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
22号那天《one》上的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准确地说应该是21号晚上,我像往常一样刷新one的更新内容。然后就看到了那段话-----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from《送你一匹马》
刚看完这段话只是觉得,这段话说的很好,说得出这些话的人肯定生活得非常自由或者很自我,至少她一直是这样希望的。这段话是选自《送你一匹马》,当时我便打开浏览器,去查询这本书的相关信息。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三毛。
我第一次听到三毛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记得应该是在初中。已经完全不记得是因为什么原因听来的,那时候会做的事情就只是听课做作业,中考大于天,自然没有一点时间去读书,更没有一点时间去了解三毛。我对三毛的了解全是从别处听来的,她的名字叫三毛,而且有心理疾病。当时因为她名字的缘故,就觉得她应该是个80后的当代青年作家,因为三毛这个名字很有个性,并且她还有心理疾病。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有心理疾病。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在我的初中时代非主流快占据了主流,大部分青少年都觉得非主流是一种时尚的必不可缺的元素。而那些非主流的参与者们又大多数属于个性明显,而心理又与大众有区别的人。所以当我一听到三毛并且她有心理疾病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将她归类为那一类人,但是不一样的是,她是个作家,这是最不一样的地方,但那个时候真的觉得非主流是潮流,所以就把一切与之类似的事物归到了一类上。三毛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一个“非主流”。后来又知道她是通过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就更确信了自己之前对她的看法。
但这一切在我看完《送你一匹马》之后,被完完全全地颠覆了,事实跟我想像地完全不同。她根本就不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她1943年出生,91年离世,年仅48岁。而且,我不相信她真的是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毕竟她是一个多么理性的人。
三毛有一个封闭却又幸运的童年。她从小就不愿意与人多接触,一直将自己锁在家里,她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但是却一直克服不了心里的自卑,不愿意见人。她之所以是幸运的我觉得有两点原因,第一就是她在孤独的日子,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有时候与人交流倒不如多看些书,因为看书也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而且读书是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心路的书写,表现的是作者的灵魂,这种交流是很让人愉快的。第二点就是她在童年时期,幸运的遇到了一位画家,也就是她的启蒙老师顾福生,我不了解书画,也不了解顾福生,但是从三毛的叙述中知道,顾福生老师在她闭塞的童年生涯里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在三毛的印象中,老师一直都是表情平和,不管自己的作业如何,老师也都是心平气和地为自己讲解,却也不是讲解怎样画画,而是让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随心而欲。三毛闭塞地心扉也被慢慢地打开。顾福生还将三毛的文章推荐给白先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三毛承认了自己,虽然自卑的心理还是很强烈,但是相对之前,她已经变的开朗了许多。这影响了三毛的一生。
长大后的三毛去了西班牙,在那里她认识了荷西,两个人随后结婚。对于三毛的感情我不清楚,她的文字里貌似不怎么提及自己的感情。我不知道三毛是怎样喜欢上了荷西,但是在荷西意外去世后对三毛的打击来看,三毛是很爱他的。三毛归国后,开始在台湾任教,成了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师。在做老师期间发生的很多事,她在书中讲了很多。
有一次,三毛在台上讲课,忘了带水,讲完课后口干舌燥,几乎说不出话来,但是她的学生却没有一个关心她,为她递上一杯水,这点让她很伤心,然而她把学生的冷漠都怪罪于自己,怪自己没有交给学生为人的道理。其实三毛的行为举止,说的每一句话,都在向学生教授着为人的道理,自己就是一个模范,她又何必自责呢。她在讲完课后要跟学生说一声谢谢,他说要谢谢学生给自己的鼓励、支持、了解,其实她只是想感谢学生对她的尊重,喜欢自重的人往往尊重别人也会感谢别人的尊重。
三毛除了会教书,前面已经提过,她特别喜欢看书。武侠科技戏剧文学小说她都会看。她看的书也是不喜欢外借的,她说,我的书和牙刷都不外借,如果强求,给人牙刷。她把看书当作一种习惯和爱好,她说读书的前提必须是喜欢读书,不要强求自己,那样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一旦喜欢上读书了,你就会体会到每一本书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的灵魂与人格,读书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在与他人交流着什么。这也是看书的理由之一。三毛看过的书有好多是过眼云烟,她已经完全记不起。她说这些并不是没用的,实际上,你读过的每一本书,从里面学到的每一点东西,都体现在你的言谈举止和气质里。即便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它已经转换成了自己的意识,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爱读书的人懂得东西都多,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格外细腻。对于三毛从小的闭塞的内心来说,这其实是不好的,她看到了现实社会里太多的黑暗,太多的令人不愉悦,这一切的事情将她的存在和意识都映衬像一个悲剧,在之后也印证了这一点。就像之前对于学生的问题,她会怪罪自己,但有的问题也会直抒胸臆的说出来。因为她的文字,很多人都认识她,但这些人里有的想借她的名声赚钱,有的想跟她做朋友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但是三毛对这些所谓朋友的邀请很反感,真正的朋友哪需要这样频繁的往来,即使是知己,两人之间的交流也只在两人之间,不用太多人知道,如果跟自己的交流或者做朋友要让很多人都知道,那意图就很明显了。她直接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何必有那么多来往。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这个社会才可以发展,如果所有人都成了一堆,还用所谓的朋友来美其名,那是最让人噁心的。是不是朋友,别人是真的对你好对你差,跟在一起的时间是不成正比的,任何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出于对自己的尊重和对别人的尊重,如双方都明白这一点,反倒是这种距离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对方。这些事,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这期间曾有一位学生偷偷地给三毛送信,内容大致是让她回去欧洲,台湾会让她感到不适应,是为她好的,可不知是因为舍不得好友,还是舍不得故土,或是舍不得学生,她说她只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看得出来,有多少的苦难和辛苦,她都要去适应,她需要时间去克服这些。
她是个乐观并且聪明的人,聪明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琐事影响到自己,只需要承认它的存在,并且好好地适应这些。所以我也完全不相信三毛的死亡是她真的厌倦了这个世界,虽然法医说是自杀,但是我坚信她是绝不想离开这个精彩的世界,死亡也是一件大事,这样公共场合的事,怎么会允许自己失礼。我相信她真的只是特别想体验一下死亡的感觉。但不管怎样,无论她是怎样想和怎样选择的,她都在自己48岁那年离世了,是自己生命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