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会感到寂寞,只是因为这个社会太冷漠。
契科夫也曾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迈克尔·哈内克在《快乐结局》中所要表达的浮世沧桑感,他的阐述中心点极为明确,我们渴望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而存活?
富有有富人的悲哀,穷人自有穷人的快乐,结局是怎样我们无法获悉,但《快乐结局》带给我们更大的启示,是看透世界虚无的本质,也是在发现人心最为真实的一面。
清晰记得在《爱》中那只禁锢在房间里的鸽子,它拼命想飞出房间,仿佛生命的终结点毫无欢愉,是啊,又有多少欢愉呢?
时间的尽头是生命的不断触礁,似灰色的游丝在逐渐下沉,暗藏在婚姻之中的隐秘终究被病痛抹杀在了枕头上,这是一种爱的本能,亦是时间的冷漠。
“冷漠”一词更适合哈内克的电影,看他的电影永远都带着强烈的思考意识,《爱》的冷漠建立在时间的残酷上,《钢琴教师》的冷漠漂浮在欲望中,而《快乐结局》的冷漠则隐藏在人物下,这样的结局似乎一点都不快乐,反而有些荒诞和嘲讽。
为什么哈内克要拍摄一部以“家庭”和“人物”为主的电影,这似乎正中电影的要害,他有自己的阶级感念,更有自己想要抒发的自由意志,你想要什么,便能在其中观望到什么。
《快乐结局》作为迈克尔·哈内克拿到两座金棕榈大奖后的电影,无疑在当时的戛纳引起了骚动。
哈内克的电影人格是绝对冷色调的,正如他的影像风格,灰暗、忧郁、冷静,像薄暮冥冥的傍晚,更似寒冷寂静的冬夜。
只单说《快乐结局》,它在现实主义的剧作上体现的是一种冷漠的人物疏离关系,单行的群像组织是一场毫无高潮的派对,游走在上层阶级的人们各个都心怀不安。
彼时法国正在闹移民阶级革命,这是很重要的关键点,整个社会处于很抽离的状态,哈内克借用手机和互联网的形式做了一回旁观者。
他用冰冷的手机外核记录下了人物所发生的一系列骤变,最后仍然以“记录”结尾,更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尖锐眼神定格在最后一幕。
一场家庭和社会的对抗就此停止,可人心的自由谁来成全?
故事的结构仍然是以人物组成,闲散的叙事风格成为了《快乐结局》最有趣的文本构成,洛朗一家本是现实中最不需要苦恼的一群人,处于上流社会,儿女成功,父亲尚在。
但可怕之处也在于现实的随时溃败,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人人都自居高处,唯一清醒的两个人代表了时间的两极,爷爷和孙女,一个目睹了母亲的自杀而不得不跟随父亲加入新的家庭,一个看着自己垂垂老矣,却感受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电影中以远景以及特写来制造人物和环境的矛盾,空间感十足的留白也给人物带来大量“悬疑色彩”,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相互依存的对象。
父亲依存于时间,女儿依存于事业,儿子依存于欲望,孙子依存于现实,孙女依存于成长,但所有的依存,很有可能随时瓦解。
故事的核心依然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环境是很大的推动者,为什么哈内克会选择用互联网的形式来写下旁白?这是他作为导演的一种革新认知,社会在变,环境在变,人心自然也会变。
当影片开头他冷静地记录下那场死亡视频时,就预示着一种冰冷的气氛在慢慢向我们侵袭,孙女艾芙是记录者,她只有13岁,看着母亲过度使用抑郁药而死亡,内心虽有憎恶,却仍然悲痛万分。
从未在一起生活过的父亲已经结婚生子,她不知道如何释放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一跃成为上流社会人士,除了格格不入,还要目睹生死和冷漠的现状。
大女儿安妮事业有成,却因为儿子失职引发的事故而烦心,儿子是个反叛的人,他不喜自己的上流环境,成日混迹在底层阶级,那里有他所认为最真实的一面。
可母亲却时时刻刻都在操控自己,他无法得到解脱,也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儿子托马斯既要面对突如其来和女儿的相处,又要照顾自己的妻儿,但他不满于现状,仍然和大提琴音乐家有所勾搭,欲望的沟壑难以填满,在那些记录下色情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情色对话显得极为粗俗。
父亲在逐渐淡忘这个世界,他有老年痴呆,儿女各有烦恼,他知晓一切却不愿说破,企图自杀却被救回.
时间在他身上只有副作用,他对聚会上移民的闯入和家庭的纷争毫无兴趣,最后他让孙女把他推入大海,一种理想主义的死亡是他所期盼的,孙女用手机记录下这个死亡时刻,直到儿女的突然闯入,镜头定格在大女儿安妮的眼神中,快乐的结局终究无法实现,悲伤的海洋却要逆流而行。
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很简短,哈内克用大量的远景或者中景尽可能地疏离观众,目的也是希望把观众带入到他所创造的故事背景中。
之前说过环境是很大的推动者,人物的动机说明其实是单一的,父亲为什么自杀?孙女为什么见死不救?在整个环境的影响下,他们的内心深处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是对人物的说明,也突出了其主题的思考性。
用群像的电影语言来编织这样一场家庭闹剧或许是最恰当的方式,但其语境的冷漠往往是最致命的。
很可能我们在《快乐结局》中看不到一层温暖的保护伞,我们就像艾芙拿的那台手机,记录着周遭诡变的一切。
看着爷爷自杀,看着父亲出轨,看着姑姑和儿子矛盾加剧,内心深处却毫无波澜,只想把他们的丑事放大,这似乎是旁观者的常态,对照着整个社会,有种隐约不安的自省。
当然,《快乐结局》的缓慢克制或许是你难以得到共鸣的,哈内克也在革新,他的传统体现在内容和主题上,而变更却用拍摄方式和叙述语言来代替。
题目为“快乐结局”,其实是一种暗讽,当整个社会和环境都在冷漠相待时,人们的行为动态一定是也会变得冷漠,如果还保留一丝理想主义和温暖的底色,那结局是否快乐还真的重要吗?
不,一点都不重要,那只是悲哀的人留给自我的安慰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