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创业先生分享给我一篇文章,意思是说富人穷养孩子出人才,而穷人富养孩子出祸害。
肯从这类文章中感悟人生的人,要么是富人富养出来的祸害,要么是穷人穷养出来的人才,不然怎么能对自己所处的阶层如此深入了解并认同这种片面的言论呢,除非自己实践过并且受过教训。可是再一深思,富人的孩子无论穷养富养,肯定都是我等吃瓜大众不能企及的高度,毕竟,富人的穷养是建立在人生富足、内心安稳、体验人生、完善人格的基础上,不像穷人,真的是衣食匮乏、惶惶度日,自然心境不同。
富人的孩子把自己被穷养的教育感悟写出来分享,也算一种炫富了,毕竟富人可以选择体验各种人生,这也是财富给他的特权,穷人可没有那么多选择人生方式的权利呢。而且他怎么知道穷人富养多败家呢,靠猜的?
作者看准了大众心理,知道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穷养出来的,也见多了父母不济却拼命宠爱孩子的反面教育,因此写出来告诫大家,有钱人的人生尚且有吃苦教育呢,穷人家的孩子还是要自立自强才有出路,家贫还被宠大的孩子往往结局更惨。
文章最后的主旨是能够正视自己人生的失败,反思贫穷的成因,然后用平常心教育孩子,而非打肿脸充胖子用“补偿”心理宠坏孩子。
创业先生,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吃苦就能成才的论断哦~
1 人才还是败家,与贫富无关
请看一个例子——
我去一个赛艇俱乐部玩过几次,有个14岁的男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搭公交转地铁再步行来训练。训练完毕,帮教练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个地方打篮球。要去美国留学,他担心体力跟不上,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儿,所以拼命练习。
晚上,他还要回家给父母做饭。他妈妈只会做西餐,他爸对吃没什么要求,他想吃什么,就得做给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赛艇俱乐部看到他,我会把“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安到他头上。
他父亲是上市公司高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舍得孩子吃苦。他惊讶地说:“怎么叫吃苦。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吗?”
这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例子。任何人都能以任何角度解读。创业先生是以富人穷养出人才来解读的,而我,看到的只有更民主、更科学的教育方式,和贫富问题没有任何交集。
首先,赛艇肯定是富人的游戏,能玩得起赛艇的孩子见多识广,他应该对生活有更宽广的接受能力。不存在干些家务就认为吃了苦,也不存在开着赛艇就认为自己是人上人了。因为家境富足,没有从小吃苦积累的苦大仇深,也没有穷的时候被社会扇过巴掌,因此拼命挣钱要证明给谁看的功利心。
他们干家务、亲力亲为,也只是做了生活中的平常事,谁觉得他们这叫吃苦了,谁就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小看富人了。他们富有的不仅仅是口袋,更是头脑。因此,孩子的父亲才会惊讶,这根本叫不得吃苦。确实如此,是我们这些穷人大惊小怪了,看不得富人过平常日子。
其次,普通人家的孩子干家务、做饭,怎么不见有人热议。是因为更多人认为,这都是正常的事,穷人的孩子就该早当家。富人干不正常,穷人干就是应该。这不是赤果果的歧视自己阶层么,真是可笑。
就像有人吹捧读书无用论、博士生还不是给专科生打工一样的言论,认为好读书的都是傻子,投机取巧的才是天才。这种以偏概全的言论,只能迎合自己不得志的脆弱内心,自欺欺人,根本站不住脚。
因此说,这个例子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方式的科学,这个值得所有家长学习。孩子成才还是败家,都在于家长的教育方式,而非单纯的有钱没钱。无论家里条件怎么样,都要以培养孩子的人格完善、身心健全为标准,不娇纵、不宠溺、不盲目,锻炼孩子自立、培养孩子自强,不因富而生活奢靡,更不因穷而自卑虚荣,这才是最重要的。
2 富养还是穷养,超越金钱
先生从不给孩子买玩具,不带孩子出远门。理由也很充分,男孩要穷养,不能要什么给什么。爸爸所遵循的“穷养”原因在于自己也是被穷养起来的,认为在经济上苛待孩子就能磨练男孩的意志,让他早早学会奋斗。
其实呢,他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在生活窘迫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的脆弱与自卑。
奥巴马从小生活不富裕。他母亲19岁生下他,很快就离婚了。6岁时,母亲再婚又生一女,可没几年又离婚了。奥巴马母亲自己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拮据却乐观豁达,她不间断地学习、研究,最后取得了夏威夷大学的人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她严格要求孩子认真读书,也带着他们认识世界、了解自己的种族、感受亲情和美好的事物。奥巴马没有因为生活在单亲妈妈家庭就心理阴暗,妈妈用好学的精神、开朗的性格和睿智的教育,让他始终自立自强不卑不亢,从清贫的生活中积累了精神上的富足。
生活上的贫寒不应该是枷锁,更不是阻碍孩子去公正地看待这个世界、建立人生追求的绊脚石。
不必因为孩子想吃两个汉堡就苛责他浪费,不必因为拿不出欧洲游学费用就感觉亏欠。无需打肿脸充胖子,用“补偿心态”加倍宠孩子,更没必要处处人穷志短,让孩子妄自菲薄自认穷酸。
“她是我所知道的最仁慈、拥有最高尚灵魂的人,我身上最好的东西都要归功于她”。
奥巴马这样评价他早逝的母亲。
富养还是穷养,起点是金钱,但最重要的是精神。而且精神上的富养,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
诚实的对孩子说出生活的现状,让他感受生活;
用挫折教育磨练他的意志,而非打击信心;
引导孩子自信自强,敢于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
尽可能给与孩子开阔的眼界和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考能力,让他明辨是非;
引导他学会审美、善待自己、建立人生乐趣,追求高质量生活;
给予他高贵的品格。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培养出来一个处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自尊心强却自卑心重的虚荣之人。
3 成功还是失败,与吃苦无关
创业先生之所以偏爱这类赞美吃苦的鸡汤文,就是因为他自小吃苦,对吃苦成才深信不疑。原生家庭的影响之深难以挣脱,但认为吃苦就能成才的论断着实偏激。
自找苦吃是不会成功的。不是以享乐为目标的吃苦,就是吃一辈子,也没有好日子过。
有一天我去洗车,看到洗车工用凉水洗头,我说这样对身体不好,烧些热水也不费事。对方说:我们出来打工的,清贫惯了,哪有你们这么多讲究,你们就是吃不得苦。
跟先生回老家去看望他大伯。家里瓦房泥墙相当简朴,但大伯母穿着一件干干净净的花棉袄蹲在地上拌鸡饲料,衣服上没有油污和菜渣子。旁人都议论大伯母矫情,家里没有钱还特别在意穿着。我倒认为这种女人,才能真正活的开心。大伯母这样的女人一辈子就是供养孩子伺候丈夫赡养老人,如果再不自爱自珍,活的得有多委屈。
苦本身不可怕,谁还没有点忍耐力和奉献精神,但可怕的是把一种不良的甚至邋遢的行为习惯视为成功必备,认为这样做是美德,追求精致人生就是矫情和败家。这就十分可笑了。
苦难,真的是成功者的养分,但如果有的选,谁愿意要这种养分呢?生活上的苦,并不是通往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只是磨练了意志和耐力。到达成功,还远远不够呢。
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指出: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就由你对所发生的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的。简单来说,改变人生的不是吃苦,是观念。
因为境遇不佳生活窘迫,抱着吃苦才能成功的观念,一周不洗头、一月不洗澡、衣服皱巴巴、总买地摊货,工作起来急功近利、火急火燎、邀功谄媚,不仅仅不会对生活的改善起到任何帮助,反而因为总是感觉委屈了自己而生出怨恨与刻薄。
这种感动自己的吃苦,没有任何意义。
拿出百折不挠的毅力去追求成功,更要拿出享受人生的热情去善待自己。不要在事业的奋斗中忘掉自我,不要在日夜拼搏中忽视了亲情,哪怕一生都在反思贫穷、摆脱贫穷却深陷其中,也不要因为对金钱执着而培养出赚钱的机器。简单一句话,你穷就算了,别祸害孩子。
创业先生,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