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干净时,可读书学古
心地干净[1],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2];闻一善言,假以覆短[3]。是又藉寇兵[4]而赍盗粮[5]矣。[1]心地干净:心无杂念,心地纯净。[2]窃以济私:偷取来用以满足自己的私欲。[3]假以覆短:假借善言来掩饰自己的过错。[4]藉寇兵:藉,资助。寇,敌人。兵,兵器。[5]赍盗粮:赍,付与。盗,强盗。粮,粮食。
【译文】心无杂念、心地纯净的人才可以读圣贤书,才能学习古人的优良品德。不然的话,看到一些善良行为,就偷取来用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些好的话语就用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就相当于是把武器送给敌人,把粮食送给强盗。
【理解】
学问和德行的关系要处理好,没有正确的方向,即使学问在大,也只能危害一方。历史上,读书的“坏人”真不少。
【故事】
中国儒家思想将“修身”放在人生事业的第一位,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人品修养有多么重要。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人生成功的垫脚石。
王阳明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甚至影响到他人生道路上的事业的成功与否。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再位高权重、大富大贵之人,也会不得善终、惨淡收场。
南宋的奸相秦桧,其人残忍阴险,陷害忠良,卖国投降,死后被筑跪相,留下千古骂名。
王阳明忠君爱国,体恤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流芳百世;而与王阳明同时代的刘瑾,狡诈得权,肆意贪污,因而遗臭万年,其身后评价差之千里。
由此可知,立志成功之人,无论最后处于何种地位,都不能忘德行这个“本”。王阳明认为,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于修养自身品德,那么自然能够公正地辨别是非好恶,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他人,将国事等同家事一样关心,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从而求得天下的大治。
因此,“致良知”不仅是为学之道,更是育人之道,重在育人之德,“道德”或“良知”等精神品质蕴含于经典之中,对人的自身修养有着与之相应的陶冶价值。
品德高尚的人,即便能力有所不及,也会虚心好学,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奋斗来获得成功。
本文收录于《菜根谭》学习专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