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 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走上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艰苦卓绝之路。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正面战场与敌后根据地相互配合,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奋战,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御敌长城,以无数生命伤亡与财产损失为代价,换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抗战期间,温州儿女纷纷奔赴全国各大抗日战场,不少还走出国门成为远征军,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忠魂留他乡。同时,温州本土也曾经三次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温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日寇残杀百姓,掠夺财产事件不断发生。为了保家卫国,温州人民组织了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与永(嘉)乐(清)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等,并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不同战场上节节抵抗。他们参加了浙赣会战中的收复永嘉(温州)战役、杨府山战役、西山战役、莲花心战役等,为牵制日军、支援抗战全局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卫国战争。中华民族在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能量,绝地反击,血洒疆场,最终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与民族的自由。抗战时期,温州作为国防前线、水陆要冲、沟通东南沿海和大后方之间的桥头保,我温州热血儿女谱写了无数慑敌寇而泣鬼神、动苍穹而震寰宇的壮丽爱国史诗。温州籍出征抗敌将士人数在万人以上,而战后能返乡存世和有信息的将士则少之又少,根据存世档案粗略统计:仅在温州几大战役中阵亡的将士就达两千余人;而阵亡、流落在外的士兵却是无法用数字统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抗战胜利后,许多在世抗战老兵--曾经的民族脊梁,逐渐被人遗忘,有的甚至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最后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应有的保证,这不禁让人嘘叹不已!在抗日先辈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抗战史实逐渐成为大部分人共识的氛围衬托下,近年来,在温州民间活跃着一批以寻访、关爱抗战老兵为宗旨的志愿者,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辞辛劳、跋山涉水,给予抗战老兵经济上的帮扶、精神上的抚慰,挖掘、记录、核实并宣传他们为民族浴血奋战的感人事实。
至本书出版前,温州抗战老兵志愿者的队伍已经超过一百人,他们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驱车三十多万公里,走遍温州地区的山山水水,在九百余万常住人口中寻访到了一百三十多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为他们送去了一份民间的温暖。同时,志愿者们还开展抗战历史的研究交流;编著出版《走访抗战老兵手记》。在卢沟桥事变八十周年之际,更为全面翔实的《关爱抗战老兵手记》增订本,也将面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此同时,经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努力,隶属于“温州市历史学会”的一家合法组织--“温州市抗日战争研究中心”终于成立了!中心成立后,将更为深入地挖掘、整理温州地区抗战相关史料,开展温州抗战历史研究,组织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研讨;组织对温州地区抗战历史遗址、抗战纪念地进行调查踏勘,为温州抗战文物遗址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寻找走访与认定温州籍抗战老兵、外地籍在温战斗老兵、各种原因落户温州的抗战老兵、部分抗战老兵遗属等;在日常生活和传统节假日期间,对生活特困(生病、住院)老兵予以紧急救助和慰问关爱;关注全社会同龄特困老人以及其他与抗战老兵有关的事项。
70多年前抗击日寇的历史已经远去,见证人也越来越少。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无从聆听这些从尸山血海中存活下来的老兵亲口描述的腥风血雨的故事,本书或将成为这些民族英雄留存于世的唯一纸质资料……
向抗战老兵致敬!
2017年6月,温州
老兵名片:徐顺昌,男,1923年3月生,浙江永嘉县枫林镇。部队番号:国军34集团军。

1945年前参加抗日战争的老兵们现在都到了鲐背之年,一般行动都不是很方便了,生活的范围也在缩小,活动的幅度也不会大了。尽管如此,我们都会在出发前往看望之前给老人拨打电话,
好让老人有个思想准备和给走访提供方便。去枫林徐顺昌老兵家也一样。对方说:“老人在家,中午可能要到不远处的孙子的店铺里一起吃饭。”并告诉我们可以看望。
同去的三辆轿车刚在枫林的集镇上停好,大家正在陆续地下车,扬帆发现前面有一老人,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地说:“哎!老人家就在这里。”我们朝着扬帆指示的方向看去,只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位戴着白色草帽身穿白色汗衫和黑色裤子,迈着蹒跚步伐的老人。我们在老人后面的不远处,待扬帆和老人互相确认之后,我们便聚拢过去和老人同行,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几个热情的网友还跑到人群的前面抢拍镜头。接下来的是,在约一公里的路程里,大家相拥着陪同老人一起回家,人前人后拍摄了许多照片,现场就像某电影明星或者国家领导人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
徐顺昌出生于1923年3月。1939年,正在温州读中学的他,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日寇的仇恨,又适逢胡宗南部队到浙江招兵买马,扩招黄埔军校生。徐顺昌老早就去报名,经过考试当然是被录取了。他们这些新兵被编成一个大队,当时华北的许多省份都沦为敌人占领区,他们必须绕过敌占区才可以到西安去,故徒步行走了半年多,经过6个省市才到达西安。现在,老人还掐着指头如数家珍般地说出经过的6个省市的名称。
徐顺昌到达西安后,又经过复试,后被编入位于西安市的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就读于西安分校,由胡宗南直接担任主任。经过正规的学习培训和锻炼,徐老毕业后被编入34集团军,在司令部特务营担任排长。当时抗战任务非常繁重,特务营的主要任务是防守潼关,也就是防守陕北黄河沿岸一带,以防止日寇西渡侵入中国西北地区。现在的徐老感到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自己一直工作在司令部,虽然担任过见习官、排长、连长等职务。但是,始终没有直接上火线和日本鬼子正面打仗。
枫林镇从进口到二宅巷是需要经过好多条宽窄不等的小巷,经过好多处九十度拐弯才可以找到的,而且,经过的小巷大都坑坑洼洼,路面都不怎么平整,估计是在不久前填埋过地下管网现在地面还没有弄平整的原因。进了最后一个小巷的旧式门台,向前面不远的地方看去,又是一个规模稍微小一些的门台。再进得门台,就是两小栋两层的民房,徐老的家就在这里边,我们一进门台就看见在编藤筐的中老年人。根据曾经来看过徐老的人的话
说,那就是他的大儿子,在家专门编些藤制的篮子和筐子。其实,在塑料垃圾遍地都是的情况下,编制这些环保的绿色篮筐也是一种贡献。
1947年,徐老升任连长,后随傅作义部队起义,退伍后回到解放区河北宣化岳母家,并参加土改。浙江解放后曾回温州找工作,但不理想,半年后回河北,在宣化定居。1965年,精简下放,几经周折再回原籍永嘉枫林落户,一直务农到现在。编制藤筐的左侧就是徐老的住处,前半间是传统的厨房间,使用的都是传统的灶具、厨具和餐具,没有很现代的东西。虽然物品传统,但是,看上去,灶台、液化气炉、电冰箱、餐桌等都收拾得比较干净。后半间则是老人兼作工作室的卧室,除了床铺还有台桌和柜子以及椅凳等,台桌和柜子里摆放了些老人平时阅读的书刊,以及抗日战争有关的纪念物品。值此,大家将手里提着的中秋礼物如饮料、被褥、月饼、影集和红包放到桌台上、椅子和地上。此时,徐老本就不大的房间里显得有些拥挤。有人提议,大家还是带上东西到屋外去拍照吧!于是,大家就往外边走。
在外边,大家先挂了“关爱抗战老兵”的横幅拍了集体照,再以不同的形式围绕着徐老拍了些照片。扬帆紧握徐老的双手,说:“我们还会再来看你的。”大家纷纷和徐老挥手告别!
前后不到一个小时,中秋慰问抗战老兵活动徐老先生站就结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