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测了十几个3至7岁的孩子, 大家有几个共同特征:
01
测评中孩子的共同特征
1.大脑双侧分化不全
因为小时候没爬或爬得不够,成长过程中又太偏重静态学习, 得不到足量的弥补,每个孩子在做爬、走、跳等大动作和拿笔、用剪刀、打绳结、拼图…等静态活动时,身体全都大片用力,从嘴巴、颈椎、肩膀、手臂,甚至整个脊椎,无一放松!
静态活动持续不到二十分钟,开始有孩子趴到地板上或整个靠在妈妈身上,无力支撑自己的身体。慢慢地,有孩子开始焦躁起来,专注力开始分散,平时能轻松完成的动作,此刻怎么努力都完成不了,后来就发起脾气,“哼”一 声, 生气地离开。
这是大脑双侧分化不全非常典型的行为特征---受挫即放弃,自我打击之后的反应即是对亲近的人生气。
2.视觉空间感不成熟
孩子2至3岁时开始好动、爱蹦跳,但家人为了保护孩子,总是禁止这类行为,加上孩子长时看电视,或小时候长时训练闪卡记忆,眼肌得不到充分锻炼,导致孩子无法完成关于形状、轮廓、位置和精细聚焦的活动,80%以上五到七岁的孩子甚至都已经出现明显跳行跳字的现象,在学校学习成绩欠佳。
这些孩子用眼费力,简单的剪纸动作,他们全都不自觉地在三分钟之内,将纸从距离眼睛三十公分的位置,挪到不到十公分的位置,将来应该都免不了戴眼镜的命运。
3.肢体双侧协调性不佳
大部分孩子在使用单手工作时,例如:画图、剪纸,另一只手都不能即时配合工作手,大多无意识任意摆放,直到工作很不顺畅、需要额外帮助时,另一只手才会参与工作,例如:帮忙按住纸张或更换拿纸的位置,但双手的配合总是不能合拍。有些家长不知道这是一种身体开发不全导致的能力未建立的现象,直接就出手帮孩子,孩子就这样被养得笨手笨脚。
有这类行为表现的孩子通常会在很多大小肌肉的活动场合中,显得手脚好像都不是自己的,常常手脚不听使唤,无力快速并正确地完成许多动作,在团体中非常容易受挫。
4.能量不足
身边周围的各种环境信息都注意不全,甚至注意不到。当孩子专注于某种活动,因为感统失调、容易累而变换自己的身体姿势时,通常注意不到一直坐在身边一起测评的小朋友,一伸脚就踢到人或弄乱隔壁小朋友的纸张;收拾东西时,只能看见眼前小范围的情况,总会漏掉身边左右侧的小物件,更别说是身后的东西了。
这种情况若未改善,通常会是孩子未来与人相处不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总是不自觉地给别人制造困扰和破坏别人的物品,但别人和他事后的沟通往往无法让不自觉的他信服,最后都会变成吵架、辩解和争论,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理讲不通”的人。其实, 我们身边也常有这样的成人朋友的, 也许自己本身就有这样的情况却不自知。
02
教育观念的偏差会剥夺孩子发展身体智能
现代的孩子普遍出现以上的情况,另外还有触觉不足的行为表现,像胆小、怕生、爱哭闹、偏食、磨蹭、拖拉、人来疯、易怒、易兴奋……,前庭觉不足的行为表现,像反应慢、好动、专注力不足、写反字、看书眼睛容易累却可以长时间看电视、跳行漏字、智力正常却成绩低落、特别不爱动、动作笨拙……,除了大环境的改变致使孩子缺少开发身体的机会之外,教育观念的偏差是主要剥夺孩子发展身体智能的因素。
孩子身体的感觉通路建立不全,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自信、学习力和适应力,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弥补身体感觉刺激,提升孩子的感统能力,而非在于强化末梢动作的训练,例如:孩子不会拿剪刀,就专门训练孩子拿剪刀;孩子记不住文字的写法,就专门练写那些字;注意力太短,就专门训练孩子“坐功”。
这样的末梢动作训练是无法让孩子建立举一反三的智力的,反而容易因为这类费力费时的训练,排挤了真正能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神经系统的活动时间,而这类训练之后,将来类似的行为,孩子还是要从新学起,无法自己成功摸索和延伸,因为机械式练习是无法启动孩子的感统机制的。
况且,孩子的整体神经系统到底欠缺哪几方面的连结和强化,必须有专业的观察和针对性的训练方案,这样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帮孩子把身体打造成为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否则就成了“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费力又得不到良好的效果。
03
让感统训练成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今天在家整理这个月的家长课堂PPT,一边写就一边想着:感觉统合跟随人一辈子,影响人一辈子,务必让感统观念普及化,让感觉统合训练成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程。否则,孩子就必定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国家民族的希望何在?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让我们一起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这样,其实也是在创造我们自己将来的贵人。大家加油!(文/王臻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