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神秘巨星»,又从网上回看了一遍«摔跤吧,爸爸»,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实现了梦想,只是实现的途径各不相同。为人父母,感慨颇多:在孩子梦想实现的途中,家长能做什么?
01 发现孩子的天赋
每个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天才:口齿伶俐的,以后能当主持人;能背几首唐诗,能当文学家;能唱几首儿歌,能当歌唱家……
孩子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能给望子成龙的父母很多的幻想和希望,觉得孩子一定有某方面的天赋。«摔跤吧,爸爸»中通过一次孩子间的打架,父亲敏锐的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从而开始对女儿进行专业训练。现实中,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发现孩子的天赋,盲从者居多。
曾经有位邻居,怀孕之后,胎教从未停止,每天家中都在定点播放钢琴曲,自称孩子喜欢听钢琴曲,会跟着音乐有规律的活动,一定会是音乐天才。出生后,孩子无意识的手舞足蹈,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统统都是印证邻居判断的证据。
孩子五岁,邻居送孩子学钢琴,几个月下来,老师婉转的告诉邻居:孩子手指短且胖,领悟力弱,需要慢慢学习,期望值不宜过高,也可以看看是否有孩子更适合的乐器。
邻居恨恨的说:"邓亚萍个子矮,照样打乒乓球,照样得世界冠军,我家孩子指头短,照样能当朗朗一样的钢琴演奏家。"
一转眼,孩子学琴七八年了,尚未见有成为钢琴家的苗头,我们陪邻居一起等待中。
02 高效的陪伴和坚持
成功没有捷径,就算天赋异常,也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何况有许多人本身并无异常之处。
身边的家长们,拼命攒钱买学区房、报昂贵的各种兴趣班、送孩子参加各种游学活动……我们拼命创造一切物质条件,却很少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未能从精神上给孩子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更有甚者,在未弄明白孩子真实情况下,多次更换学习课程和场所,今年学绘画的,明年可能又去学音乐;今年在某兴趣班学习,明年又换个地方去学。结果就是,孩子学了很多,没有一样是精通的。
兴趣班外等候的家长,大多拿着手机刷屏;书店陪读的家长,大多在看八卦新闻;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暴跳如雷者众多……不懂得陪伴与支持的方法,即便牺牲休息时间甚至放弃工作的陪伴都是无效陪伴,只是徒增孩子的压力。
影片«摔跤吧,爸爸»中,父亲每天早晨五点起床,训练、做饭、带孩子参加各项比赛的、一起制订计划……在陪伴中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困难,成为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应该多留意,孩子学到了什么?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孩子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孩子是否真的热爱某一项学习?孩子需要家长怎样的鼓励与支持?
03 必要的抉择和鞭策
有人觉得«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有点简单粗暴,替女儿选择摔跤的道路,让女儿剪去长发,穿男孩的衣服,限制饮食……好像剥夺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权利。在前行的道路上,帮助孩子适当扫清成长的障碍,这是父母的责任。
朗朗、董卿回忆童年的时候,都有泪水,他们牺牲了童年的快乐,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们都希望快乐成长,可是成长总要付出必要的代价。有时候,眼泪和反抗并非真正的厌恶,只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不满。
表姐的女儿从小学二胡,刚开始,小姑娘死活不愿意学二胡,最好的朋友都在舞蹈班,每天蹦蹦跳跳多开心,凭什么我要坐着练二胡,毫无乐趣。舞蹈班学习一个月就可以上台表演了,我学了三个月还拉不出完整的曲子。哭闹、砸二胡,各种折腾,大家都劝表姐,随孩子去吧,不就是学个才艺吗?跳舞也不比拉二胡差。
表姐坚决不同意孩子改行,学二胡也是各种试课之后,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能因为训练枯燥乏味就随便放弃。
现在小姑娘已是某大学音乐专业的学生,假期在原来的辅导中心打工,给拥有同样梦想的孩子们助力。
04
朋友去看«神秘巨星»,带了一包纸巾没够用,人到中年的她,不顾形象和妆容,直接用衣袖拭泪,哭得像个孩子。
为主人公哭的人,何尝不是在哭自己。朋友是喜欢唱歌跳舞的人,年少时也有一颗追梦的心,在父亲的打压之下学了理工科,如今做着正正经经的研究工作。时过境迁,自己也承认,即便当时真的选择了艺术道路,未必能够有如今的安稳生活,但未曾实现的梦想,总留着遗憾和幻想。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必须承认自己孩子的平庸,不要用力过猛,扼杀孩子真正的梦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的确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但在平凡人生中,家长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尽可能有效的支持和陪伴,必要的决断和鞭策,或许会让孩子无限接近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