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婚姻育儿今日看点
给得再多的那一个人,不一定是最懂的那一个人

给得再多的那一个人,不一定是最懂的那一个人

作者: 雷垒 | 来源:发表于2016-12-09 10:07 被阅读304次

    给得再多的那一个人,不一定是最懂的那一个人

    Photo by 少校十三

    ◎1

    叛逆一词真的很鬼魅。可能是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或一些观点而在不适应那个年龄段,又不能形成良性的消化反应,于是就出现了对坑和反叛的举动,终究想表现出思维上的标新立异和人物关系里的与众不同。

    出现不良症状的原因还得从小时候父母间不合说起。婚姻中时常出现流岚与霹雳,雾霭和寒潮,严重的时候会刀剑相向。这样的凛冽严峻的关系,越发的让我觉得我是多余的那一个,觉得自己的存在成为了他们要逃出去却因为这个酱油瓶儿别在裤腰带上,表现出无奈与将就,磨合与撕裂间四处乱撞的行为。

    就算是有时候摔家里的东西迸到了我的身上,很阵痛很疼痒我也不会哭,因为怕自己的一份“奢侈”会增加他们继续吵闹的筹码,墙角处的我就像梅花凌寒独自开,一开就约等于自赎与自熟。

    依旧是这样的诡异关系下会出现破冰的迹象,一种春回大地、溺爱无以复加的幻象。

    他们争执完毕后都会轮流上演一场亲子疼爱计划,父亲总喜欢给我买很多的玩具、漫画书、小吃来哄我开心。母亲不一样,她一直以来在我们家庭中都扮演着一份柔弱的角色,她只会把我抱在怀里,一边哭泣一边叨叨。

    有时候放学接我,两个人就像是两家人各牵一只手但相互一句话也不说。就算是回家做饭都是各吃各的,我晚饭要吃两次,一次就能撑到爆,父亲和母亲的手艺都特别好,可能他们一个人吃饭觉得很孤独要我作陪,不停给我夹菜添饭,不断让我下咽入肚,折磨的背后就萌生了一场对他们蓄谋已久的不看好。

    那时候我特别希望他们离了算了,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更遥远的计划就是我想逃离他们,让他们在老城里破罐子破摔或是孤独终老也好。

    看着他们那样的关系我真的很心疼,即使是没有出轨,相互之间也在精神上遭致“不适合”的折磨,那时候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坏,想到了自己能解脱,曾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的出生就是一场美丽的错误。

    他们从来不清楚这么大我真正需要的什么,玩具、漫画书、小吃只不过是父亲心理遭受不平衡之后想在我身上找到补充填满,而母亲则是通过我寻求一种女性独有的慰藉,同自己身上的一块肉对话倾诉。

    按照这个逻辑推测,我只是他们用来平衡情绪、和缓关系的润滑剂,而我单单像是遮羞布,他们其实只爱他们自己,我却捉摸不定他们什么时候是真的爱我的。


    ◎2

    吵吵闹闹几十年,小时候有一种被嫌弃之感,长大了他们就有挽留之意,儿子靠近老人身边不说是身上的棉袄至少心里也会暖暖的。年轻时候的立志决定了长大毅然决然逃出他们的可见范围,在外地求学生存。

    父爱和母爱表现手法最不同之处在于一个希望你打电话一个经常给你打电话。无论对于哪一种,同他们通话都不会超过五分钟,话题永远都对父辈们产生一面隔阂,就像是一道无形的结界,不去理会但它就是存在然后在心头扎根,偏见和避讳自然就夺路而出。

    像每年寒暑假家里人也总会问,什么时候回来?我给你做了最喜欢吃的龙虾。其实放假都是在外面晃荡过的,总感觉外面的世界会让我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被接受,不会再有人问我要跟谁,不跟谁的也不会说我是白眼儿狼。

    有一年除夕,难得平静的团圆年。一家人吃个饭,席间他们就问我毕业以后可不可以回来找一份工作。

    当时我就拒绝了,我说我是属于外面的人,我把整个青春留在了喜欢的城市,那城里面的人也接纳我。

    依旧一起吃着饭,他们缓缓撤回去了那张拼凑出来的微微一笑,换作了一张很平静又略显遗憾的面容,待我反应过来,碗里面又堆积成小重山,心里的扁舟却发誓要行至他们触及不到的地方。

    从前都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不可能都是孩子的好榜样,唯独不相信不好的概率让我碰见住,不过随着日子的不断向前推移,越发深刻地觉得这就是致使我非要早熟的一道安排。

    哪怕毕业工作了,我也很少给他们打电话,没什么说的,情不知所起真没有往事情深的意思。唯独赡养的痕迹成了一划而过一消费就泯灭的数字,我知道这些也不是他们想要的。

    按理说,人应该越活越懂事,事是越做越漂亮的,唯独却在这个事情上我拧巴打转了。人人都说父爱母爱纵使有重大过失,究其初衷是爱自己的,这就让我想起了张爱玲那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害了多少年轻人。

    生而为人,一生为人子,谈不上原谅但血浓于水的情结在血缘这一道鸿沟上,还能理出个大是大非来。


    ◎3

    不知道婚姻之于父母来说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准确,因为他们正在掘墓。父亲和母亲之间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吵架只不过是愤懑各自一生怎么跟了这样一个人,但彼此又不能闹翻船,翻船也是早年就已经作出决定了也不会等待现在。

    不过有一点他们是清楚的:当吵架成了一种习惯之后,戒掉就十分地艰难。

    老一辈都说,人是随着年纪脾气渐好,后来就有了“依我年轻时候的脾气怎样怎样。”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们也有自我救赎的一部分。我在家的时候他们总能和好如初,家里长家里短儿的,话题不自然地就扯到他们自己年轻时候的浑和泼,话语虽然简洁,说出来真的是敞亮之处动人不止,不过语气与当年比少了很多的凌厉和强迫。

    听出了一段弦外之音,他们老了。

    可能因为学识结构和生存环境的缘故他们不知道家庭和睦对于一个孩子心灵和善美的影响有多大?或者在他们那时候的认知里仅仅只是满足一屋子的玩具、一桌子的饭菜、一抽屉的漫画等就能完成父爱和母爱的过度?给足生活费和教育费就是在履行一个家庭的权责?

    真的很遗憾,他们没有解透我。他们只是给了我许多件华丽的衣服,却忘了教会如何去穿上才能求得温暖的方法,我看似锦衣玉食,你不知道的是我一直坐在富足上享受风吹雨打的孤寂。

    给的再多,不如懂我。那时候我就怕成为那个除不尽的数然后就成为了余数,余数的孤独就像是来自山谷和心间的回声,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重复又决绝。

    给得再多的那一个人,不一定是最懂的那一个人。父母们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懂我的那个人。因为不被人懂,就越要叛逆去博得他们的注意,就像是挨打了也想要在他们的怀里哭一样的。

    到了后来,学会了独自去尝试一段恋爱。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的优渥有时候就想在喜欢的人身上去尝试得到。人很大一部分想要自己被别人单独重视的原因,就是曾经被人直接忽略过的,后来这种心理就成为了三毛所说的:“如果你给我的同别人的一样,我宁可不要了。”

    牵手的两个人经历都一样,就成了观念上的同手同脚,分了之后我就能理解父母那时候的背景。

    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真的很想父母小时候对我就像是对待邻家小孩儿那般照顾细致,小到一个亲亲嘴,大到一个糖糖抱。我想要的他们给予不了,父母小时候想要的连想的资格都不具备。


    ◎4

    换位思考很重要,尤其是小时候不看好父母的那段儿婚姻,恰恰认为的成熟就是自我偏激、叛逆的一种,这一种偏激、叛逆是悄无声息地来到,让一个人在观念和行为上变得狭隘与稍极端。

    症状就是人前人后不一个样,台上台下不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不一个样,对外人和对自己人不一个样。脑袋里贯彻的始终是父母需要“懂我”却没有意识到随之年纪的增长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转换的。

    父母们是活明白了,自己却活糊涂了,跟老人置气真的很傻。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他们年轻时候的亏欠只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疼爱错了方向,与树立好的榜样有缘无分,属于父母年轻时候无知的一部分。

    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父母真的能做到不当着孩子的面干戈动荡,也不是所有父母背着孩子离婚还依旧是一副很恩爱的样子。庆幸父母没有离婚,一个支离破碎的家里和一个团圆的家庭比,缺的还是父爱如山与母爱如河,两者结合就是大爱无疆。

    只想到其一,他们能不能不要怒气相向;没想到其二,他们的继续结合也是用各自的一双手支撑着这个风雨飘邈的家。

    他们爱自己的同时,也爱着对方,更爱着自己的孩子。

    就像巴法利·尼克斯说的:“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我想表达的:页眉是母,页脚是父,第二章到最后一章,从此每页中间部分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起因、经过、高潮到结果。他们把想要的都已经罗列入书中,从没有人会关注页眉页脚,从此书签儿代替了页码,一翻开只是自己的世界。

    哪知书签儿从来不懂我,而书签儿只是外面那花花世界的一个部分,因为好看随时可以换,页眉页脚可不行。

    后来读懂了,给得再多的那一个人,不一定是最懂的那一个人,但一定是最爱我的那个人。

    》完美谢幕

    其实,写文章这件事,我很当回事,别人可能只是一个兴趣。


    作者:文|雷垒

    生活在三线城市,非黑即白生计的搬运工,非白即黑文章的搬运义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得再多的那一个人,不一定是最懂的那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is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