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说营生五]混饭斜杠

作者: 末渡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07:39 被阅读9次
第五期

文 I末渡

第四期:搞笑,凭什么我来替你教儿子


>>>01<<<

这几年到处流行“斜杠人生”,王石(企业家/登山家/飞行爱好者)、冯仑(学者/干部/企业家/“中城联盟”发起人)、吴晓波(财经作家/MBA课程教授/企业家)等大佬毫无悬念地窜红互联网,登上“斜杠人生”的成功巅峰,成为整个时代的“斜杠”代表人物。

如果你不是七老八十而耳背目眩、也非年少无知而不谙世事地活到至今还没听说过什么叫“斜杠”或从来没有过要有“斜杠人生”的理想,你就会被笑话成“out”了。

什么是“斜杠人生”的字面意思?我想,这个就不必再多作解释了,上述几个人物代表姓名后的括号里的诸多个人头衔便是他们的“斜杠人生”。

我想有必要捋清楚的是,“斜杠人生”中的诸多头衔,没有一个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也没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同步发展到同一条成功的水平线上。

要活出一个精彩多元的“斜杠人生”,除了兴趣广泛爱好多样以外,还需要多个主次分明、先来后到的时间点去锁定所追求目标的成功期限和所能拔高的程度。

无疑,凡是有主次、有顺序、有时限的“斜杠”后的诸多目标,无一不需要专注。做事业如此,混饭吃也是如此。

>>>02<<<

今年开春时节,唐山政府撤销了周边所有路桥收费站时,一个扎心的视频瞬间刷爆网络。

撤销路桥收费站,本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利好政策,一来可以解决百姓叫苦连天的莫名收费,二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

可就这项在早年时候就已经在全国各地盛行的大好事,却却遭到了当地收费站工作人员的一致反对,原因是地方政府的这一措施直接打破了他们的铁饭碗。于是,他们组织起来找领导讨说法,要求政府解决工作。

视频中,被收费站员工包围起来的女领导颇为无奈的解释道:相关部门会按照《劳动法》给予大家经济补偿,但是工作问题无法解决,因为没有这么多合适的岗位来安排大家。同时,她鼓励大家不要失去信心,争取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此话一落,就有人坐不住了,接连抗议,其中一位大姐更是振振有词,“我今年36了,没人愿意用我这么大岁数的,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36,一个精力旺盛的正好年纪,一个成就事业的绝佳阶段,却为了一个坐在狭窄的空间里、反复地扯一张张票据、反复地点着一张张不属于自己的钞票,没有一点成就感倒不去计较,可天天月月年年不变,一点也不觉得烦厌的年轻人,我也是服了得。

爆红的就是这句戳心的话:“我今年36了,没人愿意用我这么大岁数的,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才36岁,就什么都学不会的人,就不仅仅是智商的问题了,我们可不可以怀疑这位大姐是否存在着生存的智障。

受此“奇葩”的言论影响,我想起了一个如今已上了抱孙子年纪的表亲年轻时的经历。

早在上世纪七十那个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不大识字的父辈们传授给下一代的生存方式就是学一门手艺。男的有雕花工、木工、泥水工、油漆工等等,女的有绣花、纺纱、缝纫、织机等等,只要不种田不垦地,就多算是手艺。当然,吹喇叭、拉二胡、学唱戏等文艺性技巧,那个年代的父母们是看不上眼的。还有养猪养鸭养鸡等养殖业,也不能称之为一项混饭吃的手艺,最多能叫作副业,尚不比种田种菜的正业来得受人尊重。

不像现代企业里的新员工,入职一两个月考核过关,就算是学到了师傅的技术而成为正式员工,跟着师傅学技术的试用期也是有工资的。那个年代学一门手艺,少则三年,多则五载,只要师傅有心不让你过关,你是永远出不了师而单干的。而且,在三年或五载的学徒期间,你是没有任何工资的,全帮着师傅出工白干。碰上节假日,还得自己掏钱买烟酒孝敬师傅。

出师后,还得师恩勿忘,时不时要去孝敬师傅,要遵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美德。如果师傅很坏,你还不能不满,否则就是严重的“欺师灭祖”罪,日后就算出师,在道上也是很难混的。

我的表亲就是曾经盛名一时雕花师傅,谈及他少时跟师傅学手艺的那些年,全是血泪。他十三岁就离开常年温润如春的江南,跟着师傅到冰天雪地的大东北学雕花,吃不饱穿不暖是经常性的事,他在那样恶略的生存条件下,一学就学了五年,为得就是出师后能混碗饭吃。

表亲学的雕花是木工里的一种,就是在家具上雕刻出花草树木、牲畜虫鱼、飞禽走兽等诸多吉祥图案。古代大户人家的房门、房梁和房子里一切木材家具,都有这样的工艺雕刻,它不是近代意传中的木雕,老一辈的家乡人都称之为雕花,有严格意义上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我大哥结婚用的雕花床,就请了表亲这样的两个师傅足足雕刻了三个月,可见这样的手艺不是人人都能学得会的。

没想到短短几年过去,一切从简的风尚在农村兴起,流水线上出来的家具线条简洁大方,机器镂空的雕刻工艺比缓慢的人工技术更带给用户以惊喜,表亲居然失业无事可干,只得重新握起锄头来干农活,谁知几年后,土地也大面积开始“转业”,办厂的办厂,征用的征用,表亲又无事可干。

大哥那张笨重的、花去我老爹大半年口粮的雕花床,如今只剩下了几片床头板,还是老娘偷偷从大哥的柴火灶房拿回来的。大哥说这雕花的手艺也太烂了,没一点收藏价值。大嫂说主要还是木材不名贵,收藏个百年也升不了值,放着占地方,卖了没几块钱,干脆拆了当柴火。

“要想在现代的社会混饭吃,就得多学几门手艺。”表亲痛定思痛之后如是说。

表亲也是这样以身传教给他儿子的。他儿子先我多年就考了驾照,当年为的就是能到公交公司混上司机这碗安稳饭。表亲后来发现单一的饭碗并不安稳之后,立马叫儿子学了厨师,再后来又学了酒店管理,如今在我们当地的人民医院承包了食堂,表亲才长松了一口气:儿子这下混得可稳当了。

>>>03<<<

多技在手,才能混饭不愁。

如今盛行的人生是斜杠人生,平头百姓混口饭吃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是个最好的朝代,从来都没有哪个朝代不缴纳皇粮,还给农民发养老工资的,虽然只有小小的一百来块钱,但足够吃米了。”

这是我那七老八十的母亲如今经常教导我们几个兄弟姐妹的话。她一生文盲,过得相当清苦,却一生活在了睿智里。集体生产的年代,她挣全村女人最高的工分;分田单干的年代,她不仅种粮,还种菜卖,并支持父亲、带领全家人搞起养殖副业。养母猪卖猪仔,养兔子卖兔毛,养鸡养鸭养牛羊,反正能养的她都不放过。这样,很快,我们家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受到全村人的高度关注和尊敬,尽管我们一家人大部分都是文盲。

“谁天生就是认字的?谁生来就有读书工作的机会?还不都靠自己后天争取。”如今在家抱孙子的表亲还坚持着利用空闲回乡下搞点根雕什么的赚点小钱,他说:“我没给儿女们留下大笔财富,我也不指望儿女们给我们养老,人活在任何时代,最要紧的都是靠自己双手创造人生。对于社会的变化,你除了去率先做出改变或跟着适应,别无他法,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来适应你。”

(未完待续)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写作训练 第 184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渡说营生五]混饭斜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osn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