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勇气读书会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格格早起成长营成长励志
没想好标题还要更新——第5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没想好标题还要更新——第5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作者: 麻辣烫西瓜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16:58 被阅读36次

                    前言

一本好书,光是前言都让你有所获。

没想好标题还要更新——第5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它的标题是——《变化的世界,不变的原则》。

接下谈下前言带给我的思考。

自律

现在人们都普遍追求自律,彭于晏被贴上自律的标签吸粉无数,一打开简书,微信公众号,网易公开课,关于自律的话题那是铺天盖地。

自律是成功的标配,所以要自律。

自律很重要。

但读过《自控力》《习惯的力量》就会知道,是意志力的体现。

而意志力是有限的,自律不是成功的标配,习惯才是。

《跃迁》里说道:勤奋有三重境界,最低的一层是努力的勤奋,第二层是方法论的努力,最高层是决策与战略的努力。

换而言之,自律是个人跃迁最低的配置,这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做事,坚持,有决心等等。

它虽然是第三层,但它也是基础,是勤奋金字塔的根基。

自律,努力,自然很重要,但如果眼光只在这里,那么就很可惜。

第二层方法论的努力就是“怎么把东西做的又好又快”,也就是强调效率。

第三层,讲的是选择,是取舍,“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它强调的是效用。《精要主义》《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和所有谈目标的东西都是在讲这个层次的东西。

而效率加效用,就是效能。

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主要内容。

独立

比如,人们常说要“独立”,老师,家长,社会都在教育我们,要能独立,“我要专注于我和我的,我要好好工作”。

独立自然是好的,但人们往往过份强调。

这就造成了人们无论是在工作时,学习时还是回家时,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且逃避与他人的相互依赖和合作。

你有这种体验?学习时如果真的有一个学习小组是不是效果更好?

我们现在加入的各种社群,各种读书会,是不是合作?是不是比靠自己自律单打独斗有效果?

《乌合之众》里讲人类的特点,第一,人是脆弱的。第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密切不可断的。

你以为自己真的完全独立吗?

人类生下来那么弱小,婴儿时期的我们没人依赖的话人类早就灭亡了。

人类本来就是社会性动物,一味的强调独立,只能维持那可笑的自欺自人的所谓尊严。

犬儒主义

什么是犬儒主义?它来自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自己一个在木桶里“像狗一样的生活”。

光听名字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并且觉得这玩意儿我肯定不是。

然而,犬儒主义是古希腊四大学派之一,也是今天社会的主流文化。

你可能会惊讶,我怎么可能像狗一样的生活?

犬儒主义者认为,不要都生活期望太高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容易失望。

我出身不好,没有太多的教育资源,那么我要求放低,妈妈说,穷人也能过的快乐。

我成绩不好,考的大学不好,那么我要求放低,大学不挂科,四级过了就好,老师说,有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考研985,211对于我们来说太难了,大家还是放低点要求。

我工作不好,那我就做好份内事,拿自己的工资就好,放低要求,不用去看书学习专业技能,有空陪陪家人,玩玩手机也很快乐。

我年龄太老,记忆力不好,身体不好,不再学习了,学了就忘,不再锻炼了,睾酮素分泌不行,有退休金养养老就好。

犬儒主义不好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犬儒主义就是能快乐的源泉。

要佛系,要中庸,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安东尼罗宾说改变自己的三个原则:第一,就是提升对自己的要求。

最可笑的是,我们或许知道犬儒主义不可取,但当我们看一本励志的书,看一部励志的电影都会有人说这东西有啥用?

当我们课堂上第一个举手,都会有人说“真装逼”。

当我们谈目标理想,都会有人说“恭喜您喜提flag一份”。

有多少人敢在大众面前说出那些豪言壮语了?

虽然说行动比说重要,但没有必要说和不敢说是两回事。

心理学说,人类逃避痛苦的倾向大于追求快乐的倾向。

这就是人们宁愿放低期望也不想失望的原因,也是犬儒主义的原因。

而现代社会的高度娱乐化也助长了这种倾向。

社会学家布热津斯基的“奶嘴乐”理论提出,高度娱乐化的社会让人们可以甘愿平庸,有利于社会稳定,阶层固化。

是啊,好玩的游戏,好看的视频让人能轻而易举的逃避痛苦,关系带来的痛苦,没事,玩手机就忘了。

要考试了,怕,没事,玩手机能帮你不去想这着问题。

没钱,身体亚健康,人际关系有问题,没事,虽然我是个屌丝,但在网络的世界里我可以做王者。

你有多久没有无聊过了?

等待在有了手机后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

但你也同时失去了思考的机会。

犬儒主义帮我们逃避问题带来的痛苦,但同时,也躲开了问题的解决优化之道。

“我觉得这样就不错了,挺好的。”

“我是个知足的人,知足常乐嘛,挺好的。”

将就一下也没啥大不了。

不要生活期望过高,就不会失望。

人各有命。

《你的灯还亮着吗》里说:“人性,命运,就是那些逃避问题的人最好的借口。”

尊重

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人们渴望被尊重。

每个人都有表达欲,每个关注的东西都和自己有关。

你以为你爱上的是某个明星?某部电影某本书,你爱上的是自己。

以前看蔡康永的演讲,他说你之所以想和明星合照不是因为你喜欢他,而是因为你把合照放朋友圈里有人赞你。

我常常不能忍受那些狂热的追星族,仿佛偶像的什么错都能原谅,别人越是批评越是坚定,以前不懂,看了《影响力》才知道。

人们都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怎么来的呢?

当你的自由被限制时。

我有喜欢偶像的自由,但现在人们批判他,从而嘲笑我,那就是限制了我的自由,也侮辱了我自己,所以即使我知道偶像不行,我也必须跟他们对喷,因为我不能承认我的选择是错的。

我以前爱说自己的学校差,周围的同学差。直到我听到别人说:你说你的同学差,学校差,那这么差的学校你为什么还要上呢?因为你自己也是那个档次的。

以前我每天待在寝室说自己的室友就知道玩游戏,真差劲。

但当我早起读书后,发现图书馆前也是早早排起了长队。

有时候豆瓣上的评论气的想怼,但想了想还是算了,毕竟你读书,书也读你。一个对于某个事物的评价,往往对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判断只有20%,剩下的80%都是透露的你自己。

前言最后一段说:身体力行七个习惯是个不断挣扎的过程,你做的越好,就会发现面对的问题的越复杂。

《你的灯还亮着吗》里说,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下一个问题诞生的源泉。

问题永远无法被解决,甚至于我们永远无法真正定义问题是什么。

但只要你在一直提出问题,并不断的优化问题,那么就够了。

我感觉自己就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的时候我在谈什么》里说的那样“不写作就无法完整的思考”,所以我觉得,自己一边看一边写可能是对于目前自己来说,读这本书的最好方式。

                本书结构

我先来回忆下自己对于本书的学习情况。

怎么知道这本书的呢?高中看了安东尼罗宾的《唤醒沉睡的巨人》,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个人成长书籍,也是我一直在实践的理论体系。

我在《唤醒》的封面上看到了三个推荐语,分别是《一分钟经理人》的作者布兰迪,《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那谁?,最后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科维的推荐语。

我想,能给这么好书写推荐的那么一定也是好书,然后这三本书都看了下。

除了《一分钟经理人》我不合适,剩下的两本果然不负我的希望。

《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帮我塑造了关于两性关系的思维,帮我免于做一个“钢铁直男”,受用至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成了我的人生指导体系,一直在努力实践学习。

这本书我当时读了一次,觉得前三个习惯很重要写的很好,但四个就觉得一般。

直到我上了大学,经历了一些事,看了一些书,让我认识到人的重要后,再来读才又深有感悟。

这本书绝对是一本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不同收获的书。

所以它为什么是经典,心灵鸡汤就不一样,心灵鸡汤只能打一次鸡血,过一段时间再看可能就食之无味。

第一遍书时,主要关注怎么做,为什么这些看的不细腻,把上面提供的方法按着实践了,写了自己的使命宣言。

后来读第二遍,我抄了好多笔记,整段整段的抄。

第三遍,我则是做了思维导图。那时的我,好像已经看了《格吕宁方法》和《如何阅读一本书》等一些关于读书的书,还读了科维说的影响他最深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四遍,我怎么读的忘了,只记得自己先是看了讲《高效能》的其他系列,像是他儿子肖恩写的《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杰出青少年的六个决定》。这样父子的书一对比,又有些收获。

现在呢,是第五遍,我一边读一边写。

隔了一年没有读的书,在我又看了更多经典的书后包括他写的《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经历了更多的事,有了更多的思考后,这本书又将带给我什么呢?

接着解构本书。

本书不是单纯说七个习惯,它首先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个体系有四层。

第一,讲思维模式。先让大家明白习惯与思维模式的力量,这样大家才会愿意从内而外的改变。

第二,讲个人层次的三个习惯,达到“独立”的阶段。

第三,讲公众领域的三个习惯,达到“互赖”。

最后,讲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作者很鸡贼,这个习惯一加,那么所有别的没有谈到的知识都可以归到这里面。

可以天下武功从此就逃不出这七个习惯的范畴了,其他的书都能看作是他的补充。

所以它的伟大之处也在这,它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完整的体系,当你看别的书时,可以和它相互验证。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想好标题还要更新——第5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y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