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傻分不清楚的MVP和原型

作者: 剪字木兰花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23:44 被阅读234次
    (封面图片)

    一日一日又一日,又到一周发文时。上次介绍了一个概念,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不知道大家还有多少印象。忘了没关系,先来复习一下。

    (传统方法和MVP对比,图片来自网络[1])

    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先定义最终产品,然后逐步进行开发测试上线,这通常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当投入使用后,才知道产品是否和市场契合,用户是否喜爱。如果失败了,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MVP呢,倡导先开发一款具有基本功能和吸引力的产品,立即投入运行,视市场的反馈来决定是继续还是转型,有效地降低了风险、而且能及时获取用户反馈。更具体的内容,请看《如果你有一个创意》

    (MVP示意,图片来自网络[1])

    上一篇文章算是对MVP做了简单介绍,这篇文章打算讲一讲MVP和原型(prototype)的区别。

    位于硅谷的Dropbox公司开发了一种非常简单易用的文件分享工具,可以在多个设备间共享文件。初创之时,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暂时无法开发可操作的产品来验证想法,CEO Drew Houston想出一招,他拍摄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以演示软件使用情况,结果视频吸引了几十万人访问他们的网站,公测版等候名单一夜间从5000人增加到了75000人[2]。现在的Dropbox是什么情况呢?不说市值,就说一个情况:Dropbox目前共有38位厨师,而且不止一位曾经在米其林餐厅工作[3]。

    斯坦福的一个创业团队打算在无人机上安装高清摄像头,拍摄(每一颗)农场作物的病害、施肥和灌溉情况。农场主可以根据采集并经过处理的数据来决定如何更好地播种,团队则可以通过销售数据来盈利。创业者们本想先购买无人机、超清摄像头、图像处理软件,然后花费数月时间来进行开发整合。但是Steve Blank(Steve Blank和下文的Eric Ries均为MVP推广者)的建议是:既然团队目标是想确定农场主是否愿意购买数据,而农场主并不关心数据是来自卫星、无人机或者魔法,那么,只需要租借一个手动控制的飞机模型、安装上普通相机,然后飞跃农场拍摄、手动处理数据,再验证农场主是否愿意为这些信息付费即可[4]。

    以上两个事例,哪一个是MVP,哪一个是原型呢?它们似乎都是为了验证初创团队的想法和测试用户的反应,二者有何不同?先说明一下,在知识的掌握上,我是奉行“无招胜有招”的,就像张三丰问张无忌,刚刚教你的太极拳记住了吗?张无忌答道,已经忘记了(然后便以“无招”大获全胜)。这里要区分MVP和原型,主要是希望大家认识到此处有歧义,注意到不清晰的定义无益于沟通,了解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的前提是理解准确。

    想象一下,小花(甜点师兼创业者)的老公小草(互联网从业者)一时兴起,给小花普及了MVP,小花听得心潮澎湃,对小草说,她也要做MVP,然后让老公带去公司宣传。于是,小草通知同事们不要吃早餐,等他老婆的糕点。第二天一早,小草拿着小花包装好的精美礼盒去到了单位,在饥肠辘辘的同事面前拆开后,但见盒里躺着一本精美的相册,相册中罗列着小花制作的各种糕点照片,却哪里有蛋糕的踪影?小草只能报之以一脸尴尬。之后小草责备小花,说好的MVP呢,为什么是本相册?小花委屈道,照片就是MVP呀,Dropbox的MVP不就是一段视频么?小草心有不甘,却也无言以对,毕竟他们两都没错,问题在于各自理解的偏差。诚然这情节是虚构的,但是团队如果对概念理解不统一,将可能造成比故事中更严重的后果。

    在MVP相关文章和书籍的例子援引中,几乎是不区分MVP和原型的,就连Steve Blank说的也是“原型MVP”(prototype minimum viableproduct);Eric Ries则将原型归类到MVP中,在他看来,P不一定必须是切实可行的产品,只要能以最快的方式、最少的精力完成“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即可[2]。而Marty Cagan(《启示录》作者)认为Eric Ries的MVP其实是测试具体假设的最小可行实验,称作“MVP测试”更为恰当,这样可以避免混淆“实验”和真实“产品”[5]。这里的“MVP测试”其实就是原型。

    在《Managing Software Requirements:A Use Case Approach》一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原型是应该用完即弃的,是个一次性的玩意儿。在日常项目中,也都是用Axure等工具进行高保真原型开发,而真实产品开发则是另起炉灶。原型和产品隔离,一方面可以加速原型开发、激发创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稳定性,因为避免了通过对原型进行修修补补来制造产品。而MVP呢?是最小可行产品,也是第一代产品,是可以让用户使用的产品——尽管功能不丰富。原型背后的逻辑都是软件模拟的、是假的、用户是不能真正用其解决问题的,它只是看起来像真的而已。因此,在上文的两个例子中,Dropbox的视频是原型,Steve Blank建议的遥控飞机是MVP。

    (原型和MVP比较)

    知道了原型和MVP的区别,那么我们是不是需要在验证创意的时候犹豫用哪个呢?其实大可不必纠结在概念上,还是那句最实用又最没用的话,视情况而定。当然,通用原则还是有的:如果产品复杂度高,那么建议先尝试原型、再开发MVP;如果产品开发不复杂,如Unsplash(例子可以看《如果你有一个创意》),那大可以直接产出MVP。再次强调,不要在区分概念上钻牛角尖,区分的目的是在于更好的交流讨论和融会贯通。无论是MVP还是原型,又或是MVP测试,认准了,就动手吧!

    【花事】

    在为本周文章搜集材料时,看到一些有关Apple的轶事,忍不住又写了一段题外话:

    神秘的Apple

    每一次iPhone的发布,都是各种“内部消息”“揭秘”类资讯大火的时刻,就拿iPhone 8来说,前置指纹识别、后置指纹识别、侧面指纹识别,以及没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代替指纹),各种说法都煞有介事,吃瓜群众也纷纷捧场。正是Apple这种接近神秘的保密举措,吊足了大众胃口,才引起了各种猜测——从产品的猜测到运作的猜测。据说,早在1977年,当Apple还是一家初创公司时,在大厅里就有一块写着“言多必失”(loose lips sink ships,直译是“口风不紧船舰沉”)的告示牌。因为作为一家硬件公司,Apple知道如果新产品细节被泄露的话,会危及到现有产品的销售,所以Apple在早期就已经把保密作为企业文化。Apple不允许员工告诉合作商他们当前的工作;不允许无关人员参加会议,以至于在一个会议中,当下一个主题与你无关时,你将会被邀请离开;实验室中的未发布产品都用黑布盖住,以免被不相关的人员看到[6]。更有甚者,API名称都会伪装,在iPhone 5S发布以前,iOS7 beta版已经发布了一段时间,为了防止其他开发者通过iOS接口名称提前知悉iPhone 5S的静止图像稳定功能,于是相关的接口名称:

    (BOOL)isStillImageStabilizationActive;

    被伪装成了[7]:

    (BOOL)isYoMamaWearsCombatBootsActive;

    不管你笑不笑,反正笔者已笑抽。


    [1]https://thinkmobiles.com/blog/what-minimum-viable-product/

    [2]Eric Ries,《精益创业》,中信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3]何丽,《硅谷公司的食堂竞赛》,金融时报,2017年7月14日

    [4] Steve Blank,《An MVP is not a Cheaper Product, It’s aboutSmart Learning》,https://steveblank.com/2013/07/22/an-mvp-is-not-a-cheaper-product-its-about-smart-learning/,2013年7月22日

    [5] Marty Cagan,《Minimum Viable Product》,http://svpg.com/minimum-viable-product/,2011年8月24日

    [6] Robert Scoble,“How does Apple keep secrets so well?”,https://www.quora.com/How-does-Apple-keep-secrets-so-well/answer/Robert-Scoble-1?srid=3rge5,2012年6月10日

    [7] Mark Wang,“Howdoes Apple keep secrets so well?”,https://www.quora.com/How-does-Apple-keep-secrets-so-well/answer/Mark-Wang?srid=3rge5,2013年9月1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傻傻分不清楚的MVP和原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th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