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国将领王龁向长平赵国军队发起进攻,赵孝成王下令让廉颇迎战,此时秦国军队强大,赵国军队抵挡不住,廉颇兵败,不得已而退守,筑起围墙,坚守营垒 任凭秦军如何挑战,赵军只是不出,打算坚守战线,打一场消耗战,疲惫秦军。
一段时间后,廉颇的战术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消磨了秦军节节胜利的锐气,然而赵孝成王却对廉颇的坚守不出而感到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廉颇
在几番周折下,秦国丞相范雎使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出于对廉颇闭关不战的计策,赵孝成王早有换帅之心,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这个流言无疑给了他选择!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奢是与廉颇齐名的将领,作为名门之后 ,起初还是没有给老爹丢脸的,自幼熟读兵书,对于军理很是通晓,与人争论就没有输过,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不过最让赵王喜欢的,还是赵括有那种年轻的朝气,初出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因为他自信、主战,自然不会畏惧秦军,更不会像廉颇那样固守,相反还是是会与秦军决战。而此时的赵军多次败退,固守不战,急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年轻的赵括登场了。
赵括代廉颇,秦军将领也被偷偷换成了白起。面对白起这样的狠角色,赵括还被蒙在鼓里,在战争之初,赵括统帅赵军与秦军对战,秦军佯装败退,胜利面前,年轻气盛的赵括内心开始膨胀,面对强敌,丝毫不退缩,乘胜追击,结果导致孤军深入,直入秦军大本营 ,秦军修筑的高深的壁磊,赵军久攻不破 。白起则派遣部队奇袭赵军后方,扩展包围圈,切断了粮道、援军。
赵军孤立无援,进退两难,在断粮四十多天后 ,赵军互相残杀为食,溃不成军,赵括重新整理军队突围了四五次,但都不能突破,在最后一次他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括长平之战,两国都是倾国之力,战争之后,就伤亡统计,赵国损失45万,秦国损失有很多说法,《史记》记载50万,另有一说30万,不管怎么说,秦国损失也是很惨重的,试想一下 ,赵军40万被坑杀,交战被杀就只有5万,为何能造成秦军这么大的伤亡?
可能上面的数据有些不对,但是有一点的是可以说明的,秦军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之后,白起并没有受到过多褒奖,而且战胜之后秦军没有立马灭赵,很有可能就是赵国重新启用廉颇,而秦军却已无力再战。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损失?个人以为,是白起的诱敌深入,下了血本!当时赵国军队还是很强大的,在赵括领兵之初,赵军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挫败的迹象,还是有与秦兵一战的资本的。这时候秦军若真要硬碰,赵军肯定依仗地理优势,适时出击,结果未为可知。而秦军强大,多次挫败赵军,要让赵括主动出兵追击,赵括又不笨,又怎么会孤军深入?唯一的解释就是赵括确实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大挫秦军,而挫败敌军的数量有多少,他就有多少信心!
只可惜赵括还是太年轻,白起一生带兵无数,打了很多胜仗,对待降兵很狠,可以无情坑杀,而对待自己的士兵,估计同样很狠,因为与赵直接交战,秦军或许会损失更多,唯有把自己的士兵送给敌人屠戮,自己才能屠戮更多的敌人。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自断自己臂膀,而取敌人项上人头,这一个不折不扣的狠角色,打得赵国毫无反击之力。赵括初战便碰上了这样一个对手,怎能不败?
赵国以失败告终,四十万大军在赵括的指挥下顷刻间湮灭,同时让赵国最后翻盘的希望都没了,有人怪赵括的纸上谈兵,不懂实战,也有人怪赵王的有眼无珠,实际上,赵国的灭亡已成必然,就算是廉颇也不可能主导,最多是拖延一下时间,等待奇迹出现。
总的来说,赵括败给白起并不冤,对于一个初次领兵的将领来说他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被扼杀在了摇篮里,若是领兵多年,凭他的天赋,又未必会败给白起。在此,我想说一句:姜还是老的辣。虽然有句俗话:初出牛犊不怕虎,但是真当牛犊遇上猛虎,那肯定是完蛋了。赵括的事就给了我们年轻人一个很好的警告。身为年轻人,在老一辈面前必然会有一个短板——经验不足。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很虚心的去学习。
白起记得有段时间网上传的一件事,北大高材生入职华为两月,纵情书写万言书“上谏”,陈述了华为公司所存种种弊病,结果却被领导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对于一个满腹诗书、顶着北大光环的年轻人来说,初入职场,正事大干一翻的时候,就和赵括一样 ,迫切需要一种胜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然而这种虚容心、这种勇气真的对吗?
其实我觉得这位高材生还是很幸运的,作为初出牛犊,他遇到的只是一个小打击、小老虎,没有致命。也幸好华为领导不是赵孝成王,否则结果如何,就不一定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位高材生没有受到打击,而是满怀壮志,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良好心态独自创业,预想扶摇直上,最后会是什么后果呢?
现实会磨平我们的菱角,有时候还会破灭我们的理想!身为年轻人,不要以身试“虎”,这不是勇敢,是愚蠢。在合适的时候底下头,才能在明天更好的抬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