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对于我而言,就象例假,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来访一次,每次身体的感受会告诉我,时间到了,该出门了。于是取出随时准备好的常规行李,带上手机和钱,就可以出发了。(因为手机一样就搞定了多项,比如拍照,比如钱,比如音乐,比如故事书,比如电影,比如地图,还有很多美团和口碑点评,急救户外知识!)我从不带上预设,在我看来,外面的世界各有各的美,他人的评价对于我都没有意义,因为我的感受只有我说了算。
因为经常带3-7岁的孩子出门游玩,出发前遇上各种疑问:孩子要带什么?我总是这样回答:第一要带最简洁的适合当地天气的三件套,必须是可以各种组合搭配。第二要带保证饮食身体健康的营养和药物,第三要带好心情。这些都是必须品。学堂的家长特别信任我,基本都是把孩子丢给我就不问过程了。在这样自由的空间里,我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感受来安排游学,一来二去,我得出一个经验:没有期待也是他们游学的必须品。
游学的成长在于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因为感受不一样。
记得带四个小男生去东北玩雪滑冰。到了长春一下飞机,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雪,孩子们全然不顾天寒地冻,也不管那雪并不是那么洁净,尖叫着扑上去,用脚踢,用手团,直到笑意从眼睛里漫开来,漫到脸上开了花,漫到胳膊挥起来,我忍住笑,好不容易把他们归拢到车里,路上还听他们喋喋不休地说要玩雪。冰雪世界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在家里再怎么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如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这种感受如何描绘? 晚上与孩子们聊天,孙乙说我高兴是因为可以堆雪人了,元宝说我高兴是因为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雪!每个孩子快乐的背后其实是不同的观点,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在没有见到那么多的雪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具体的期待!这种期待怎么设置?
期待有时就是一种思维的束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安排未来的生活。但旅行可以给孩子一次突破的机会。
有家长们告诉我,孩子必须喝牛奶才能睡觉的,必须摸着妈妈的手才能睡觉的,必须带着枕头才能睡觉的。哈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孩子的适应力超强,换了一个人带,换了一个地方,孩子根本就不再想那些了,只要行程对他们有足够吸引力,这一切都是没问题的!广西北海一趟回来,2.5岁的熙熙基本不用抱了,她意识到自己行走会拥有更多乐趣。东北一趟回来,九九更有担当了,他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的东西,保护自己的兄弟;而乐乐也大声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了,因为他意识到不拒绝别人就会失去许多自己喜欢的美食!
期待有时降低了体验的美好感受。
本来玩得很开心,可是期待没有实现,就会一下子变得沮丧了。比如说,我很希望外出陪儿女见识一下国际教学,让他们感受到还有另外一种思维,另外一种生活状态,可是真正在游学的过程中,我又下意识地期待他们在体验游学中表现出色,结果变成我自寻烦恼,被他们嫌弃。所以我每天都在自省中:一定是心无二用,过好当下,做好自己做好示范!相信孩子们都有从善的力量!
都说陪伴孩子是个过程,但是我们都期待一个美好的结果!其实期待不期待都一样,因为过程已经在那里,结果是必然的。
旅行,我没有期待!千山万水面前,来什么我对什么,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什么我就成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