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美之死

作者: 阿录0502 | 来源:发表于2023-10-13 06:28 被阅读0次

公元981年,赵光义召见赵普,向其询问传国一事,后者竟回答:这件事情,太祖就出现了失误,陛下岂能再误?

赵普说"太祖传位出现了失误",显然不是指"传位于赵光义不对",而是指赵匡胤没有颁布传位诏书,以致让赵光义始终面临着合法性的质疑。

赵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有人告发赵廷美意图谋反。

赵德昭自尽后,赵德芳又过早病逝(时年22岁),赵廷美极度恐慌,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清洗"的对象,所以选择了铤而走险。

按谋划,他们先是准备趁赵光义乘船去观赏一座湖心殿的时候动手。万一刺杀不成,便让赵廷美诈病在家,等赵光义来探望的时候,再行二次刺杀。

赵光义通过内线,了解到了政变集团的阴谋细节(有说是赵光义集团事先安排,蓄意陷害)但他并不准备走司法渠道来处理此事,因为这么做,赵廷美难逃一死。

所以他召见赵普,希望这位老臣能够帮他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赵普说"陛下岂能再误",是在暗示:既然赵廷美已生异心,那赵光义就没必要再被"传国"的承诺所束缚。

赵普答应出面处理赵廷美的问题,作为回报,赵光义让赵普重新获得了宰相的职位。

最终,在赵普的冲锋陷阵下,赵廷美连遭贬黜,郁郁而亡,时年38岁。

皇位继承人选择嫡长子,主要是为了断绝其他皇族成员对于帝位的奢望,避免内部争权,家族相残。

袁绍、刘表政权因废长立幼而衰败。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坚持选择皇孙朱允炆为继承人,也是这个原因。

从赵德昭、赵廷美的悲剧结局看,这种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

赵德昭的引刀自刎固然有其性格方面的缺陷,但也难说不是与位居“继承人”的敏感位置有关。

至于赵廷美,无论是莫名的恐慌,还是最终的铤而走险,都是出于"被动防卫"

赵光义则认为:他没有以谋反罪名将赵廷美绳之以法,而是让后者病死,算是够意思了。

一件事情,如果双方都觉得自己没错,那错的,就只能是各自的处境了。

宋太宗登基后,如果没有给予皇弟、皇侄继承人的身份,二人的期望没那么高,担心没那么多,那与宋太宗之间的猜忌就没那么深,未必会走到最终那一步。

(资料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赵廷美之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lav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