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县城住了十多年了,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既不像城里、又不像农村的生活模式。
一到三伏天,我就想起曾经在塬上老家晚上纳凉的情景!
县城不大,骑着车要不了一个小时就能逛遍。除了节假日之外,县城里的人不多,逛个街,一点都不拥挤。当然了,小城的生活节奏不快。早晚之时,人们散着步,沿着河堤慢走,看看千河水,呼吸清新空气,日子过得惬意极了。
老家离县城不远,骑车就是半小时的路程。一到暑假,在小城热的受不住了,就骑着我的电动车,一路疾驰。沿着千高公路,爬上一架陡坡,就上了塬。塬上视野开阔,公路两旁绿树成荫。明显感觉到,塬上比起小城来,清爽的多。
前些年,借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老爸把新房建在了千高公路畔,从此就告别了那个偏僻的小村庄。迁居的新家,屋舍宽敞,前后院错落有致。母亲在大门前的一方空地,种满了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菜可以吃。尤其是盛夏之际,蔬菜最为丰富。掉坠成线的是豆角,色彩艳丽的是西红柿,而紫的可爱则是茄子。一到这个时候,母亲就打电话招呼着在小城有小家的我和弟弟赶紧来拿菜。每次回去,菜袋子塞的满满的。这下倒好,省了买菜的钱,而且还能吃到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蔬菜。
每年暑夏最热的日子,就是那么几天。县城虽不大,但都被水泥混凝土包围着。一到三伏天最热的那么几天,这个小城就像被火点燃一样,能把人热死。
于是乎,携家带口,一小家子就到塬上老家避暑。别看小城和塬上距离不远,但在这个时候,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城里没风,火热难熬,而塬上就不一样了,泥土把夏日的酷热吸收了不少,从山口来的野风,裹挟着树荫的阴凉,让这个暑假三伏天,有了不一样的舒爽。
但也有那么一两天,不管是小城还是塬上,酷热无比,天地之间的风儿,似乎被谁偷走了,一点影子都没有。即使这样,塬上还是好一些,远没有小城那种烘烤的感觉。
到了这个时候,夜幕降临,天地漆黑。塬上老家的人,不约而同地每个人拿着小板凳,坐在村里四面开阔的空地。白天大家忙,难得晚上纳凉聚在一起。说闲话的,谝闲传的,吃刚从菜地里摘得蔬菜的。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一时间,村子里热闹起来了。
这应该是塬上老家,一到三伏天纳凉最常见的方式。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从村里乡亲们的言语中,我听到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朴素的声音,我也感受到了那份越来越珍贵的浓浓乡音。
快到零点了,姗姗来迟的夜风,终于伴随着打谷场边的树叶声,让这个天地开始降温。村里人困了,停止了暑夜纳凉,一个个拿着板凳,回屋里睡去了。
曾好些次,我在塬上老家的院里,推出架子车,在车厢搭建成一个简单的床铺。那种以天为被、以地做铺的感觉,真是爽到家了。再者,躺在架子车厢里,眼望着满天繁星,耳畔穿过呼呼的北风,裸露的脊背,在一阵阵风中,凉的大呼过瘾!
睡到半夜,要么被冻醒,要么被蚊子叮醒。还有一些时候,会被不期而至的雷雨惊醒。这些,都让人印象深刻,在记忆里越来越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