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跟我一起来上Cardiff University 的教授Dr Howard Barrell的系列讲座“critical thinking”。我将争取每周更新一讲。
这周有点儿忙,耽搁了一下,博主回过神来才发现,居然忘了更新了 Orz……
第九讲 追溯他人的论证:前提和结论的缺失
当我们开始评估一个摆到我们面前的论证时,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论证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检验它是如何证明X导出/支持Y的,我们称之为“追溯tracing”或者“重构reconstructing”推论。
我们通常按照以下顺序分三步进行上述这种追溯或重构:
- 第一步:检验论证的结论部分
- 第二步:检验论证的前提部分,及
- 第三步:检验论证的结构
检验论证的结论时,我们自问:
说/写这段话的人试图要说服我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检验论证的前提时,我们自问:
说/写这段话的人提供了哪些论据或原因来说服我们?
检验一个或若干个未予明示或缺省的前提 会更复杂些。
如果一个论证似乎假定了一个或多个未予明示的前提条件,缺了这些条件,论证将不成立或者有效性受到削弱,我们将运用“善意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及我们的判断去进行处理。
我们将利用我们已知的一切信息,包括作者的意图或者作者作出这个推论的情境,然后谨慎地暂时性地把这些使论证更为有效的额外前提条件加进论证。或者,我们另行指出,该论证只有在包括进一个或多个额外前提条件时才会有效,同时,我们列出这些条件。
符号化论证各要素
我们把论证要素用符号标示如下:
- 我们把结论部分加下划线,标示为C;
- 我们把前提条件加括号,标示为P1,P2,P3,以此类推;及
- 我们找出缺失或未予明示的前提条件,并单独将这些条件写下来,标示为MP1,MP2, MP3,以此类推。
现在让我们来看下之前碰到过的的一个论证。
这个论证是个简单论证,标示出各要素是个轻松的活儿。
第一步是找出结论部分,这很容易。推断指示词恰恰在结论前面,这段话很清楚,作者的主要论点是美国的经济规模比日本的大。
第二步,前提条件也很容易就找到了。
而且,从各方面看,这个论证都没有假定任何未予明示或者缺失的前提,因此,也不需要额外的前提条件来增加论证的有效性。
前提缺失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前提缺失的论证例子。
P1(Radovan是个塞尔维亚族人。)P2(他仇恨所有穆斯林。)P3(他在塞族人中散播对穆斯林不加区分一律仇恨的观点,引致了上千穆斯林遭到谋杀。)P4(Ratko也是塞尔维亚人)。因此,C1Ratko也仇恨所有穆斯林。
当种族主义冲突加剧时,我们会经常听到这种推论,而且,当这种言论没有获得公开表达时,经常会引发行动。
就该论证而言,它并不具有任何一条使它具有逻辑效力的充分条件。在此,相关的要求是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但是,这个例子中的前提不能做到这一点。前提指出,Radovan是个塞族人,他仇恨穆斯林,并鼓励了谋杀行为。对Ratko而言,前提条件只表明他也是个塞族人。前提并不支撑Ratko也仇恨穆斯林的结论。要支持Ratko也仇恨穆斯林的结论,论证需要额外的前提。
如果得出Ratko也仇恨穆斯林的结论,论证需要什么额外前提呢?
当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让我们看看在此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 我们在检视一种持种族偏见的论证,该论证是对大规模谋杀事件的某种应激反应,种族偏见或宗教仇外引致了这些谋杀。
- 这种持种族偏见的论证并不成立,我们要试着找到方法使其成立。
- 我们要采用“善意原则”来试试改进一个种族主义论证!
- 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我们同意这个论证。
- 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和检验这个论证。
让我们看看是怎么做的。让我们再看一遍刚刚的论证:
Radovan是个塞尔维亚族人。他仇恨所有穆斯林。他的这种仇恨很明显,他在塞族人中散播对穆斯林不加区分一律仇恨的观点,引致了上千穆斯林遭到谋杀。Ratko也是塞尔维亚人。因此,Ratko也仇恨所有穆斯林。
原前提只有在存在另一个额外前提的情况下,才能支持Ratko也仇恨所有穆斯林这个结论。而且,这一前提要和塞族身份和宗教/种族主义思想相联系。这个额外的前提就只能是:
所有塞族人对其他宗教和非塞族族群都持相同的观点。
所以,现在,我们将这一额外前提加进论证,标示为MP1,并且加以方括弧。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地合理化了一个种族偏见的论证,是这样吗?
不是的,我们没有。我们做的是为我们自己提供了工具来正确地检验论证。
我们知道,检验一个论证的第一步是:如果前提为真,前提是否支持结论?这些前提之前不支持结论,现在我们把原先缺失的前提加进去之后,就使得前提支持了结论。
所以,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具有一定逻辑强度的论证。我们移到第二步,即验证下实际上这些前提是不是真的。
让我们假定这是真的,即Radovan是一个仇恨穆斯林的塞族人,并且他鼓励和引致了针对穆斯林的谋杀。我们也同样假定Ratko也确实是塞族人。
这样就只剩下一个前提条件有待检验,即我们加进论证使其更具逻辑效力的那条,所有塞族人对其他宗教和非塞族族群都持相同的观点。
要证伪这个前提条件,我们只要找到一个不仇恨穆斯林的塞族人就可以了。我就不只认识一个。而且从民意调查和其他塞族公共舆论渠道我们也可以得知远远不只一个塞族人不仇恨穆斯林。所以,这个论证是不可靠和无效的。
在此,我们做的是:重构一个政治上有害的论证;采用“善意原则”对其进行合理化;通过这样做,展示了它的无效,甚至坦率地说,荒谬。
现在让我们换个角度看看我们刚刚做了什么。我们来看看采用“善意原则”能使我们做哪些事情。
我们刚刚:
- 告诉该论证的作者,“你的论证只有在你认为所有塞族人对其他宗教和非塞族族群都持相同的观点的情况下,才是合理的(即,具有逻辑强度)”;
- 检验了作者在原有推论中遗漏的这个必要前提;
- 发现这个前提为假;因此
- 证明了这个论证是无效的。
现在我们再转去看看结论未予明示或者缺失的情况。下面是一个在政治辩论中结论缺失的很好例子,此例取自相关议题另一位学者的佳作(William Hughes, Critical Thinking)。
那些想在加拿大恢复死刑的人应该看看美国。在美国,死刑通常适用于一级谋杀,然而,他们的谋杀率却比加拿大要高得多。
上面这段话没有既成结论。但很显然,该论证支持了某一观点或者反对了某一观点。如果我们自问,这个作者要主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很清楚,观点如下:
因此,在加拿大恢复死刑无助于降低加拿大的谋杀率。
标示缺失的结论
我们将和对待前提缺失一样采取同样的公平和善意原则来检验结论缺失。我们将检验结果标示如下,用MC代表缺失的结论。
总结
在这一讲里,我们学习了:
- 追溯他人论证的作用
- 追溯论证的标示符号体系
- 如何发现他人论证中未予明示或缺失的前提或者结论;以及
- 发现未予明示或缺失的前提或结论在评估他人的论证时有什么作用
下一将预告:�Tracing arguments� Structure,下周见~
2015-6-10
网友评论
从文本当中可以推出来的结论应该是:在加拿大恢复死刑无助于降低加拿大的谋杀率。
那些想在加拿大恢复死刑的人应该看看美国。在美国,一级谋杀通常会被执行死刑,然而,他们的谋杀率却比加拿大要高得多。
我觉得上面的语序会强调“美国有死刑”,而原文的语序会强调“死刑适用于一级谋杀,而不是夫妻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