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跟我一起来上Cardiff University 的教授Dr Howard Barrell 的系列讲座“critical thinking”。我将争取每周更新一讲。
上周又有好多简友关注了本系列的讲座,真的很开心!感觉本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一大群简友在围观~(≧∇≦)
言归正传,这一讲耗费我不少心力,因为涉及一些陌生的概念,但同时也是很有收获的一讲,那么,我们开始吧!
第六讲 意义:弹性和准确性
Meaning:� Elasticity and precision
弹性和准确性
通常当我们想事情时我们会用到语言,但是,想事情时,我们需要语言吗?科学家对此存在分歧。
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我们在理性思考时,特别是当我们试图向别人表达我们的推论时,我们需要语言。
考虑到语言的灵活性和弹性,及对不同涵义解读的开放性,我们很难有信心让别人按我们希冀的方式理解我们。我们怎样才能用语言说出我们要表达的含义?我们怎样才能用词语准确地反映我们的想法?
[汉语vs欧洲语言] 我们无法确保他人能听到或听懂我们的所言所指。然而,我们可以试着让我们的语言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今天这讲我们来看看当我们试图作出上述尝试时遇到的挑战。
三种意义理论(theory of meaning)
要解释某个特定的词或句子的涵义,通常并不难。然而,“涵义”本身的特性却令人困惑。词语是怎样获得其涵义的?涵义又如何演变?词语具有的涵义,和句子表达的涵义一样吗?
这些问题几个世纪来一直而且将继续困扰着语言学家、哲学家、作家及记者,今天我们不打算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今天要做的是来看看在语言中理解“意义”的三种不同方式。他们是:
- 指称论 the Reference Theory of Meaning;
- 观念论 the Idea Theory of Meaning 和
-语义运用论the Meaning-as-Use Theory
意义指称论(Reference Theory of Meaning)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种理论,即一个词的意义取决于它的所指。这个理论认为,“桌子”一词指称了全世界所有的桌子,所以,把“桌子”的涵义理解为世界上所有的桌子貌似是合理的。
由此,一个词的涵义即该词所指的对象集合,这就是“意义指称论”。
乍一看,指称论是“涵义”的一个合理解释理论,以下这个事实又提高了指称论的合理性,即通常当我们要解释一个词的涵义时,指出该词所对应的对象集合是挺不错的方法。如果你不知道“笔”一词的涵义,我可以指着一支笔解释该词的涵义。
指称论的问题
然而,指称论有很大的问题。指称论的核心是这样一种想法,即要理解一个词的涵义,必须要求我们知道该词的所指。但是,当我们理解“笔”一词的涵义时,我们通常仅仅知道所有存在的笔的一小部分。这让人困惑,如果“笔”一词的涵义等同于该词所指的所有对象的集合。事实上,即便是个小孩,当他/她仅仅拥有几只笔的直观知识就能理解“笔”一词的涵义,指称论不能解释这个事实。
指称论的第二个问题更大。想一下诸如“因为”或者“除非”这些词,这些词并没有对应的指称对象。说“除非”一词的涵义是指所有“除非(unlesses)”的集合,有意义吗?或者说“因为”一词的涵义是指所有“因为(becauses)”的集合,这有意义吗?当然没有意义。
指称论还有第三个问题。所有人都知道“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句话的涵义,虽然我们不知道它指谁。然而,如果一个词的涵义由它的所指构成,那么我们就不能知道“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句话的涵义了。
因此,我们必须抛弃意义的指称论。
意义观念论(Idea Theory of Meaning)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另外一种解释词语意义的理论。我们想象一下,一个词的涵义在于与该词相关联的观念和头脑中的意象。当我们想到“笔”这个词,好像我们脑中有一副与此相关联的意象,认为“笔”一词的涵义即是我们头脑中的意象,便似乎是合理的。
这种理论就是意义观念论。
观念论的优点在于,它至少能应对我们几分钟前碰到的“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句话的涵义难题。想象有一副图像与这句表达相联系是合理的。
但是,这种定义意义的方法也有问题。
观念论的问题
这个理论同样不能应对诸如“因为”或者“除非”等词语的意义难题。我们如何获得“因为”或者“除非”的图像呢?我们不能。
第二个问题是,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拥有的同诸如“船”一词相关联的图像或者观念是非常不明确的。如果我们试图描述一艘船的意象,我们只能描述一艘典型的船的形象:能漂浮在水面上的类似澡盆的物件。但是,我们知道有些船有帆,有些靠划桨前进,有些靠发动机驱动的螺旋桨前进,有些靠喷射水流驱动;有些船是方形的,有些则一头尖另一头方。诸如此类。我们脑中的图像又怎么能等同于词的意义呢?不能等同。
第三个困难在于,这种方法有一个后果,就是,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另一个人使用某些特定词语时指的是什么意思。你看不到我头脑中的形象,我也看不到你的。如果头脑中的意象等同于涵义,你说“船”的时候我怎么能知道你指什么,我说“船”的时候,你又如何知道我指的是什么?
针对这个反对意见,你可以说,我们可以用词语描述头脑中的形象,这样其他人就可以明白,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他人所说的某个词的涵义了。然而,这个回应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非全部。我们脑中有关一些简单属性的意象(比如说,“蓝色”、“凉快”或者“甜”)永远无法被表述。我们根本无法用其他词描述“蓝色”这个词。如果能的话,天生的盲人仅凭听我们描述头脑中的图像就能知道什么叫“蓝色”了,而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也必须抛弃意义观念论。
第三种理论
现在我们考虑一下第三种定义意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意许多词语确实有指称的对象、有头脑中相关联的观念意象,但同时认为,意义的主要载体不是词语而是句子。也就是说:词语只有在句子中才具有意义;剥离语境的词语是没有意义的。一个词语的涵义只有通过那些经常会使用该词的句子而获得。
我们来看看,如何把同一个词用到不同的句子中来表达不同的涵义。
- Colour fast wash 护色洗
- Fast wash 快速洗
- I gave him a hand with his baggage (i.e. help) 我帮他搬了行李
- The crowd gave him a hand (i.e. applause) 观众给他鼓掌
- Please hand me the scissors (i.e. give) 请把剪刀递给我
- My hand is sore (i.e. part of the body) 我手酸
- He turned red when his trousers fell down (i.e. blushed, was embarrassed) 他裤子掉下来的时候脸红了
- His politics are red (i.e. communist) 他的政治倾向是红色的
- Don’t strike that child (i.e. hit) 别打那个孩子
- The strike was over wages (i.e. industrial action) 罢工是针对薪资的
- Strike three (i.e. the batter is out) 三振出局(击球手三次击球不中被杀出局)
语义运用论(Meaning-as-Use Theory)
该理论主张,句子的意义是主要的,而词语的意义来自于句子。如果该假说是对的话,那么我们如何解读句子的意义呢?答案是,来自于对句子的使用。语言是一种工具,就像我们只有在知道了锤子的用途后才知道什么是锤子一样,我们也只有知道了这种语言被用来派什么用场后才知道它的涵义。为了理解一个特定句子的涵义,我们得问:说话者在这个特定语境中使用这个句子要做什么?比如说,如果有人说:“Hang on”,我们只有知道了说话者的用意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说话者是要让某人等他吗?或者说话者想要让某人拿着一个东西?只有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才能知道这句话的涵义。
换句话说,注意语境很重要,因为语境通常给了我们线索以判定说话者使用这句话的用意,然后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有时候改换语境会极大地改变句子的涵义。
- The queen is in a vulnerable position (in chess, in the UK). 女王的处境很危险。(象棋中的女王,或者英联邦的女王)
- Let me go (errand, release). 让我去(跑腿);放我走(释放)。
当然,通常而言,语境对涵义的影响不会这么巨大,但确实非常重要。在任何特定语境下,一个句子一般只有有限的几种用途,我们可以合理判断其主要用意。我们讨论的这第三种意义理论被称为语义运用论。
为了最大限度地从该理论中获益,理解语言的各种功能和语义用途很重要。
总结
我们今天分析了以下三种理论:
- 意义指称论 the Reference Theory of Meaning;
- 意义观念论 the Idea Theory of Meaning 和
- 语义运用论 the Meaning-as-Use Theory
而我向各位推荐了第三个——语义运用论。
欢迎继续跟着博主上第七讲“Definitions”,下周见!
2015-5-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