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组队学拆书
2018-01-20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2018-01-20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作者: 田蜜蜜运营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1-20 08:11 被阅读16次

    昨天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改变沟通方式和规划,换取事件的成功,在此基础上,我也反思了自己行动上的缺憾并分析问题做出了指导规划。详情👉 2018-01-19 《非暴力沟通》第一拆

    今天学习《非暴力沟通》第二章18-19页,(借鉴拆书帮的高度分析)

    R-阅读原文

    原文第二章 18-19页: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他给初学者介绍了几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根据当代媒体的标准,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这个练习实现了它的承诺:在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可是,翻到下一页,我们发现,第一个练习仅是热身运动。既然形体美不是特别重要,格林伯格现在请我们比较要紧的事情:成就。他从电话簿中随机挑出几个人让读者进行比较。他声称他看到的第一个名字是大音乐家莫扎特。格林伯格列出莫扎特能说的语言以及他在少年时期的主要作品。他接着建议读者想想他们现在的成就,然后和莫扎特十二岁时的成就做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 FOR ME:

    1、比较 - 别人家的孩子

    I-拆书家讲解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比较,拿自己和别人比,拿别人跟其他人比。“人比人,气死人”。还有句玩笑话这样说: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好,老婆和老公永远是别人的好。不过你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这么回事。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妻子不够漂亮、贤惠和体贴,别人的丈夫又那么能赚钱还顾家。但其实,我们特别不喜欢被他人当作参照对象,尤其是作为反面教材。可是,我们又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人。想想那些从小到大,总是在耳边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我们明明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无人可比,可是在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己家的孩子”好。每当父母说起“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待,而是更多地感受到被否定,“我究竟是捡来的还是他们充话费送的”?可是,我们无形中又把这种方式应用到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通过比较,也会隐藏我们对于他人的爱意。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自我肯定更重要。你看,在这个人人都有机会通过打造个人品牌,实现价值的时代,网络上到处都能看到“月入十万”“知识变现”诸如此类的消息。看到这些励志的榜样,甚至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也通过把自己的爱好和优势转化为变现资本,成为了“斜杠青年”,难免也会有些焦虑。不盲目地跟那些知识IP们比较,通过阅读他们的文章和与他们进行交流,分析他们的成长原因。然后明确个人定位,制定一个自我成长计划,每天完成一个相关的小目标就好。

    如果一味的同他人比较,我们的不平衡感就会提高,幸福感就会降低。

    当我们意识到了比较的可怕之处,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立刻停止主观的比较,客观地陈述和分析。>> 

    >> FOR ME:

    1、自己不喜欢被当作对比对象,却常常用比较的主观视角去评判别人

    2、父母对于我们的比较可能出于爱,我们却只是感受到否定。比较会隐藏自己对于他人的爱。

    3、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不自觉又把这种方式应用到教育自己孩子身上

    A1-联系经验

    谈到沟通中的比较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亲密关系处理。我不是一个看起来那么冷静的人,尤其面对家人的时候常常会比较情绪化,尤其是男朋友这样的角色。

    尤其是刚刚毕业的时候,我经常性会做比较,拿我们之间的工作发展做对比,这样会显得我很强势;把男朋友和其他同龄的男同学进行比对,这样就显得他做的不好,他能力不行。有时候是气话,但更多的是一种我的焦虑,我担心他职场路走的不顺畅,未来发展不尽如人意。

    那时候是比较年轻,加上这种要命的攀比,所以经常发生争执。好在所谓的专家把这个过程称为感情磨合期。但其实换位思考,我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挺反感别人指手画脚,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了讨厌的角色啊……而且毕业起点低一些是正常的事情,只要在踏踏实实进步就是一件可喜的事情。

    后来因为自己工作太忙,有时间就打磨自己的读书和写作能力,就没工夫拿他做比较,或者换一句话说自己格局大了一些,幼稚的比较减少之后明显和谐很多。虽然有人说吵吵闹闹也是一种活法,耽误更喜欢安宁,因为争执内耗太大。

    A2-规划运用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滋生出比较这种心理,但真的太容易发生了。拿自己比较,别人毕业几年年薪多少,住什么房子,嫁什么人,和自己较劲。我在房子车子这些事情上看的比较淡,但是容易在一些小事上比较,比如:

    1、别人的男朋友怎么这么浪漫

    2、别人和妈妈相处起来怎么像姐妹

    3、别人的审美怎么那么好

    诸如此类的比较,其实求而未果,我永远也不可能占尽所有的好,换句话理解:永远都有比较意义上比我更好的存在,也永远有不如我好的。

    那我同时也发现,这种比较心理在情绪波动比较大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比如特别难过,被批评了,收到挫折了,被打击了,吵架了,等等。相反情绪平和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不会那么放大,就像在大马路上看到一个男生很浪漫的求婚,我最多觉得还挺用心的,但是如果我和男朋友吵架后看到这一幕,我就会想:自己怎么那么倒霉,你怎么那么不浪漫,你看看别人,你怎么怎么……

    至于怎么消除,我觉得这可能还得时间磨练。可能到了六十岁,真的可以做到云淡风轻,不轻易干涉和比较他人的生活,也不为难自己。但是目前阶段,冲动还比较多,我要做的是主观意识的控制。根据比较意识产生的不自觉性以及危害性,我应该及时意识到并控制,具体做法如下:

    1、对比意识出现的时候,要及时止住,不能放任比较

    2、心情低谷时更容易产生比对,从而出现“我过的好惨”的假性悲观情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田蜜蜜运营日记:刚才听完摇红的分享,我漏了一点:比较也有积极的一面。这是完全被忽视的一块,可以加入

      本文标题:2018-01-20 《非暴力沟通》第二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pz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