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在古代以“辩者”而闻名。他们乐于与人辩论,别人否定的他们偏要肯定,别人肯定的他们偏要否定。
那么名家究竟围绕哪些问题辩论呢?
一、“实”和“名”的关系问题
在名家的辩论思想大多是围绕着“实”和“名”的关系,那么何为“实”和“名”呢?比如“这是一张桌子”和“苏格拉底是人”,这两个命题中,“这”和“苏格拉底”就是实实在在具体存在的“实”,“桌子”和“人”就只是一个“名”而已。
由名字也可以看出,名家的核心精神就是只注重“名”而不注重“实”,而且他们很擅长诡辩论。
比如,《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关于名家邓析的一个故事:
说是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出主意。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
由此可见,邓析的本领是对于法律条文咬文嚼字,在不同案件中,随意做出不同的解释。而且他的这种解释不管条文的精神实质,也不管条文与事实的联系。
不过邓析的辩论只是对“名”进行了分析,而对哲学本身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贡献,所以真正创建名家的人是晚一些的惠施、公孙龙。
二、名家的两个辩论方向
从“实”和“名”的概念及关系,我们很容易理解到:“实”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是相对的,而“名”却是绝对的、不变的。比如刚才提到的“苏格拉底”也可以替换为其他的人物,而被称为“名”的人就是人,桌子就是桌子。
尽管惠施、公孙龙都是辩论“名”和“实”的关系,但是惠施更强调实的相对性,公孙离更强调名的绝对性。也就是说:名家哲学思想的发展趋势是围绕着一个观点的两个方面。
例如“美”是绝对美的名,而“美的事物”只能是相对美。
惠施强调实际事物是可变的、相对的这个事实,公孙龙则强调名是不变的、绝对的这个事实,这也就演变出了名家辩论思想的两个大方向,即“实”的相对性和“名”的绝对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