。
今者,恭承慈命,一意振兴,严祛新旧之名,浑融中外之迹。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文法者,庸人藉为藏身之固,而胥吏倚为牟利之符。公私以文牍相往来,而毫无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者在一私字,祸天下者在一例字。
中国之所以弱,就是有一帮空谈者,文来文往,以文件落实文件,正是所谓的空谈误国。人才用各种条件去限制,因循守旧祸害天下。是不是感觉非常经典?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服往圣之遗训,即西人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一技一能。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痼习不改,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整体而言,清廷觉悟还挺高。知道自己学的是皮毛,要学习西方政治之本源。学习人家民主、宽松、讲诚信的管理方式就算了,还要带上祖宗的遗训,这个也算是清廷特色。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请大家出去考察学习,然后把自己的新政设想打报告给我。套路跟现在的改革工作方法也差不多。
……新进讲富强,往往自迷本始;迂儒谈正学,又往往不达事情。尔中外臣工,当鉴斯二者,酌中发论,通变达权,务尽其详,以备甄择。
接受新学的那些人提出的建议,太过激进,原来的老臣,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希望大家提出一些折中一点的建议。
刚才那段相当于发布征文启示,这段就是说明一下征文的注意事项。
惟是有治法,尤贵有治人。苟得其人,敝法无难于补救。苟失其人,徒法不能以自行。流俗之人,已有百短,遂不愿人有一长,以拘牵文义为认真,以奉行故事为合例,举宜兴益革之事,皆坐废于无形之中。欲去此弊,其本在于公而忘私,其究归于实事求是。又改弦更张以后,所当简任贤能,上下交儆者也。
此段黑体字,非常值得细细品味。清廷也知道,改革人才的重要,也知道,改革之不行就在于使用一些“流俗之人”。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还是要实事求是,重用人才。
这些话,对当今的改革仍然很有借鉴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