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情放飞醍醐灌顶简书会员优秀文集
指着手掌说不知道——《回到春秋读论语》第51章

指着手掌说不知道——《回到春秋读论语》第51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05:38 被阅读76次

    别人向他请教问题,他却指着手掌说不知道,哑谜中包含着什么秘密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禘祭之礼的说法。孔子说:“不知道啊。知道这种礼制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像摆放在这里一样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论语》八佾篇之十一

    这段话应该是和前一章相连贯的。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人们只见到国君经常煞有介事地举行禘礼,却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对于当初之所以要制定这种规矩繁多的礼仪的本意,几乎谁都不甚了了。孔子既然对鲁国的禘礼看不下去,想必他知道合于礼的禘祭真相究竟是什么。果然,有人来向他讨教关于禘祭之礼的说法了:“或问禘之说”,“或”,有这么一个人;“问禘之说”,请问孔老夫子,关于禘礼到底该是怎么个说法呢?这里的“说”,应该是关于“禘”的制度规定和精神实质。谁知孔子的回答竟是一个“不知道”。

    那么,圣人是不是真的不知道呢?接下来听其言观其行就明白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说,对于知道禘礼有关说法的人来讲,天下就像放在手掌上一样。“知其说者”指知道禘礼有关说法的人,后一个“其”指天下。“示”即置,放。“斯”,这里,指手掌。

    天下是什么呢,就是治理天下之道。真正了解禘祭之礼的人,他懂得以礼治天下的道理,那些治国理政的大事,做起来就了如指掌或者易如反掌了。那你说孔子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很难说,孔子在此还是打了个哑谜。孔老夫子的一贯作风,就是对于他不满意、有所顾忌、不愿回答,或者确实不了解的问题,都是用“不知也”三个字打发人家的。

    从上一章看来,孔子是看不顺眼鲁国那种装模作样的禘礼的,有人因此来问他这个礼,好比哪壶水不开偏要提哪壶水,孔子避之不及,根本不愿深谈,所以只能推托不知。上一章对禘礼说是“不想看”,这里干脆来个“不知道”,个中的原因只有他老人家心中明白了。

    如果要猜一猜的话,也许因为鲁国是他生于斯、长于斯,并且还要继续呆下去的地方,不谤国主是他做人的一个原则;也许因为当时名分颠倒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虽然种种僭越行为让孔子很不舒服,却已无力加以改变,即使说了也是于事无补;也许因为关于禘礼的问题实在太大、太重要了,它是国家的重要礼乐之一,天子以此追思先贤,振奋世人,对于如此隆重的大典之礼,孔子感到确实还有许多问题不甚明了,其奥妙之处也不容易讲清楚,三言两语根本无从说起,还要进一步作深入探究。然而,这种种“不知”的理由,却并不妨碍孔子对于禘礼本质的把握。

    禘礼这个复杂的形式里面,究竟包含着什么本质呢?其核心就是报本。天地是人生之本,祖先是生命之本,从自己生命的由来,追及到父母,追及到祖先,一直追溯到三皇五帝,追溯到人之为人的根本。追根溯源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忘本。怎样表达出这个心意呢,就是要知恩图报,要报这个本,祭祀天地、祭祀祖先都是表达这一心意的特定仪式。

    知恩报本思想构成了禘礼的基础,它把人与天、地、祖先的关系用一种格式化固定下来。既然如此,就必须要用最大的虔诚来履行这一仪式,要严肃、庄重、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容不得半点歪曲和篡改。政教一体、天人合一的古代社会,通过祭祀天地和祖先,用知恩报本的思想来巩固礼制,实施教化,进而调整人际关系,调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达到治国理政的目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治理天下也就顺理成章了,难怪孔子要摆弄着自己的手掌,云天雾罩地说出这番话来。禘礼的精神实质,体现着以礼治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他一直为此而不懈努力。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孔安国:答以不知者,为鲁讳。

    包咸:孔子谓或人,言知褅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论语注疏》:此章言讳国恶之礼也。或人问孔子,褅祭之礼其说何如?孔子答言,不知褅礼之说。答以不知者,为鲁讳。讳国恶,礼也。若其说之,当云“褅之礼,序昭穆”。时鲁跻僖公,乱昭穆,说之则彰国之恶,故但言不知也。

    《论语稽》:今禘礼则又于七代九代之上追本求原,祭始祖所自出。譬之树木,根大则枝茂,其高百尺,其荫之广益必百尺。王者由下溯上,能探一本之原,即由近及远,能措天下之事,故于天下如示诸掌。

    真德秀: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由父母上溯之,以至厥初得姓受氏之祖,其本一而已。故推始祖所自出而祭之,此义至深,苟知之,他何难焉。盖格先祖此诚也,格天地格民物亦此诚也。

    朱子: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禘。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盖知禘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张栻:天下万事,皆有所当然者。天之所为也,苟知禘之说,则于治天下之道,如指诸掌之易明,亦曰循其理而已矣。

    《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又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礼记·仲尼燕居》: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

    《礼记·祭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孟子: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钱穆:本章亦孔子平日主张以礼治天下之意。……盖礼治即仁治,即本平人心以为治。礼本乎人心,又绾神道人伦而一之,其意深远,非人人所能知。故孔子答或人曰不知,不仅为鲁讳,亦实有所难言。

    《荀子》: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祖先,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康有为:礼三本:天者,生之本也;祖宗,类之本也。无天,恶生?无祖,恶生?故自天而视众生,万物皆一体也;自祖而视裔孙,同类皆同气也。禘者,以祖配天,祀所出之帝太微。推天祖之心,则凡天之所生,皆当爱之;凡祖之所生,皆当亲之。三代皆出于黄帝,中国人多黄帝子孙也。以黄帝配上帝,则凡黄帝之子孙,皆吾同胞之亲也,于禘时念之,则当亲之。大地黄、白、黑、赤、棕人,各种皆自天生,而与吾分支者,皆吾同类之民也,于禘时念之,则当仁民。鸟兽、昆虫、草木,皆天所生,而与吾异形者,皆吾同气之物也,于禘时念之,则当爱物。亲亲民物,皆合为一体,其于治天下如运诸掌乎?禘之说大概如此,孔子逊言不知,盖以鲁人失礼,故不欲答之欤?

    【学习参考书目】

    《礼记》 《中庸》 《孟子》 《荀子》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注》 《论语稽》 《论语会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指着手掌说不知道——《回到春秋读论语》第51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we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