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淡漠生死。《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五十九章)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祭祀天地,没有比节俭更重要的。不仅是节俭,还要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积善行德;不断地积善行德,就没有战胜不了的事情;没有战胜不了的事情,就无法估量他的潜力;无法估量他的潜力,就可以拥有国家;拥有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深化统治的根基,加固国家的基础,这就是长治久安的途径。
其中提到“长生久视”的说法,但其实质是讲治国之道,并没有人可以长生不死的思想。所以,老子虽然强调爱身长生,但他所说的“长生”的本意是长寿,不是永生,“死而不亡者寿”的“不亡”,指不被人遗忘,还是承认有死的。《庄子》以生死为气的聚散,乃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顺之而已。庄周妻子去世,他“鼓盆而歌”的故事是最好的说明。甚至,在庄子的作品中透露出厌生的情绪。他的“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汍溃痈”(《大宗师》),即把人的生命看作是肿瘤赘物,把死亡看作脓疮溃烂。
道教则把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作为最核心的信仰。葛洪就批判庄子说:“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抱朴子·释滞》)即庄子是以活着作为服徭役,死了才是休息,这种说法离长生成仙的说法简直是太远了。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道家的生死观是“顺乎自然”,而道教的生死观是“反乎自然”。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相信通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突破生死大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