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纪实:打工人

作者: 乡土文化记录者 | 来源:发表于2023-10-07 14:36 被阅读0次

    90年代,农村人进城打工成了香饽饽,事实上也真的如此,进城打工的人,都成了农村的“有钱人”。

    最开始进城打工的是中年男人,他们一般在秋收时节之后结伴而出,干三个月,等到过年的时候,揣着大把的钞票兴致勃勃地回家。那时候一个月三百块,后来变成600块,反正比闲着强很多,那是1995年。

    再后来,进城打工的主力成了青年男女的主差。发小们、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等相当一大部分人放弃了读书,跟风去了城市打工。有的去了济南,有的去了北京,还有的走进了大上海。当然,去广州、深圳、苏州的尤其多,大部分都是去了电子厂当工人。那时候我最怕过年,因为他们大都风风光光地回了家,穿得光鲜亮丽,抽着好烟,喝着好酒,说着我听不懂的社会话。在他们中间,我像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丑,什么都不懂,话题从他们那里开始,从我这里结束。于是我不再自讨没趣,朋友也仅仅限于几个要好的读书朋友,那是2002年。

    再后来,打工的朋友都成年了,他们赚了大量的钞票,帮助自己的父母盖起来漂亮的大房子,有的还早早结了婚。那时候的打工人真的是风光无限,骑着用自己的钱买的125摩托车兜风,穿着森马、七匹狼等名牌服装,还有的用上了手机。总之,染着黄头发的他们说着家乡人听不懂的话语在村里晃来晃去,成了村里人盛赞的对象,他们年轻有为,过学会了帮助家庭减缓负担,还能解决自己的花销。但读书人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穷酸气,想去接触他们,但又自卑,有时候真想辍学加入打工的大军,但都被父亲呵止了。打工梦也就成了真正的梦,那时候是2006年。

    打工的朋友大部分都有了孩子,甚至有的人甚至生了两个,有年轻的父母在家照看,夫妻二人便没有了太多的牵挂,双双外出务工赚钱。混的好的人在县城买了房,混的不好的人也有了一定的积蓄,总之他们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孩子们常年见不到父母,有的老父老母也成了孤家寡人,于是出现了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但这些孤家寡人们丝毫不觉得自己苦,他们很乐观,因为离家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他们在外吃苦赚钱,补贴家用,即使每年只回一次家,他们也很知足。那时候春运正忙,万人迁徙,只为团圆,那是2012年。

    终于,读书的人毕业了,成了刚刚进入社会的人,而打工的人却变老了。老打工人有的当了个体户,有的成了临时工,也有的人干脆在家务农。而读书十多年书的人,却成了新的打工人。有的人说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还是成了打工人,书不值得读;有的人说读书有点用,打工的层次也不一样,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打工不吃苦力活;有的人说读书很有用,虽然也是打工,但他们的打工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生活。

    无论怎么样,致敬那些打工的人,但也鼓励那些没有打工,却努力读书的人。早早辍学打工的人帮助父母抗下了暂时的经济压力,需要很大的勇气与魄力。一直安逸在学校读书的人耐得住寂寞,学有所成,最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同样值得尊敬。人各有命,路途不一,我想他们都有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在这个社会变迁的年代,只是我们站在是角度不一样,所以解读的方式也不一样罢。”

    (声明:本文为原创故事,图源网络,无关本文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纪实:打工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qv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