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 PIXIU
提起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北宋一位伟大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画家,文坛全才。其实,他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乐天派、守正不阿的政治家、忠贞不移的抗暴清官。他21岁与弟弟苏辙同中进士,轰动京师;25岁步入官场,43岁下乌台入狱;49岁东山再起,官至翰林学士(皇帝的高级顾问兼秘书)、侍读学士(皇帝的老师);58岁一路南贬,直至被流放海南;64岁获赦北归,客死常州,享年65岁。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仕途跌荡,屡遭贬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做人的原则和报国不顾己身的节操,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受人爱戴。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潜的归隐田园、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品格,在苏东坡的身上无一缺少。他先后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代皇帝,得宠于时代,又失宠于那个时代;他有过周旋于朋党之争的苦痛,又有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往直前,几起几落,从不悲观,始终保有了一颗光明磊落、富有真纯的心。这就是后人喜爱苏东坡的核心原因。
他的政治见解是富有前瞻性的,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未能挽救北宋王朝的颓势,最终宣告失败。以苏东坡为首的元佑党人碑,本是一份被权贵小人打击的黑名单,却被后人视为贤德碑而传颂不绝。他死后第26年,北宋倒在金兵的铁蹄之下,被迫偏安江南,是为南宋,但江山大不如前。南宋第一位皇帝高宗阅过苏东坡的遗著后,对他的谋国忠心和真知灼见,大为惊叹,找到他的一个孙子苏符,封予高官。苏东坡死后70多年,南宋孝宗皇帝又追谥他为“文忠公”,并赐太师官阶,比他身前的官爵要高出许多。所有这些举动,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达到了巅峰。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如一叶浮萍,几度风雨,几经磨难;又如一根稻草,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浮来荡去,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这固然有他性格上的缺点,却又离不开北宋王朝时局纷乱、朋党纷争、小人当权、贤臣受辱的社会大背景。了解了他的一生,也便了北宋由盛走衰的历程。为此,我们愿意根据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整理介绍如下故事,以资明鉴。
(一)少年天才
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今眉山市),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祖籍河北栾城。
远祖苏味道,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20岁进士及第,与杜审言(杜甫的先祖)、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为推动律诗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祖父苏序为普通农民,凭着自己的辛劳,积有一片家田。每年种收结束,他都把稻米换成稻谷贮藏起来,数年间积谷3-4万石,邻人不解。后眉州发生灾荒,他开仓散粮,周济贫民,受到家乡人的尊敬与感恩。事后,人们才如梦初醒,真正领略到这位老农的朴素智慧,“稻谷可存放数年,而稻米遇潮时则会霉烂。”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号老泉,年少时并不苦学。待弟弟中了进士后,27岁突然醒悟。于是在妻子的勉励下,开始广阅经史典籍,先后数次进京赶考,均不得中。最后放弃科考,决心要把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两个儿子。后来,长子苏东坡和次子苏辙双双中举,苏洵本人也成了大学问家。因此,父子三人被后世称为“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三字经》里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之句,说的就是苏东坡的父亲。
母亲程氏,为眉州一个富门家的小姐,18岁嫁入苏家。在丈夫苦学赶考那些年,她担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有一天,读到《范滂传》时,小苏试问道:“母亲,如果我长大后,像范滂一样舍生取义,您会允许吗?”范滂因反对东汉宦官当权而被送上刑台,辞别范母,英勇就义,享年33岁。听到小儿子的问话,苏母决然答道:“既然你能做范滂一样的人,为什么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个启蒙故事很好地说明,苏东坡长大后的一身正气,不阿于权贵的品性,与这样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苏东坡10岁就能写出奇句,但父母的最终目标是让两个孩子参加科考,报效国家。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一同赴京赶考,留两位儿媳在家陪护婆婆。此前,两兄弟刚刚成家,苏东坡娶王弗小姐为妻,苏辙娶史小姐为妻。那一年,苏东坡20岁,苏辙17岁,其父苏洵47岁。
在京城,苏东坡、苏辙两兄弟一路闯关,经会试(礼部考试),过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两人同中进士。苏家一门出二举,消息顿时传遍京城。
下面,让我们说说苏东坡到底写了什么好文章,份量又有多重,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当时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到考生中的一篇文章后,极为惊喜,与同僚激赏数日,越看越喜欢,以为是门徒曾巩的文章。因为当时为防止科考舞弊,考生的名字是被“糊名”的,字迹又由专人统一誉抄过,无法辨认。欧阳修本想给第一名,转念一想,给了第二名。为什么?因为他怕给了第一,让自己沾上徇私情、照顾弟子的嫌疑。试卷是曾巩的吗?非也,它是苏东坡的。
在政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里,苏东坡的主要观点是,开明的君主应施以仁政。其中,他用了一个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就是这段话,几乎让他惹来杀身之祸。因为另一位主考官梅尧臣遍查典籍,也没有找到原文,欧阳修本人也不知其出处。事后,欧阳修私下发问,苏东坡如实回答:“何必知道出处呢?这个典故是我临时杜撰的,因为我认为尧帝乃忠厚至仁之君,他一定会宽赦犯错之人的。”
欧阳修大惊,没想到苏东坡会这么写文章。之后又大喜,连声赞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认为,苏东坡不是一个书呆子,能够活学活用,敢于创新。“请记下我的话,30年之内,再无人谈论老夫,我当退让此生,使之出人头地。”正因为有欧阳修的盛赞和赏识,让苏东坡不但免去罪责,反而名动朝野。据说,此后东坡一有新作,马上传遍京城,人人争相阅诵,这就是当时的情形。
揭榜那一年,苏辙才18岁,小小年纪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仁宗皇帝(赵祯)大喜,私下谓皇后:“我为后代江山找到了两个宰相。”
正当佳音频传、两兄弟等着走马上任之际,老家眉州传来噩耗,母亲程氏病逝。这位甘当滂范之母、相夫教子、辛辛苦苦,带着两个不满20岁的年轻儿媳守护着家园,等待消息的伟大的母亲,却不幸离世,年仅47岁。
至死,她都没能听到两个儿子出人意料、双双中举的喜讯。这是造物主留下的多么大的悲哀!
我想,在病榻之上,她一定是怀着满心的期待,望眼欲穿却又惴惴不安而去的。如果苍天有意,该是让这位母亲带着骄傲心安而去的。此刻,我们只能恨在京城早已如风而传的好消息,来到四川,来到眉州,来到苏府,实在是太晚,太慢、太久了!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父子三人由报喜变成了带着悲痛急慌慌地回家奔丧。
司马光为这位贤母写下《墓志铭》:“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寿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
(二)青年奋发
按宋时的礼制,母逝,子女需回家居丧守孝2年零3个月(27个月)。1058年,居丧期满,“三苏”再入京城,两儿媳同行。这次他们离开四川,是准备把家安在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
不久,苏氏兄弟都被任命为县主簿,这让年少轻狂的苏东坡非常失落。在恩师欧阳修的帮助下,他们又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这是一次意义特别却相当严格的考试,专以选拨特殊人才。苏东坡的文章获得第三等,因为第一、二等为虚设,所以第三等就相当于第一,这意味着什么呢?据统计,在北宋167年的历史上,累计有1万多人中举,而通过制科考试的只有44人,而获第三等的只有苏东坡一个,所以说他成了百年以来的第一人。这就是苏东坡才学的高度。
不久,他被授予大理评事(在朝廷的挂职)、签书凤翔府判官(实职,掌管军事文书)。弟弟苏辙在京任职,父亲苏洵任史官,负责为皇帝写传记。至此,“三苏”的职位一一落地。东坡在外,由苏辙侍奉老父。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苏洵为什么要给儿子取名苏轼和苏辙吧。“轼”是古代车前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车盖、车轸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但一辆马车的扶手前没有横木,又让人觉得不完整。由此,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做父亲的希望苏轼能够注意内外兼修,低调做人,因为他是了解儿子的倔强个性的。“辙”是指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辙虽无功,可一旦车翻了,出了祸事,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假如小儿子能够甘心做一个车辙,虽不能大富大贵,却也可无灾无祸。
由此可见,苏洵是十分疼爱两个儿子的,不求他们有多么的杰出,只愿他们一生平安。后来的事实证明,弟弟苏辙做到了,而苏轼却与父亲的初衷背道而驰。
苏东坡上任时,弟弟一路从汴梁送到40里外的郑州。我们从下面的诗中,可以看到两兄弟的深厚友情,以及苏东坡的超脱志向。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我想,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上一样吧,偶尔留下几个爪印,转眼又远走高飞了,哪还会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弟弟,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由四川到京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咱们那头陂脚的驴都嘶鸣连连,真是让人难忘。
从25岁起,苏东坡开始了凤翔府4年的为官生涯。每次他在家会客时,妻子王弗总要躲在屏风后静听,常忠言告诫丈夫:“我听出来了,他们表面上说好话来奉承迎合你,背后真实的目的是来打听你的想法的。性格太直爽坦白是不行的,要提防那么泛泛之交的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苏东坡承认妻子说的很对,并事事听从。可见苏夫人是一位朴实精明、了不起的女子。
与苏东坡的性格相比,弟弟苏辙则冷静机敏,稳健实际。他也常常来信告诫刚上任的哥哥,要注意自己火爆急躁的脾气,事事小心,不要以为“天下无坏人”。
苏东坡能做到吗?难。因为心直口快,看不过官场上那些蝇蝇苟苟的作法,禁不住就要说出来。但他从来都是对事不对人,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又会去道歉,这就是他的性格。
在凤翔,苏东坡与上司宋太守处的很融洽。后来,换了一位新太守姓陈,是武人出身。二人政见不一,常有争论,苏东坡又瞧不起上司,便转为经常恶语相交。有一天,陈太守吩咐苏东坡为公馆里新建的“凌虚台”写一篇碑文,以便传示后人。苏东坡认为报复的机会来了,他在文中隐喻说,昔日的秦宫汉殿,比凌虚台要辉煌坚固的多,数世之后不也化为破瓦残垣、禾黍荆棘,而况此小小凌虚台?这种夸耀世人,想留芳后世的做法,有点过。
这不是公开讽刺自己的上司吗?左右人都为这个毛头小伙子捏了一把汗。却见陈太守并不发怒,而是令人照原作一字不差地刻在石碑上,这就是陈太守的肚量。其实,他是想故意让苏东坡吃点儿苦头,受受挫折、改改脾气,鞭笞他尽快成长成熟起来。然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不知其意。过了几十年,当他遇到了一连串的政治打击,身陷困境后,方才醒悟,并怀念起这位老上司的好,专为他写了一份墓志铭。要知道,苏东坡轻意不为别人写墓志铭,一生中只写过7篇,可见他对陈太守是无比感恩,十分敬仰的。
凤翔第3年,仁宗皇帝驾崩,英宗(赵曙)继位。第4年,他被召回朝廷。时年1065年,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刚刚继位的英宗早知苏东坡的名气,想让他做翰林,知制诰(起草诏令),结果受到宰相韩琦的阻挠,只得让他在史馆任职。
同年5月,王弗突然病逝,华年26岁,苏东坡痛失了相伴自己10年的爱妻。
他想起了妻子随他来到京城的4年生活,想起了四川眉州的老家,想起了她的温柔体贴,她的点点滴滴。她活着的时候,除操持家务之外,一心想帮助丈夫在事业上不要出错。那是她对自己还不够成熟老练的丈夫不放心呀!想起这些,苏东坡抱着年仅6岁的遗子苏迈,痛哭不已。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东坡在妻子去世10年写下的悼念诗。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他对王弗是念念不忘的。死别十年,夜梦亡妻,除了凄楚哀惋,年年肠断,剩下的还有什么呢?
屋漏偏逢连夜雨。次年4月,苏洵病逝,享年58岁。那时,他刚刚完成了《大常因革礼》百卷的撰写工作。临终前,这位老父亲留下三项嘱托:1、请苏东坡帮他写完未完成的《易传》。2、令苏东坡尽快续弦,与四川老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成婚。3、与程氏合葬。
11个月内,两位亲人接连离去。苏东坡、苏辙两兄弟立即辞去官职,护送着一老一少,两副灵柩,回眉山故里,在祖茔安葬。是年1066年,苏东坡30岁。他们要在家再次守孝27个月。
在此期间,一直想重用苏东坡的英宗皇帝去世,神宗(赵顼)继位。从这一年起,北宋王朝的政局即将发生风起云涌般的变革。再次回到京城,迎接苏家两兄弟的将会是什么呢?依着他们的才华,会云帆高挂,扶摇直上吗?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迎来的是一场恶梦。
此外,还有一点想不到的是,这次回家安葬亲人,也是两兄弟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返归故乡,以后将再无机会。
(三)乌台诗案
公元1069年,苏东坡、苏辙兄弟回到京城。其时,北宋的政局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北宋自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强盛起来。18岁的神宗皇帝刚刚登基,国库空虚,北方又有西夏、契丹(后称辽)、金等不断侵扰边境。战争失利后,每年要付出巨大的和谈款,以求得一时的安定。为了改变局势,重振国力,他决心推行变法,启用王安石为宰相。德高望重的欧阳修被迫辞职,朝野风云乍起,形成了改革派(新党)和保守派(旧党)两大势力争峰的局面。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王安石以急风暴雨式推出9项重大改革措施。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极力反对变法,苏东坡就处于这一阵营。
他多次上书新帝,力陈己见,指出变法存在的问题。集中起来说主要有:第一、改革本身并不为错,但缺少周密的计划和前期论证,草草推行必然受阻受害。第二、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局(相当于改革小组),皇帝只与一小部分人商量国事,置其它重臣于不顾,并试图推翻历世多年的政体,犯了大忌。第三、在全国成立公营的贸易局,由政府作一级批发商,将货物集中在国家手中,违背市场自由法则。所谓官营均输法,实质是皇家与民争利,肥了国库,苦了民众,打击了民间市场。第三、“青苗法”的计划是好的,春耕时政府贷款给农民,秋收时收回本利;谷歉伤农时,由政府收购剩余的稻谷;谷价高涨时,官家则抛售手中库存,以平抑粮价。这是自古以来的良法。然而,如今的青苗贷款变成了强迫贷款。一些地方官为了政绩,强令农民接受不需要的贷款,报喜不报忧。每一期贷款三个月,利息30%,一年要放2期,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遇到歉收,负债的农民必然会家破人亡。无法还债者、逃亡者都被抓回入狱。有善良的官员深知其害,不愿欺压农民,被以“阻挠变法”之由而降级。这样的做法必须停止。第四、免役法,意味着老百姓交了税就可以不用去服役,本意为解除人民征兵之苦,但在推行中同样走了样。以前是几十户人家轮流去服役,如今即使不服役的年份也要纳税,无形中给百姓加了另一层重税。总之,苏东坡认为,这种不顺民意、不利国家、不许指责、强力推进的改革,必然会失去民心,引起社会根基的动摇。改革可以,但应该从长计议,渐近推行。
很快,朝野开始了一场改革激进派与保守派的对决,朋党之争不断升级。为排除阻力,王安石一方面大力培植下属派系,另一方面把许多贤士忠臣从中央调到地方任职,这是王安石排除异己的手法。
每当年轻的神宗小皇帝发生动摇时,王安石就劝说,“若不清除反对派,陛下的匡世之举就无法推行下去。他们不是在反对我,而是在反对您。”
与此同时,经常有人挑拨离间,说苏东坡的坏话。神宗皇帝先是不信,后来变成半信半疑,再后来就是疏离前代父皇一直深信不疑、垂爱有加的苏东坡。
1071年,苏东坡主动申请离开京城,去杭州任职。任期届满后,又被调往他地。于是,在接下来的8年间,他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期间颇有政绩,并写下许多富有情怀的诗篇。
在杭州,他为自己能够明智地远离政治旋涡的中心而高兴,写下赞美西湖烟雨的千古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密州(今青岛一带)任太守期间,不忘北方边境受侵的危局,意气风发,写下渴望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密州的3年,他给当地带来了万先更新,却无法与亲人团聚。母亲去世、前妻走了、父亲作古、与弟弟苏辙也有7年未见。中秋之夜,他想到了小时候那个温暖的家,还有曾经的亲人们围坐一处的团圆场面。如今,他已经40岁,却因政敌打击而飘落他乡。大醉之下,禁不住仰天长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徐州,到任第2年就发生洪灾,他连续70多天不归家,与官民住在城头,筑堤救灾,解决了徐州城的水患问题,受到朝廷认可。
与此同时,在京城,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派系斗争非但没有缓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有更多的奸侫小人以维护变法之名当权。苏东坡并不知道,神宗皇帝有好几次想把他召回朝廷,却遭到改革派的阻挠。于是徐州任满后,他又被改任到湖州。
如果我们要问,苏东坡的第一次厄运是从哪里开始的?无疑是湖州。
刚到湖州3个月,他就因乌台诗案被打入大牢。而这一切,源于一份例行公事的《湖州谢表》。谢表是旧时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在谢表中,苏东坡说:“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本是一种歉虚、谢恩的说辞,却被新党利用。说他挖苦新上任的神宗皇帝,对朝廷不忠。但单凭这两句话,是不足以给苏东坡定罪的。于是,政敌们掀起了一场文字狱般的狂潮,到处从苏诗中挑毛病。事情偏有凑巧,当时有一位朋友把苏东坡日常所写诗文汇印成册,在民间传阅。其间不免有他对朝政不满的牢骚语句,结果成为弹劾他的重要证据。
公元1079年,43岁的苏东坡入狱,在御史台狱受审,这就是轰动历史的“乌台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属于中央的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所以又称“柏台”、“乌台”。此案因苏东坡而起,一大批反对变法的朝臣受到牵连。
苏东坡被关103天。儿子苏过每天到监狱去看望他,父子双方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过来,若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来。有几天,苏过因外出借钱无法送饭,就委托朋友代劳,却忘了告诉那个暗号。他的朋友送来熏鱼,苏东坡大惊,预知得救无望。绝望之际,写下二首绝命诗,求狱卒送出。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第一首是写给弟弟苏辙的。说自己身逢盛世,却愚蠢地自蹈死地。如今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从此,一家老少十多口人,就要拖累弟弟你来抚养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死又如何?哪里的青山埋不下我,只是当年与弟弟对床叙旧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此后,在那些夜雨潇潇的时刻,恐怕只能留你一个人独自伤心了!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我们知道,前妻王弗27岁病逝后,苏东坡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在诗中,他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思念,还作了后事嘱托:此刻,月光西沉,狱台阴风凄惨,檐角上的琅珰在风中孤冷叮当。孩子们的身影浮现在我眼前,同甘共苦的老妻啊,我对不住你,因为我平生没有留下什么积蓄,身后只能让你独自受苦受贫了。“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听说杭州、湖州一带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解厄的道场,一连数月祈求神灵保佑我平安,我太感谢他们了。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深得人民热爱,死前交代儿孙把他埋葬在桐乡。你们把我的尸骨也埋在浙西这一带吧,以补偿我对他们的深深眷恋!
这两首诗让人心寒之际,苏东坡受到的不公引起轩然大波。于是,有更多的人站出来挽救他。就连一向视为政敌的王安石也坐不住了,上书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当朝太后(仁宗的皇后,神宗之祖母)也出面挽救,她指出:“小人们无法找出苏东坡政绩上的毛病,故只能求罪于他的诗文!”
最终,苏东坡死里逃生,得到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但不得“签书公事”。这年,他44岁。弟弟苏辙也受到牵连,被降职为筠州酒监。筠州在今江西高安市,酒监相当于官办的酒店经理。
1080年,苏东坡抵达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是什么职位呢?其实,它是宋代散官的官阶之一,散官专指那些有职无权的闲官,是一种级别的象征。说白了,苏东坡变成了一个只有微薄的俸禄,却已经没有任何实权的闲官。
“乌台诗案”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史载,到北宋后期,许多士大夫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多以不恤民命,讳言国事,自保身家为得计。”可见其影响又是消极的。
在黄州,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检讨自己的过错。他反省承认,自己遭来这场无端的厄运均是祸从口出。在接下来的5年里,他起初是心灰意冷,对政治担惊受怕,“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思是说,自己像夜空下盘旋着的一只孤鸿,选遍了寒冷的树枝,却不敢落下栖息,甘愿到无遮无拦的、寂寞的沙洲里栖息受苦。后又自嘲自伤,“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直到最后坦然面对,过起“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的日子。
为解决全家人吃饭的问题,在朋友的帮助下,苏东坡在城东开了一块荒地,当起了农夫。“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为节省开支,他把所有的钱分成12份,每月1份;又把1份分成30小份,每天用1小份。钱就存在一个竹筒里,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使用。
日子虽清苦,苏东坡依旧能找到心灵上的寄托、生活的乐趣。他为这块自给自足的土地取名“东坡”,又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后人称他为苏东坡的由来。他还修房筑室,房舍落成之日,大雪纷飞,于是取名“雪堂”。当时,黄州有溺死初生婴儿的恶俗,他设立救儿会,接受富人的捐赠,组织承担起抚养弃婴的任务。就这样,东坡雪堂也成了世界上第一所民间孤儿院。
此外,苏东坡还收丫环王朝云为妾,生子苏遁儿。整天忙于植木、种果树,酿酒做菜,创制出流芳后世的“东坡肉”、“东坡汤”等菜肴。田间劳作是艰辛的,苏东坡却觉得劳而有获,“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黄州是苏东坡命运的转折点,却也是他的诗文从此得到升华、进化的重大标志。《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80多篇流传千古的诗词、散文在此诞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雄浑苍凉,大气磅礴,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一方面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自己旷达的情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定风波》写于沙湖道上遇雨的三月七日。当时,雨具已经舍弃,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苏东坡不这么认为。他说,“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怕!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回望一眼走过来路,信步归去,便也无所谓什么风雨,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苏东坡的人生态度,虽然身陷逆境,险些灭顶,如今却能坦然面对。回首向来萧瑟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该是需要有多么乐观的态度,多么大的心胸才能做到如此!
苏东坡的官职越来越小,名气却越来越大。有一天,他在江上一小舟里喝酒夜游,一夜未归,吓坏了太守。因为他有责任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黄州地界。
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根据这首诗,第二天马上有人遥传,说这是一首告别词,他已经顺流连夜逃走。也有人说:东坡饮酒大醉,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他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那涛涛不息的江流声。最后,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一声感叹,便随那小舟江海告别人间。太守听闻,急派人查找,却见苏东坡正躺在家里,醉决未消,鼾声大作。
次年,又有谣言传到京城,说苏东坡已经去世。神宗皇帝听说后,放下碗筷,叹曰:“天下难得再有此等人才!”苏东坡的好友范镇哭得很伤心,吩咐家人去送丧。后派人到黄州打听消息,却发现传闻不实。苏东坡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活得有滋有味。
(四)东山再起
苏东坡在黄州贬谪的5年,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其害处正在一一显现。百姓流离失所,许多欠下“青苗贷款”本息的农人,抛弃家园和土地,纷纷外逃;有的被官府抓住,关入大牢,然而又有什么用呢?因为他们早已破产,无力还债。
一天,有位负有正义感的宫廷门吏画下这些场面,附上一段小文,想办法送到了后宫,改革的败象无法掩盖。因为此前各地反映实情的奏章,没等到达皇帝之手,早已被改革派截留。这位小吏名叫郑侠,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位富有侠义心肠的人,因此被记入史册。见到画后,神宗皇帝先是大惊。第二天清晨,王安石被罢相,但他的同僚仍在得势,吕惠卿当了宰相。郑侠受审,但他宁死不屈,后被流放到偏远的广东。
1084年,这位18岁登基,曾经野心勃勃,试图革新政治,却心地善良的神宗皇帝已经33岁。有一天,他突然下召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改为汝州(河南汝州),后又改到登州(今山东文登)。
在赴职途中,苏东坡特意去看望了曾经的政敌王安石。他直言责问:“现在西北兵连祸结,很多读书人被迫害,你为什么不阻止?”王安石答:“你要提起往事吗?这两件事是由惠卿发动的,我今已退休,无权干涉。另外,今天的话出在安石之口,入在东坡耳,切勿传出此屋。因我一度被吕惠卿(宰相)出卖,所以要如此小心。”此时,王安石已经成了一个疲惫颓唐的老人,每天骑驴闲行。自从独子入狱死去后,人们常见他喃喃自语,有如狂人。从后世的评价来看,王安石变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受贬的成份居多。
苏东坡并不是一个记仇的人。明知“乌台诗案”由王安石一派造成,但他能够去看望这位政敌,想想您能做到吗?但此刻,他的同党仍然蛊惑神宗后部,报着变法的旗帜不放,为什么?因为这些野心家把改革当作了打击政治对手的有力武器。在他们手中,变法只是区分敌友、争权争宠的工具和幌子,而非考虑改革措施是否真正地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苏东坡的一生是奇怪的,每逢喜事出现之时,总有悲伤突然来临。比如母亲47岁病逝时,正是他和弟弟双双中举之日;前妻和父亲一老一小不到一年内双双离世,正是他从凤翔调回朝廷不久;而他的每一次好运,总是离不开历朝皇后的庇护。乌台诗案,皇太后(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如今,他又要因另一位太后的垂爱而得到人生上翻天复地的大变化。
公元1085年,神宗皇帝染病去世,9岁的哲宗帝继位,摄政的是他的祖母(高太后)。这位祖母就是英宗的皇后、神宗的母亲。
高太后摄政不久,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王安石的变法条款宣布全部废除。苏东坡被迅速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先任礼部郎中;半个月后,升任起居舍人(右史);又3个月后,升任中书舍人。不久,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数月时间,苏东坡由一位受贬的散官荣升至朝廷的三品大员,犹如一只横盘日久的潜力股,瞬间发力,直线上升,势不可挡。
新旧党的斗争又一次白热化。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新兴势力开始借机拼命压制对手,但苏东坡更关心的是改革。他认为,变法的条款不应全盘否定,有些好的作法应该保留,于是多次向朝廷提出谏议,并对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在执政上的过火行为、腐败做法,作出抨击。这是司马光没有想到的,他本想拉苏东坡一马,如今他却恩将仇报。
此刻,有人可能会说,苏东坡如果当初顺从王安石一派,对变法睁一只睁闭一只眼,就不会发生乌台诗案,他就有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次,忠爱他的司马光再次把他提携上来,为什么还要反对人家?他太不懂政治,不懂人情世故了,是这样吗?非也!因为上天让他怀了一颗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坚持真理的心。就这样,苏东坡既不能容于新党(变法派),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保守法),陷入了被左右夹击的政治旋涡里。为此,他再度申请外调地方。
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再次来到杭州任职。当时,西湖问题严峻,淤塞过半,水草杂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他考察地形后,组织动用民工20余万,开葑田,建三塔(今三潭映月),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上建六桥,植垂柳,方便了交通,美化了风景,建立了治湖防淤的千秋功业,于是被后人名为“苏堤”。他还完善了全城的供水系统,建安乐坊医院,后改为官办,成为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
苏东坡在杭州干的正为顺意,朝廷又想起了他。1091年,苏东坡55岁,被召任回朝。此时的苏氏兄弟是风光的。苏东坡再次登上翰林学士的宝座,实为内相;弟弟苏辙为尚书右丞,实为外相。这正应了仁宗皇帝当年的话,“我为大宋江山找到了两个宰相。”此刻,倘若二人是野心家,权倾朝野是极为容易的。然而,他们注定不是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玩弄权术的奸诈小人,因而也不得安宁。
旧党再次发难,重演当年“乌台诗案”的手法。他们翻出3年前苏东坡写的一首,给予打击报复。
此生也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政敌们说,这首诗苏东坡写于元丰8年5月1日,正值神宗皇帝去世第56天,他却说这年是一个“大有年”,而且把皇帝去世说成“闻好语”,多么忘恩负义的臣子,居心何在?于是,他获得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闻讳而喜”。
无奈之下,1091年,苏东坡刚回京5个月,又自请外放颍州(今安徽阜阳)。到颍州不过6个月,又改任至扬州。 在扬州,他亲访民情,见麦田青青,房屋空落,农人为躲避官家追债,已经逃往他乡。王安石变法带来的遗患令人心痛。当时,又逢江浙地区多雨,苏东坡预感饥荒第二年必要来临,应尽快贮粮成当务之急,否则会引起大难。但周边地区的知州不以为然,无人上报朝廷。于是他怀着一份焦虑与愤怒,连续上书10余件,痛陈厉害关系,申请调运储备粮。第二年,水患加饥荒真的暴发,扬州一带因有所防备,灾情还好,周边地区饥民号天。
就在这一年,扬州的防患计划尚未完全落地,苏东坡又被眷顾他的高太后召回朝廷。不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当了哲宗皇帝的老师。每当夜间加班时日,太后均差人送来酒茶,问寒问暖。东坡更觉不能辜负皇恩。
1093年,57岁的苏东坡命运再现悲伤。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年仅32岁,飘然而去,身后遗有2子(苏迈,苏迨)。王闰之,自苏东坡的前妻王弗、父亲苏洵去世以来,从家乡眉山来到京城后,陪伴苏东坡辗转于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 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京城一杭州一京城一 颖州一扬州一京城,整整25年。他的丈夫还没等从亡妻的悲痛中走出来,新的悲伤已经向他袭来。
1个月后,摄政的高太后辞世。这位一心想匡复时局、重用苏东坡等贤德忠臣的老太后临终前,秘召吕大防和范纯仁(名相范仲淹的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二人最好辞官归隐,我那孙子必被奸臣小人利用,加害于你们。”
果不其然,此刻已经17-18岁的宋哲宗亲政后,主意也多了,加之对昔日高太后9年听政的不满,迅速网络了新党吕惠卿、章惇等一批狐朋狗友,许以重任,开始大范围排挤他的祖母一心忠爱的旧党(保守派)力量,忠臣贤士风雨零落。如果说,当年王安石排除异己的方法是放逐政敌,那么与章惇之辈对儒臣的第二次迫害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属于小孩子的把戏。
其时,司马光已去世。这位当年的宰相躺在坟墓里,仍被剥夺了他在世时的所有官爵。为了解恨,新党们挖开他的坟墓,砸烂棺材,鞭笞尸体,以警戒那些不忠君者,场面惨不忍睹。甚至有人提出要把他写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全部毁灭,幸好书里有仁宗皇帝写的一篇序,才得以保存下来。
在这场虐侍狂般的斩草除根的报复中,忠良之士有的被贬,有的被罢黜,有的被充军,有的被谋害。91岁高龄的文彦博,四朝为官,与人无冤无仇,已经退任多年,亦被削去旧职,一个月后去世。前皇宰相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也险遇厄运。曾经反对过章惇的刘世安,当时已被流放南方,章惇欲派人去谋杀他,于是以提拨一位商人为税吏作为交换,令他前去害命。也许上天有眼,结果这位刽子手半路暴病,吐血身亡,刘世安才得以活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哲宗当政时的混乱局面。据史载,累计有830人受到惩处。
与章惇同为一派的曾布,实在看不过他的做法,告诫道:“我们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有一天我们也会下台,也会失势老去。在削除朝迁官员后代子孙的官爵时,也要为我们的儿孙考考虑虑,不要开了这样的先例。” 章惇不以为然,把旧党人物一网打尽,以防有一天东山再起,是他不变的决心。
苏辙同样受贬,苏东坡能逃过劫难,获得幸免吗?不会。
皇太后一去世,57岁的苏东坡就被贬至定州(今河北定县),任军职,统领河北西部。上任前,他想与自己的学生哲宗帝告别,但幼主并未答应。那么,一个文官能够在军旅发号施令吗?在定州,苏东坡励精图治,整顿军肃,惩治腐败,严明纪律,却遭人告密。6个月后,开始了他晚年最为凄苦的一连串经历。
(五)惠州三年
. 1094年,哲宗改号为绍圣元年,意思是要恢复他的父亲神宗皇帝的变法大业。幕后的推手,就是那个昔日与苏东坡同年的生员,今日新党领袖人物章惇。
苏东坡20岁进京赶考时,认识章惇,成为好友。一次,他们外出旅游至一山谷。见一架木索危桥摇晃在山涧之上,章惇携一藤条飞身而过对面,在石壁写下 “章惇、苏轼至此一游”。这令苏东坡大为惊讶,觉得此人胆大过人,暗自担心,“此人一旦得势,必凶狠毒辣。”如今,这一判断在哲宗帝登基之后的一系列打击旧党的举动中,马上得到了验证。这就是高太后去世前的担心之处。现在,为了清除旧党,苏东坡成了章惇准备打击报复的重点。
1094年,58岁的苏东坡由定州贬至英州(广东英德)。一家人走了2个月,还没有到英州。由章惇主导的新诏命已经来到。令苏东坡至惠州(今广东惠州市),任宁远军节度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苏东坡在惠州住下,一呆就是3年。
初到惠州,他的心情并不大好,好友佛印和尚从扬州写信劝他,怕他想不开。但苏东坡的超然是与生俱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很快他便作好在惠州长居的决心。
在这里,他虽不能做官,但建议当地太守疏浚了惠州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引入黄州人的插秧工具“浮马”,造福农人。周边几县太守常来作客,为他送来酒食。无官一身轻,苏东坡又恢复了往日不把磨难当愁苦的乐观浪漫风采。他出主意,帮广州太守兴建公立医院、建水库,引山泉入城。后来,这位王太守却因“妄赈饥民”之罪而被革职。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蝶恋花•春景》清新婉丽,表面上的苏东坡对春光流逝的叹息,背后又何尝不是隐含了他不为人知的烦恼呢?据说,苏妾王朝云独爱此词,每每吟诵,泣不成声。
我们知道,苏东坡在黄州时,收了丫环王朝云为妾。自从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去世后,朝云就成了苏东坡命运中最重要的伴侣。“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本是应该开心的诗句,她为何会吟诗而泣?我想,大抵是因为心酸才流泪吧。看到自己忠爱的人遭到一连串的政治打击,还能这么有闲情雅志,她怎能不流泪?“我的亲爱的人,你真是太傻了!总是不听劝说,总是要对抗朝廷那些小人。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一样,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呢?你真是让人担心!”
1096年,正当苏东坡刚刚适应贬居地,准备安心度日的时候,爱妾王朝云病逝惠州,华年34岁。
这位从12岁起做苏家的丫环,陪伴了苏东坡22年的青春女孩;这位18岁成为爱妾,陪伴苏东坡走过16年风雨的知音知己;这位自从王弗、王闰之,两位贤妻离世后,家务都是由她照顾操持的年轻而伟大的女性;这位在黄州给丈夫生下第四子苏遁儿,可惜不到2年就夭折的,从此再没要第二个孩子的可怜的母亲;这位以苏东坡被贬黄州为开端,一路陪伴他再次南贬而下,走定州,赴英州,过大屿岭,入惠州,忠实柔顺的红尘少女;这位让命运连续不济的苏东坡能够获得温暖体贴的最后一位婚姻伴侣,如她的名字朝云一样,随风飘然逝去,不留任何踪影。
长天浩荡,逝水依依。在陪伴苏东坡一生的三个女人中,唯有朝云最让他心痛。因为这一年他已经60岁,仕途一路落滑,前程茫茫,生死未卜。国愁、家苦、亲离,三者齐聚,这对饱受沧桑的晚年苏东坡,该是多么大的打击!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但有寒灯孤枕,皓月空床。
长记当初,乍谐云雨,便学鸾凤。
又岂料、正好三春桃李,一夜风霜。
丹青入画,无言无笑,看了漫结愁肠。
襟袖上,犹存残黛,渐减余香。
一自醉中忘了,奈何酒后思量。
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
你还那么年轻貌美,为什么就化作行云,仙去了巫阳?只留下我一人在寒夜青灯下,凄凉孤冷,泪眼千行..... 我要拿什么来哀思?好不容易靠酒醉把你忘记,又怎奈酒醒后把你一遍一遍思量。
60岁失去朝云,无疑是苏东坡的一大痛。“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此后,苏东坡再未娶妻,直至命终。
他是闲不住的,他要通过做事来化解悲伤。为解决惠州百姓行路方便,他组织修了2座桥。桥成之日,万人前来庆祝感谢,“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这就是苏东坡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半年后,苏东坡耐不住“焚砚弃笔”的决心,写下一首小诗:“白发消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纵笔》如同苏东坡的名声一样,迅速传到北宋朝廷。一时风靡,人人传颂。宰相章惇听说后,笑道:“苏东坡,你还这般快活吗?好一个报道先生春睡美,看看我怎么来收拾你!”
很快,那令人可怕又可敬的毒手再次伸出。
(六)澹州流放
1097年4月,苏东坡61周岁,被章惇又一次南贬,这次是流放到中国最南的南方-儋州(海南岛)。其弟苏辙被贬雷州,两兄弟隔海相望。
二人在海边的船上愁坐一夜,是为作别。苏东坡安慰弟弟:“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暮。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他已经做好客死异乡的准备。 第二天,苏东坡在小儿子苏过的陪伴下,来到儋州这个不毛之地。
有后人猜测,这次,苏家两兄弟的受贬地与他们的名字有关。苏东坡,字子瞻,故被贬至儋州;苏辙,字子由,对应地就应该被贬在雷州。因为这两个地名和他们的名字中,有一部分是相同的。这就是章惇的游戏权术之举。“如果我们研究历史,不必为那些纷纷扰扰的混乱局面所迷惑,只要能简单地分清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就足够了!无疑,章惇是个坏透了的坏人。”
当时的儋州,不比现在的海南岛,是个化外食古(教化之外)的荒蛮之地,环境恶劣,瘴气严重、百姓信神不信医。直白点儿说,苏东坡这次被贬儋州,名为流放,实与满门操斩无甚区别。在北宋朋党纷争的历史上,苏东坡是第一个被 贬谪到广东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被流放到海南岛的人。
苏东坡父子,在此一呆就是数年。他在惠州已然染上热毒,来到儋州后瘴气病严重。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失去他那颗救世扶民、乐观超然的心。
在儋州,他像一个播种人、一个引路的先哲一样,开医所,釆草药,济民众;学酿酒,教烹饪,与各色人等席地闲聊;办学堂,介学风,教化民众,开了海南文化教育的先河。苏东坡没来海南之前,这里没有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培养了海南第一位举人姜唐佐、第一位进士符确。此后,海南人在科考中屡有斩获。据统计,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这就是一位无官无职、饱受折磨的流放者对海南的历史贡献。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东坡话等,都是苏东坡教化当地民众的历史证据,也是后人对他最好的感恩与怀念。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把儋州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年后,朝廷派人巡察受贬大臣的情形,巡察官名叫董必要。雷州太守因给苏辙提供民房、为苏东坡入儋州送行而被撤职。苏辙被从雷州改调到惠州。 紧接着,这位温神欲过琼州海峡,亲赴海南岛查看苏东坡的情况,被其副手告诫:“别忘了你也有子孙。”于是差副手登岛巡察。这位副官发现苏东坡住在官舍里,且颇受太守张中优待。不久,张中被革职。苏东坡也被逐出官舍。之后,他选了一片椰子林,在黎族民众的帮助下才盖好房子,取名“槟榔庵”。
在这里,他以陶渊明为偶像,极力打造心中的世外桃源,竭力寻找 “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除此之处,把陶渊明102首诗全部一一和对,成就了苏版的绝世田园诗。
在这里,他又思念起自己的亲人。父母早已去世多年,三位夫人也英年花落,最小的孩子夭折红尘。如今,他的亲人只剩下三个儿子和弟弟苏辙。长子苏过陪在他身边,另外两个儿子都由弟弟苏辙照顾。而此时的苏辙已被贬循州,正好和自己隔海相望。中秋月明之夜,苏东坡回首几十年走过的历程,禁不住长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在这里,一个经常想按下,却又时不时要冒出的念头,总是涌上心头。“我还能回到中原吗?”
(七)魂散常州
公元1100年,哲宗皇帝病逝,享年24岁。这位短命的皇帝一去世,新主微宗就颁行了大赦,受贬的旧党(保守派)纷纷获得自由。 是年苏东坡64岁,他离开儋州,开始了他的渡海北归之路。终于要回家了,苏东坡欣喜万分,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月底,他来达广州,与弟弟一家团聚。11月,抵英州,会晤了同样获赦的郑侠。郑侠就是当年反抗王安石变法,历陈青苗法弊端,偷偷给皇帝递上难民图的、富有侠义之气的小吏。
1101年,他来到常州,运河两岸成千上万的人夹道欢迎,尾随而行。民间谣传,苏东坡这次将成为徽宗治下的宰相,那些迫害他的人该遭殃了。
章淳的儿子闻风赶来,为父亲求情。这位儿子当年就是由苏东坡录为进士的,算来二人也属徒弟与恩师的关系。可他知道,苏东坡后期遭受的一系列不幸,均是由他的父亲章淳所为。因此,他请求苏东坡给已经流放在外的父亲留一条命。苏东坡淡然一笑,提笔回书,“过去的事不要重提了,我不是一个记仇的人!”
1101年7月,苏东坡病重,7月28日,病逝于常州,享年65岁。
就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忠心为国、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抗暴英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一位集诗词书画赋于一身的天才;一位几经沧桑、令人喜爱尊敬的贤士;一位政绩斐然、才艺双全、正直乐观却又总是让人为他担心的乐天骄子;一位精于儒道释理、不畏困难、热爱生活,极富诗意的烂漫赤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按照他的遗嘱,葬于汝州郏城县(今天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苏东坡去世不久,四川,眉山,枯了65年的山色重新披绿,放出光彩。乡人传说,65年前,从苏东坡出生那一天起,眉山绿树茵茵的灵气便全部移集到了这个婴童身上。65年后,他把身上的灵气又还归于眉山的山野。这就是苏东坡天赋的力量。
苏东坡去世1年后,徽宗治下的朝廷公告天下:全国都要竖一块元祐党人碑,遍布各县。元祐是宋哲宗的年号(1086-1093),正是高太后摄政期间,司马光、苏东坡一派忠臣贤士最为得势的年份,所以被称为元祐党人。石碑上列有309人,以苏东坡为首,他们都是朝廷打击的黑名单。为此,奉圣旨昭示天下:凡此309人及其子孙永远不得为官,皇家子女亦不得与他们的后代通婚。已经订婚者,要奉旨取消。这是将反对党一网打尽、斩尽杀绝、永世不容翻身的办法。
苏东坡去世5年后,1106年正月,天空出现彗星,京城文德殿东墙上的元祐党人碑遭到雷击,破为两半。徽宗大惧,视为是天降神怒。可又怕宰相反对,于是偷偷派出连夜将石碑毁坏清除,以求心安。第二天,宰相发现后,十分懊悔地说:“此碑可毁,但石碑上的人名则当永记不忘。” 皇城的石碑遭雷击的消息,让苏东坡的名气越来越大。此后10年间,凡苏东坡的著作严禁印行,凡有他文字的石碑全部奉命销毁,他在世时的职位全部予以剥夺。皇家开始收集苏东坡的文稿,每一篇悬赏制钱5万文。太监梁师成出30万文购买颖州桥上的苏诗石碑,却被人悄悄隐藏。另有人出5万制钱,购买一个学者书斋匾额上苏东坡提的三个字。苏东坡的诗、文、字、画,交易活跃,不是被藏家收入囊中,就是流放塞外异族之地,后来金人无不把苏东坡的手稿作为占利品运回塞外。
苏东坡去世10年后,一道士向徽宗上奏说,曾见苏东坡在玉皇大帝身边作文曲星,掌管诗文。徽宗越发害怕,急将苏东坡在世时的最高职位恢复,并另一高位,为他在世时所却未有。
苏东坡去世26年后,北宋灭亡,被迫偏安江南,是为南宋。南宋第一任皇帝高宗坐在新都杭州,开始阅读苏东坡的遗著,不禁大为惊叹。越读越敬佩他的谋国之忠,越敬佩他的真知灼见,越敬佩他的至刚大勇。为追念苏东坡,找到他的一个孙子苏符,赐予高官。
南宋孝宗皇帝,亦大加赞赏苏东坡,称他为忠直之臣。1173年,追谥他为“文忠公”,3年后再赐太师官阶,比他身前的官爵要高出许多。这都是苏东坡去逝70多年的事了。所有这些举动,使苏东坡身后的名气达到了巅峰。
苏东坡在文坛上成就,令人瞩目。在诗学上,题材广阔,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学上,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名列“宋四家”;在画学上,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同时以《易传》《尚书》《论语》的注释传世。
有关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事业、家庭、生活、谣传、佳话,既使我们用再多的笔墨也无法穷尽。“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也许,唯有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才是他一生坎坷,但正气凛然,节操忠贞,受到敬仰的最好理由。
如今,苏东坡离开我们快1000年了。读过这段历史,回望他65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会明显感到,北宋的朝政有了问题,否则就不会以王安石变法为起始,能够让朋党之争贯穿数代皇朝,历时几十年。苏东坡就是裹挟在这场风云变化的浪潮里,成为悲剧的。
最后,让我们以一首小诗结束本文,以缅怀这位忠贞不渝、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淳儒英贤。
古来忠心遭万劫,逝者已矣今者血,
今者血,凛凛正气,伤怀别。
奈何英贤多零落,长风万里哀歌发,
哀歌发,浩浩九天,迢迢月。
参考资料:1、《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2、百家讲坛-苏东坡,康震(主讲)
3、南京大学讲座,莫励锋(主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