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质老师的新作《日常教学的情调》,记住了里面的一句话:
我想起日本禅宗的一个表达:只管打坐。
我停留了很久,因为我发现,我就是那个“只管打坐”的人。
书里是这样描述的:
我只管去尽责任,最后你长成什么样子,其实是你自己的造化,是你的际遇,是你的天分,是你命定的安排。你成功了,我不能把功劳据为己有;你失败了,也不能完全由我负责。因为我把本分里该做的都做了——我只管打坐,我只管去做,最后你成了“张文质”还是“张质文”,更多的是你自己的命运。
班里那些优秀的孩子,之所以优秀,我从来不认为是我的功劳,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结果。那些还不太优秀的孩子,与我却有一些关联。这样的心态由来已久,且会一直继续下去。
上周,终于转正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算是一个晚熟分子)。负责此事的同事对我说:“姐,你是我接的第一单生意。”我对她说:“祝你开张大吉。我们也合作愉快!”说完,我们都哈哈大笑。因为前不久,学校的党员们被分成了两个党支部,也新选出了支部负责人和委员。这是改编后的第一次会议,所以是“第一单生意”。
后来,那位同事对我说:“姐,你知道吗?党员转正表上必须要写你的缺点。可是我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不出你的缺点。”
“哈哈,这怎么可能呢?”我说。
她说:“后来,我在你的申请表上看到了你的自我剖析,我就写了两条。”
我说:“我的缺点还不够明显吗?比如相当缺乏理论素养,做事急躁,没有多少耐心。”
她说:“所以啊,我就写的是还需要加强理论素养,还有一条就是你自己写的‘佛系’。”
哦,“佛系”的我,就是那个“只管打坐”的我吧。只是,这个“佛系”,一些人会看成是优点,一些人会看成是缺点。
在如此急功近利的今天,“佛系"之人自然是最不合时宜的人,也不是社会发展需要之人吧。
正如文质老师所说:只有奔跑者才看重速度,而生长者则看重质量。所以,就算我已经不再青春,也过了不顾一切奋斗的年纪,但是依然用我的”佛系“去对抗我身边的一切。当然,说到对抗有些严重,甚至有些可笑,因为我的佛系,已经深入骨髓。佛系之人是不懂对抗的,也不会去理会对抗的。
上周听课,和一位小妹妹坐在一起。我们聊起了一些人和事(这在听课过程中,实在是很不礼貌的事情,但我们就是止不住的那种生命外溢)。我说:“我的缺点里其实还有一条,那就是不懂得交流。”
她很诧异的问我:“啊,怎么会呢?平时你和我们讲话,包括开教师大会时你做的培训,我们都觉得很舒服呀。”
我说:“那应该是对我还不了解吧。我在熟悉的圈子里说话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熟悉的话,我基本就是哑巴了。”说这话的时候,想起之前“高冷”的评价,其实就是一个“不太会来事”的人。
所以,其实我就是一个只喜欢在自己熟悉的世界里打转的人。但现在这个世界,熟悉的世界里剩下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时候剩下我自己的时候,我就自己一个人打坐吧。
只管打坐也好,那些信念啊,日复一日的寻常满足也才能落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