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榭丽舍与红磨坊:古典中的时尚
香榭丽舍(Avenue des champs-Élysé)是法兰西第一大道,始于17世纪的“皇后林荫大道”,后来爱丽舍宫(取自于希腊神话,意为“极乐世界”或“乐土”)的建设及成为总统府之后,称为爱丽舍田园大道。徐志摩在旅法时译作中文“香榭丽舍”:既保留了法式浪漫的优雅,又带有古典的中国意味。
从香榭丽舍大街东段的林荫道、大草坪到西段雄伟的方尖碑、凯旋门,沿线周边既有波旁宫、卢浮宫、爱丽舍宫等众多人文建筑,也有巴黎最高端的时装店、大银行、影剧院、咖啡馆和酒吧、夜总会,这里以其最密集的品牌汇聚引领着全球的消费时尚。
但在上世纪80年代,香榭丽舍的人行道也曾被车辆和商业所挤占,随意设置的门店、报亭以及俗艳的广告霓虹灯日渐“侵蚀”着原本的高贵典雅。面对这种城市化进程当中的通病,法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民间组织“香榭丽舍委员会”发起了“拯救香榭丽舍计划”。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及政府在其推动下,实施了街道及风貌整治,包括兴建地下停车场,拓宽人行道并用花岩石重铺路面,重新设计安装路灯与长椅等公共设施,新增梧桐绿化及夜景灯光,在现代风格与古典情调的融合中把香榭丽舍建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和最具品质的繁华商业街区。
当我走在这别具人文内涵而又现代时尚的香榭丽舍大街时,不由得感叹巴黎社会尤其是文化界的责任与担当,以及政府的包容与作为,难怪巴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引领着世界文化艺术的潮流,成为了艺术家们向往的圣神之地。
红磨坊的出现也与这种文化及氛围有关。19世纪时,那些穿着花滚边长裙的舞女,在狂热音乐下扭动臀部,不时把大腿向上踢得高高的,她们所跳的这种康康舞被英国人视为放荡和下流,并禁止演出。不过,舞女们同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一样,在蒙马特高地街区的咖啡馆、小酒吧的接纳中大受欢迎。后来红磨坊歌舞厅的诞生正基于此。雷诺阿的名画《红磨坊的舞会》就用光点和色彩,生动地呈现了阳光下人们在红磨坊街区树荫下的热闹与欢快。当时沉湎于此的贵族印象派画家劳特累克伯爵曾应邀为红磨坊量身打造宣传海报,但他不是描绘人和场景的美轮美奂,而是以强烈的节奏感,荒谬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伪装的高贵与尊严。这与当时放纵的社会风气大相契合,所以让红磨坊在巴黎走红起来。一百多年过去了,尼可·基德曼主演的《红磨坊》又再次让“屋顶的红风车”名声大噪——这就名人的品牌效应。
在巴黎的最后一晚,我们也慕名来到了红磨坊。那是一场以表现海盗生活为主题的演出,揉合了马戏、魔术等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裸露身体的“真空”秀,穿着量身定制缀满羽毛、水钻和金属亮片华丽服饰的女郎,在“浸入式”的表演中,不时掀起了裙摆,把长长的玉腿高高踢起,但给我的感觉不是惊艳而是疯狂。这与在巴黎街头看到的法国女郎大多娇小俏丽不同,这里的美女都有着1.7米以上的魔鬼身材和姣好面容,尤其是那受过专门芭蕾舞训练的修长大腿更是令人迷醉,据说有不少表演者都由此而走上了明星之路。虽然有人说现在的看客和表演者(舞女)与一百多年前的追欢作乐不同,是文明且艺术的。但在我看来,观众追求新奇与刺激的成份仍然远远大于对美的反应和欣赏。而现场用餐的“嵌入”,似乎也让整个表演失去了观者的些许优雅及对表演者的一份尊重,或许,这应该正是法国文化多元性的一种表现吧。我不知道国内那些嘈杂、泛滥的歌伴餐是否也来源于这喧嚣的红磨坊呢?
从红磨坊出来,巴黎已是一片璀璨。夜幕下的香榭丽舍大道如梦似幻、别有情调,凯旋门在辉煌的灯光下更显静穆和庄严,更透出一份优雅的自信。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法兰西精神与风情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鼎尚者删除,文章未经同意请勿复制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鼎尚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