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秒钟准则

作者: 蚁民 | 来源:发表于2017-05-20 23:56 被阅读240次

    前段时间《吴晓波频道》的音频中,吴老师分享了和李开复关于人工智能的对谈内容,其中提到了五秒钟准则。这是李开复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说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其实早在去年谷歌开发的智能程序AlphaGo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之后,我就开始忧心忡忡,想象自己怎样在充满人工智能的未来能够继续工作下去。这次听到李开复的五秒钟准则,我更加对目前从事的财务工作丧失了信心,日常繁琐程序化的工作模式就象开车一样,根本不需要五秒钟以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不过就是一个出产凭证、账簿、报表生产线上的熟练操作工而已。相比之下,李开复认为那些新型的、需要人类判断力和创造力的工作会成为未来的稀缺资源,富有想象力具有感性思维的文科生比理性思维的理科生更容易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作为曾经的理科生,我感觉处处中枪,依稀感觉已经处在被人工智能抛弃的边缘,前途渺茫。为了当个迷茫时代的明白人,我不得不被迫反省自己目前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先说优势吧。我一直是一个不太被周围环境左右,喜欢思考和学习的人,不然我不会在三年前就关注了《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俯首帖耳地听罗胖唠叨,他早先提出的U盘化生存方式,还是让我很受触动。每次听罗胖的音频或是看《罗辑思维》的文章,我都在和体制内培养的模式化思维作斗争,感觉头脑中充斥的垃圾在一点点地被清除出去。去年年初,我通过《罗辑思维》知道了李笑来老师,通过他的书和公众号上的文章,对时间有了清晰的概念,开始痛心疾首虚度的光阴。自从在手机上下载了《得到》APP后,我响应罗胖的号召走上了终身学习的不归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得到》上的专栏文章和电子书,我放弃了开车,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虽然《得到》上的文章大多数都配有音频,但我还是喜欢以阅读为主,方便作学习笔记。很多电子书都是利用公交车上的碎片时间读完的,我有时因为读得过于沉迷,甚至坐过了站。就这点来说,《得到》有一定负面作用,它不仅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还让我始终处在对知识的焦虑中。我想很多《得到》的学友们都有同感吧。在坚持锻炼身体方面,我绝对也称得上优势。早些年我喜欢健身有氧操,最近几年喜欢上了游泳,每周都要游好几公里,既培养了耐力也锻炼了意志力,身体素质保持在良好状态。

    再说说劣势。我虽然喜欢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学习比较注重功利性,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想想自己工作了那么长时间,除了驾照,就只剩一个可怜巴巴的会计中级资格证书。我本来打算继续努力考注册会计师的,但因为在“稳定”的体制内单位工作,不会聘用注册会计师,所以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就放弃了。就现在的碎片化学习来说,我更多的也是在享受知识积累的成就感,并想通过走捷径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克服思维惰性,积极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做到真正的学用结合。我最近又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思维短板,那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为看了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专栏里和形式逻辑有关的内容,一直处在似懂非懂状态,再看看同学们的留言,更觉得汗颜。《得到》中不仅老师牛,学友中的高人也不少啊,很多留言的质量连老师也佩服。在《得到》中学习得越久,这种感觉越强烈。想想我自己除了浅层学习和做笔记以外,很少留言,和那些坚持提问、留言的学友比差距也蛮大的。

    明白了优势和劣势,为了破除五秒钟准则的魔咒,我从现在起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守住自己的优势,让大脑和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虽然目前的工作环境不是很理想,枯燥乏味又缺乏挑战性;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简单模式化的工作正好节省了不少脑力,可以用来深度学习提高思维层级和认知水平的知识。其次要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重视英语和编程的学习,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科技资讯和熟悉计算机的语言,从正面迎接人工智能的挑战。就象置身战场,不光有士气和斗志,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再想办法,总不能连参战的勇气也没有。生命中有些东西注定是躲不掉的。最后还要拓展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跨学科的思考能力,不懂不会的知识堡垒要各个攻破,不留知识盲区。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凯文凯利的一句名言,“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人工智能目前就是这种状态,在它还没有全面渗透前,为了破除五秒钟准则的魔咒,以此文与各位学友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秒钟准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hm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