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八为九变篇,作战要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要趋利避害,能防患于未然。
“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治兵知九变之术者,得人之用。”
意思是说,在四通八达的地域应结交邻邦,在断绝无望的地域不可停留,在易于被困的地域要巧计应敌,在死战之地就要殊死战斗。
因此将帅如果能够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懂得了用兵。指挥军队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的将领,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
所以,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必须充分兼顾到利害的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条件,事情才可顺利进行;在顺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能提前排除。
高明的将帅总能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来排兵布阵。“围地则谋”的计策,若巧妙运用,将会所向披靡。汉光武帝刘秀的昆阳之战,正是这方面的翘楚。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他为了粉碎汉军对他的威胁,下了一次最大的赌注。他不仅把能调用的军队全部调集起来,还找了懂兵法的军师集中一块;还让虎豹等巨型野兽参与部队,一次性聚集了四十多万人的大规模军队。
而此时的汉军仅仅有九千人左右,连一万人都不到,在王莽的大军团面前,紧张到大气都不敢喘。他们盘踞的昆阳城,是以刘玄为首的更始政权,而其中真正懂军事的,只有刘秀兄弟俩人。
四十万官兵直奔昆阳而来,把昆阳城围得水泄不通。刘秀部署汉军九千多人守城,他率领十余骑冒死冲出城去,赶到郾城一带,搬运那里的汉军救援昆阳。开始那里的军队不买刘秀的账,刘秀下了死功夫好说歹说,总算那些将领给了他一些兵。
刘秀就集中这些汉兵,向数倍于己围困昆阳的王莽军冲去。途中,他心生一计,他派人送信给守城将领,信中谎称说已经占领宛城,而这封信又故意路上失落,让它落到王莽军手中。
敌军看到这一消息,不知真假,一时军心不稳,导致部队阵法大乱。刘秀看准时机,组织一支突击队冲向敌营。霎时间,王莽军大乱,几十万军团退势如山倒。城内守军见状,也趁机出城猛冲。
天公凑巧,下起倾盆大雨,战场上一片混乱,敌军带来的那些野兽,也冲出笼子乱冲乱撞,王莽军团四处奔蹿,纷纷逃到演川河里,淹死者不计其数。王莽四十多万的军团,顷刻间化为乌有。
昆阳之战刘秀取得了大胜,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他敏锐的抓到了机会,能巧施计谋,用“围地则谋”的策略;最终成就了历史上,一次著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死地则战”的计谋,激发战斗激情,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死志去战斗,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秦末汉初的混战中,赵王歇、陈余、张耳率领的赵军,被秦将章邯围攻,向楚怀王求救。于是楚怀王派宋义领兵前去,宋义却驻守张望,项羽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宋义自己做将领。项羽夺得兵权后,率两万大军渡过漳河去救赵军。
渡过河后,项羽传令将所有渡船全部凿沉,又令将士只带三天口粮,将其余辎重焚烧掉,军锅砸烂,以示“必死无还”的决心,然后率军向秦军发起进攻。
手下将士们一看,没了退路,绝了生路,个个奋勇当先,以一当十,全力拼杀,把20万秦军打得大败亏输。项羽从此威名远扬,做了天下霸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
破釜沉舟,是项羽有意为之,将部队陷入死地,激起将士们的奋战决心。这也正是对“死地则战”的绝佳运用。
公元前204年,项羽围攻荥阳,刘邦危在旦夕。刘邦以纪信作替身,出东门诈称投降项羽,自己则率数十骑出西门逃于关中。
刘邦收拢关中之兵,吸取过去与项羽正面对垒的教训,并不急于夺回荥阳、成皋,而是出兵宛、叶,调项羽南下,再袭击其后方。项羽果然中计,没有率军挺进关中,而是南下求战。
此时,刘邦令黄河沿岸的彭越急袭下邳,威胁彭城,项羽回军急救,刘邦趁机夺回荥阳。
公元前203年,项羽东撤,刘邦利用项羽的疏忽麻痹,突然发起追击至固陵,汉军因将领观望,各军未能协调一致,遭楚军反击,大败。
刘邦立即吸取教训,对彭越、韩信加官进爵,调动其积极性。
于是,韩信一战而下彭城,追项羽东南败退。其后,刘邦军将项羽围于垓下,项羽南逃被汉军追击,自刎于乌江。
刘邦每一次失败后,都能汲取教训,善察败道,及时趋利避害,最终在楚汉争霸中大获全胜,建立赫赫大汉一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