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缺乏底色支撑的共情,不过是徒劳罢了
尝试过共情陪伴的父母,一定深有体会,五步曲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还收效甚微。
为何?因为共情陪伴,需要底色支撑。
缺乏底色支撑的共情陪伴,不过是徒劳罢了。
那么,需要哪些底色支撑?
作者的答案是:接纳、真诚、信任。
1)接纳
1966年,罗马尼亚为促进人口增长,颁布了反堕胎法,新生儿成倍增长,被遗弃的,也随之激增。
当时,全国700多所孤儿院,抚养了超20万婴儿。
因条件有限,这些婴儿,根本无法得到悉心照料。
他们就是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天使,没有陪伴,没有爱抚,没有拥抱,没见过微笑。
他们一天24小时,都被束缚在那张小小的婴儿床上,不会爬行,不会翻滚,连哭都不会,因为无论怎样哭闹,也无人回应。
仅仅一年,罗马尼亚的婴儿死亡率就增长了145.6%。
更不幸的是,侥幸活下来的孩子,眼神呆滞,行动迟缓,智力滞后。
这个案例,足以说明,父母的爱和陪伴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但,什么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和陪伴呢?
作者说,“爱他,如他所是。”
也就是说,爱他,只因为,他就是他,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他,没有原由。
有这样一首小诗:
“爱,是一切如是;
爱,是让我身边的人,
按照他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平平无奇,接纳孩子的独一无二。
正如尹建莉所说,“不求完美,这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2)真诚
“曾子杀猪”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吵着非要一起去。
妻子便哄道,“你就在家等着我,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待回家来,见曾子真的要杀猪,便上前阻挠,“我不过是哄孩子玩的。”
曾子却义正言辞,“同小孩是不能这样开玩笑的,否则孩子就再也不会信任你了。”
于是,曾子真把猪杀了,让儿子吃到了猪肉。
而反观我们自己,是不是常常为了息事宁人,而“套路”孩子?
“你好好写作业,妈妈明天带你去游乐园。”
事后,又找各种借口失信于孩子。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也曾说,“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以此达到共情陪伴的目的。
3)信任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
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学生们做能力测验。
测验结束,他随机选出20%的学生,并告诉老师,这些孩子很有潜力。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这些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
因为信任。
恰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不是你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你才相信孩子。
而是你相信了孩子,
你才有希望。
不是孩子听话了,
你才尊重孩子。
而是你尊重了孩子,
孩子才会听话。”
作者也明确提出,“信任是共情的底色,缺少了信任,共情就像一束塑料假花,即便看上去色彩鲜艳,也毫无生机。”
04 写在最后
纪伯伦在诗歌《你的小孩》中写道: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弓只能帮助箭到达箭自己要去的地方。
孩子是通过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
尽力拉开弓,愉快放开你的手,
让爱的箭飞到他的梦想。
把爱给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梦想。
努力效仿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滞留往昔。”
为人父母者,可给予孩子的,唯有爱。
愿你我,皆能用共情陪伴式的爱,呵护孩子勇敢逐梦。
江雪读书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