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艺海书法
“意到笔不到”-小议书法练习中的逻辑误区

“意到笔不到”-小议书法练习中的逻辑误区

作者: 自在天狐 | 来源:发表于2021-12-08 18:30 被阅读0次

    崔寒柏老师今年又得到了兰亭奖金奖(书法最高奖),很多人就攻击说他不临贴啊等等。想来也是红眼病吧,想当年他在国外10多年,在书法论坛上,也算是曾经的一个霸主吧,可以说是辩才无碍。

    他个人随着岁数大了,涵养也深了,人也大度多了,所以对那些患红眼病者,向来都是不予置评。书法的实战方面不用说了,又因为我曾经旁听过他在网上的一些课,比如说美学课鉴赏课之类,就明见他个人的理论水平。所以我并不以很多人的乱说以为然,看到他的一些证悟又觉得非常有意义。

    前一段时间我在抖音平台上看过他的一个看法,实际上也就是与一个相关的叫做“笔断意连”说法比较相通,或者可与经典书论互参证悟,所以说依此也可以得出自己的感觉。

    据说我们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学,他们的书法专业是比较注重理论的,甚至是讲究科学的练习法,比如说一个字它可能有40多个步骤,你把所有的步骤拼在一块,不管放大还是缩小,都能够还原度达到95%以上,那么这是不是就叫做所谓的精准模拟呢?但是这样的话会不会也会出现一些相关的问题呢?或者说丢失了最重要的精气神。举个简单例子吧,有些变化多端的灵活的书家,比如擅长写行草书的人,他的同一个字中横画的收尾可以是尖的,可以是圆的,可以是方的,可以是上扬,可以是下垂,那么我们按照每个笔画把它凝固了之后,我们是能画出跟它90%的近似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当时作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笔呢,可能是他的笔墨不够了,断墨了,也可能是手一抖或者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那么我们机器复制这样偶然的一笔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后来正好我看见一个类似的临摹帖子的确模拟的很像,然后他根据这样就总结出来了,5种以上的这位书家的横笔的收尾。可是他并没有说在什么情况之下采用这些不同的收尾,而这些不同的收尾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态,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那么也就无法举一反三,而我们这样去临摹也就处于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正好我发现下面有一条评论是崔老师的,他说这就是典型的意到笔不到,看到这一条评论,突然间如同电光火闪,灵机一动,恍然大悟。所以说学习有时要取其大概,意思是达到整体的一种效果,也是我们强调的叫做“务先大体”的意思。那如果只是强调绝对的相似,甚至只是“意不到而笔到”,那可能就是浮于表面,划过去了,该断则不断,所以反受其乱,这就是可举一反三了。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实际上也一直在潜意识中思考了很久很久,通过这次捅破窗户纸而顿悟。感谢崔老师,感谢相关平台,也感谢我们的先贤早已预估了这种状态。这才是真正的道在日用而不知的一种绝佳状态。大家觉得如何呢?

    谢谢大家的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到笔不到”-小议书法练习中的逻辑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wt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