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是否应该坚持日更,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不置可否,当然肯定有人反对。
作为业余爱好,抒发感情,记录感悟,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少写或者多写,几天写一篇,或者一天写几篇,都可以灵活掌握,自由安排。
但是如果想写出一定成就,成名成家,就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逼迫自己天天写,不能中断。时刻牢记古人说的,“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
一天写十个小时,然后停九天。不如每天写一个小时,天天坚持。习惯成自然,习惯就是潜意识。养成习惯一切都不难,在培养习惯的初期比较难,因为天天要和惯性与惰性做斗争。
齐白石85岁高龄的时候,一天上午,连作4张条幅,中午仍不停笔,又坚持再画一张。
画完,他意味深长地题了几句诗:“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齐白石成为励志的典范,众人的楷模。他并不是85岁时不叫一日闲过,而是一辈子都如此。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从1949年底回国到逝世前,16年间,写了《方珍珠》、《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等十多部话剧,《柳树井》、《青霞丹雪》等六七部歌剧和戏曲,还有300多篇散文、杂文、论文、报告文学和100多首诗歌等,总计300多万字,平均每年要写20多万字。
这么大的劳动量,他是怎么完成的呢?
答案很简单:节假日、星期日不休息或少休息,连大年初一也要挤时间“再写一气”。
他给自己制订了一条规矩:不仅每天要动笔,而且要写足一定的数量。
古人说,“文章穷而后工”。现实中的不如意,不得志,往往会造成流传千古的好文章。成功都是被逼出来的,或者被环境所逼,或者被自己所逼。总之一帆风顺、随随便便、轻轻松松的人与成功肯定无缘。
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说,“奋斗了十年,对抗着自己。不把自己当成敌人,我们怎能胜利。”
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每天凌晨3时即起,奋笔写作,一直写到中午,下午则读书研究。
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多年来坚持不懈,从不让一日闲过。
姚雪垠的体会是:“下苦功,抓今天。”
长篇小说《李自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电台广博,家喻户晓。姚雪垠的勤奋也激励了非常多的有志青年,使我们知道勤奋出天才。
周国平老师说,勤奋就是才华横溢的表现。许多人抱怨自己天赋不足,却很少人知道自己缺乏的其实是勤奋。
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被誉为得奖专业户。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青少年时期,为了练习写作,林清玄逼迫自己每天必须写五千字。这样的写作量,我们普通人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们也只能成为普通人。
专家们考证说,王羲之之所以在书法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书法,书法就是他的生命。
万行师父说,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理想百分之百投入,理想才能百分之百地回报我们。
我们的成就的大小,就在于志向的高低,在于以什么人为榜样和楷模。
网友评论
昨天给此文加了很多备注😁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谢谢您!
真正热爱的事情,我们一定会全身心投入。不能完全投入,说明它不是我们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