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姐创作的这部都市小说以雨晨、静莺为男女主人公,以他们各自的生活和交集的生活为故事的舞台,反映了部分人群的百态人生。故而,这不算现实主义的创作,而是带有现实因子的市井言情小说。
毋庸讳言,作者确实存在基本功不足,语言文字功底有待提高的缺陷;不过,从创作层面来看,淑女姐不仅展现了高度的创作热情和充足的写作欲望,而且,其写人、记事、情节布局、摹情状物等都显得很有章法,很有想法,很多设计都是很高明,很见匠心的。作者确实很有有一套!这是值得点赞的,也是我们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应当尊重并学习的!
我追文也有些时间了,故敢结文字,说说我对她小说里面的三个女人的看法,并概括一下淑女姐运用到的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
我要说的三个女人,就是:白青杏、翠翠、静莺(出场顺序)
白青杏是本书出场的第一个女性。她是男主雨晨的老同学,也是雨晨暗恋了整个学生时代,直到她嫁人了都还放不下的意中人。
雨晨在经历一场荒唐事件(半路遇到了一个贩卖违禁光盘的瘾君子)的雨夜,忽然接到了白青杏打来的求助电话,属于雨晨的故事和对过往的回忆就此登台。
电话里,白青杏哽咽泣诉,说丈夫张美丽又喝醉了,希望雨晨能来家里一趟。这是剧中人雨晨自对方结婚多年后第一次接到她的电话,也是读者第一次看到白青杏这个人物。
接到电话的雨晨自然开启了回忆模式,情节也顺着他的回忆,交待起了雨晨、白青杏夫妇三人的旧史。原来他们是从小玩到大的老熟人、老同学,整个学生生涯一直都是同窗挚友。而一场不算三角恋爱的爱恋关系也伴随了他们的学生时代。雨晨暗恋着美丽的白青杏,却不敢表白;张美丽(白青杏的丈夫)喜欢白青杏,并能死皮赖脸、甜哥哥美姐姐的粘着她、宠着她;白青杏心里也有雨晨,但是,更愿意享受被人宠溺感的她,终于选择了热情的张美丽。
大学毕业后,雨晨在商场创业打拼。张美丽则心满意足的迎娶了他追求了整个前半生的白青杏。而且,按照白青杏的意愿,他们还特意把雨晨请到了结婚仪式现场去,并请他当证婚人。此后,雨晨跟二人就没有什么联系了。他曾听说二人过的不太如意,张美丽下海失败,白青杏经历了小产之悲痛。他也曾想给予一些帮助,却因自感名不正言不顺而作罢了。
一段颇有几分暧昧的电话,一场无头无尾的暗恋,似乎把故事引向了桃色事件一类的痴男怨女方向去了。读者或许以为前面将发生女主嫁错了人,男主痴心不改,在女主内忧外困之际,挺身而出,为她排忧解难,从而,博得美人心,圆了当年未解之梦一类故事。然而,作者以她的匠心让人不能猜到后面的故事。
雨晨冒雨打车,赶到了白青杏的家。秋雨打湿他的头发和衣服,对这些细节,作者多次进行了细微的描写。从这些细微的地方,我们能感受到雨晨性格里那些最真实的东西。
然后,我们顺着雨晨的眼睛看到了嫁为人妇多年的白青杏。雨晨的第一个感受是:她已经不是自己记忆里的那个白青杏了。现在的白青杏是个身材臃肿变形的女人,只有头发还像当年一样乌黑发亮;当雨晨后来注意到她的眼睛时,又发现她灵动、美丽的杏目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肿胀的“死鱼眼”。
此处都是写青杏身体上的变化,她变老了,也变丑了。但是,如果不是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将会这样想:从她身上看到的是生活,是大多数女人的存在历程,从风华正茂到岁月如刀,这就是生活本身无法避免的轮回。而后面的事情告诉雨晨也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变化最大绝不是身,而是心!
作者描写的一些细节(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能拿来解读人物性格。比如,雨晨是淋了雨的,冰冷的秋雨钻在他的头发和衣服里,侵夺着他的体温,这是肉眼可见的。而白青杏却没有什么表示。
对这一点,读者可以有多种认识。
第一,白青杏不会关心别人,只在乎自己的困难和苦恼,只想索取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而不懂得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感受。她本应首先注意到雨晨淋了夜雨,应该先嘘寒问暖,给上热毛巾热水,并提出给他换换外套。而不是等到雨晨主动表示愿意给他们偿还高利贷之后,才表示关心的说让他去冲冲澡,不要感冒;
第二,这一细节固然说明白青杏疏忽了老同学的感受,不过,也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苦闷和不安。故这不能当作表现她人品有问题的证据去理解;
第三,他们是不分彼此的老熟人,故无需客套。
我个人觉得第三条可以排除,熟人是不必假客套,但是,不是说没有真关心!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白青杏没有打扫丈夫醉酒后的呕吐物。你可以认为她当时很痛苦,需要别人来安慰安慰。她的做法是人之常情;你也可认为她是有心如此,心机很深。她有意保留狼狈不堪的现场,摆烂以博取同情。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容易把读者引向后一种解读。
实际上,读者第一次读书不可能体验这么多细节(除非有很丰富的阅读经验)大家不会根据这些细节就判断出这个女人很不可爱。
经过交流,白青杏告诉雨晨,他们欠了高利贷,债主不好惹,已经登门逼债。雨晨则说自己会想办法的。
雨晨回到公司后,发现流动资金只能支取五万,就是这点资金要现在用了,也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经营的。可是,因为当初的好感,因为二十年的同学情,他毅然决定帮助青杏。遗憾的是,他只能帮一半(白青杏夫妇借了十万元)
白青杏本以为雨晨能全额“赞助”,没想到他只有五万,其反应首先是失望,其次是怀疑,怀疑雨晨不是没有能力帮忙,而是不肯帮。她没有一点感激的念头。作者抓她观察雨晨公司和办公室布局、装潢的细节,意在点出她的怀疑心理:这么大的公司,这么豪华的室内装潢,会拿不出十万元吗?
她这种心理自然是不对,可惜,这却是很多急需用钱的人在借钱时多少都会涌起的念头。倒不是说,他们吃定了你,认定你就应该帮忙;而是说我总是会还的,你至于跟我玩这套路吗?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扭曲意识。
如果说仅限于心理怀疑也还是常人,而后面白青杏急于摆脱困境,不惜拉最好的朋友下水,则行为可鄙,面目可憎了。
(未完待续)
两处细节很好。
1,站在她家门囗,朱红的木门上,雕刻着双喜,显得格外的诡异。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到呢?
在进白青杏家之前,雨晨注意到了门上的双喜图案。朱红色的门,象征幸福美好的双喜,却蒙着“诡异”感。点出了不祥气氛,提示这下文的矛盾冲突,预示了其家庭的深刻危机。
2,屋里只点着一盏40瓦的白炽灯……
作者并没细写白青杏家的室内环境,没有细笔去点其家道落败,生活拮据的情状。而只以这一盏灯就说明他们家的困难。这是很高明的手法。当然,我并不是说细笔描写就不高明,曹雪芹式的工笔白描则是另外一种风格。
一个地方需要完善
作者写雨晨眼前的白青杏,通过肖相描写体现了她现在的状况,而在雨晨的回忆里则缺乏相关描写。我认为作者在写雨晨回忆里的白青杏时,应该写写她当年的美貌、风采、神情,以便读者更直观的看到当年与现在的极端差异。
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