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写高俅设计陷害林冲,林冲误入白虎堂,犯了死罪。书中写,两个又引林冲到堂前,说道:“教头,你只在此少待,等我入去禀太尉。”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入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道:“白虎节堂”。
由此可见,“白虎堂”是在高俅高太尉的府里。不过,到了第七十五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骂钦差”,陈宗善奉旨招安失败,回到东京,见了蔡太师,备说梁山泊贼寇扯诏毁谤一节。蔡京听了大怒道:“这伙草寇,安敢如此无礼!堂堂宋朝,如何教你这伙横行!”陈太尉哭道:“若不是太师福荫,小官粉骨碎身在梁山泊!今日死里逃生,再见恩相!”太师随即叫请童枢密、高、杨二太尉都来相府,商议军情重事。无片时,都请到太师府白虎堂内。
这个蔡太师府里又出现一个白虎堂,而且同样是商议军情重事的地方。
高俅府里有一个白虎堂,是商议军机大事的。蔡京府里也有一个白虎堂,也是商议军机大事的。白虎堂是中央级别的国家机关,而且是商议军机大事之处,是闲人免进的地方。林冲误入白虎堂时,猛醒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
这样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怎么可能重复设置?太尉府设一个,太师府再设一个?难道是作者笔误?
笔者分析,施耐庵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应该是宋徽宗时确确实实存在着两个白虎堂:一个在高俅的府里,一个在蔡京的府里。
高俅是殿帅府太尉,掌管国家军队,把商议军机大事的机构设置在他的府里是正常的。蔡京不分管军队,为何也在府里设了一个白虎堂呢?
高俅府里的白虎堂名为国家机构,可能是殿帅府的下属事业单位,但只是有名无实,是做给外人,包括皇上及满朝文武看的样子。也会在这里商议一些军事,但是真正的国家军机大事,特别是涉密的,就不在这里了。对,应该在蔡京府里的白虎堂。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当时的道君皇帝赵佶就是一个傀儡,他并不能真正决定什么国家大事。书中也有明确交代,朝政被四大奸贼把持着,分别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这四个人里面又以蔡京为首,其他三个人也都是以蔡京马首是瞻。涉及国家大计的大事都是这四个人研究,最后由蔡京做主,根本架空赵佶,像宋江架空晁盖一样。梁山好汉也看得分明:“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
陈宗善招安失败回来,见过蔡京,蔡京又招高俅、童贯、杨戬来白虎堂商议,四个人最后定由童贯领兵去征讨梁山。次日早朝,蔡京推荐童贯,赵佶不假思索就降下了圣旨,赐予金印兵符,拜童贯为大元帅。其实,童贯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是不是当帅才的料,赵佶心里应该清楚。不过这是蔡京推荐的,这个面子不敢不给。
蔡京、高俅等人定计害死了宋江,赵佶只敢责骂高俅、杨戬:“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并没有骂蔡京,或许他骂高俅、杨戬也是有意给蔡京听,但是不敢点名。蔡京出来一求情:“人之生死,皆由注定……”赵佶就不再追责了。“上皇终被四贼曲为掩饰,不加其罪。”其实他也明白,这事儿一定是蔡京牵头儿,可是他不敢再追究下去,若真的追究到蔡京头上,又能怎样?又不敢动他,只能自找尴尬,想想还是算了。
赵佶为何会惧怕蔡京?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蔡京的第九个儿子蔡得章,江州的一把手,就是宋公明写打油诗的那个地方的老大。书中交代:“为这江州是个钱粮浩大的去处,抑且人广物盈,因此太师特地叫他来做个知府。”知府的任命都由蔡京决定,可见赵佶是个傀儡。而且,这只是蔡京一个儿子,掌管着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儿子,掌管着宋朝天下各个重要的地方!不仅如此,他当太师那么多年,门生故吏遍及全国,也一定都在一些要害职位。连高俅都拜在他的门下,称他为恩相,还有童贯、杨戬等人。
这样看,赵佶就是一个摆设,真正掌控天下的是蔡京。所以,蔡京在国家机构编制外另设一个白虎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友评论
所谓“节堂”就是军府官衙内专门建设以供奉皇帝所赏赐旌节的厅堂。常言说:“左青龙、右白虎。”左边青龙指代东方,表阳,象征生机盎然;右边白虎指代右方,表阴,象征威武肃杀。所以节堂通常都会建在帅府右面,则该节堂就称为“白虎节堂”。
这个解释比较合理,每个军事机构都可能有这种类似现今会议室的节堂作为商议军事事物使用,林冲误入说明他官职不大,平日没有机会进入会议室开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