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求“智慧”,而且往往以得到了“大智慧”而沾沾自喜。更有所谓的大师,以演说传授“大智慧”收割流量。那么,世界上果有“大智慧”吗?且看庄子怎么说。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用白话来说,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代有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地步了。到了什么地步了呢?他们认为世界浑蒙未开之时,并没有“物”的存在。这样的智慧,到了最高了,到了穷尽了,再也不可能再往上增加了。
刚读到这句话,脑中开始一片茫然,接着冒出一个疑问,最高的智慧,是认识到“没有物的存在”,那么,现实的世界充满着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呢?难道是上帝创造的吗?如果是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那么,也不是“未始有物”呀,因为有一个上帝在呀!
有哲学家解释,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是以有生有。但以有生有有一个巨大的逻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苹果?因为有苹果树。为什么有苹果树?因为有苹果种子。为什么有苹果种子,因为有苹果……问题的答案,恰好是问题出发的地方。
又比如说,人从哪来?是父母生的;父母从哪来?父母的父母生的;父母的父母从哪来?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生的……一直往上推,可以推至无限,但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宗教家一般归之于上帝、天、神灵,是他们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天、神灵,它们从何而来,这个你不能问。它们是最高的,只能信,不能怀疑!
哲学家就说,为什么不换个思维,为什么不能从无中生有呢?一切从无中来,不就解决了吗?但“无”是个什么鬼?“无”是什么都没有吗?如果什么都没有,怎么能生出万物?“无”如果存在,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呢?“无”的存在方式是人类所不知道的吗?但如果人类不知道,为什么说它存在?
有思想家就说了,这不过是为了安慰人类不安的心灵。因为人类与其它生物的最大不同,是他意识到有个“我”的存在,有个“我”的存在,他就会发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顺便问及,这个世界是什么?这个世界从哪里来?这个世界要到哪里去?
问道骷髅这样的问题,想疯了都想不出一个所以然,所以,宗教家说,一切皆从上帝来。哲学家说,万物皆从”无”中来,欲以此给予可怜的人类一个终极的安慰。
“无”到底是什么呢?在老庄的语境,“无”就是道。道又是什么呢?这个回答不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听的人就愤怒了,既然不可说,有什么用呢?
哲学家说,不然。虽然道不可知,但道的特点还是可以知道的。比如说,道是虚的。为什么道是虚的?因为道只有是虚的才能容纳万物,如果道是实的话,那么,世间如此丰富的物体怎么容得下呢?想想,嗯,有道理。
哲学家又说,道是与万物一体的。比如庄子就说了,道在蝼蚁,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所谓道不离物,物不离道。
哲学家又说了,道不弃人,奈何人弃之?人生是否幸福,关键在悟道。为什么说是“悟”呢?因为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因为虚,因此无形无像,不可把捉。如果企图以认识万物的方式去认识它,那是了不可得。
那么怎么悟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有一段文字,详细讲了修炼的七个步骤,在此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原文读。我就以《齐物论》中的文字讲讲最关键的地方。
庄子在说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接着就说:“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最高的智慧是认识到世界本无一物存在,接着呢,次等的智慧是虽然认识到有物存在,但没有“封”,“封”是什么?郭沫若说:“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以自然的林木作为族与族的疆界,后来天子给诸侯分授土地,在边界培土植木作为分隔,以明权属,这就是“封”。认识到有物存在,但没有“封”,也就是说万物一家,没有分别。
再次一等的智慧是什么呢?“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知道万物有别,但没有是非。这个是非,指的是善恶对错,贵贱高低。万物形像虽殊,但各有千秋,不以贵贱高低论也。
最下等的智慧是什么呢?“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有了是非的差别,大道就亏损了。大道亏损,因此自爱的心就成了。这个“爱”,指的是自惜自爱自贵。
庄子的道,关键并不在追究道到底是什么,你要追究的话惮精竭虑也难知其一,关键在于道之用。不要“师心”自用,要放弃是非之见,物我双遣,不着一念。
千万要注意,这个“是非”,并不是人类世界道德伦理的是非,而是指在道的浑然一体之中,无有贵贱长短、小大高低的差别。
庄子所说的最高的智慧,与世俗的功名利禄无关,故能顺逆皆乐,俯仰皆诗,端的是快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