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心琢意
伴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大卖,关于医疗改革的又一次热度大增,是非功过姑且交给时间去定论,但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存在,貌似从未得到解决。
行业内外就如同两个对立的阶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原有的信任体系在实践过程中被无情摧毁,舆论导向又不能及时客观的进行报道,所以现在的医患关系持续处在对立面。
比如“术前四项”,甲肝,乙肝,艾滋,梅毒,一般侵入性手术前必查现已成为常规,但为此而引发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因此而来的纠纷一直没有断绝。为何如此呢?从患者家属角度,一个是费用高,看病贵这个永恒的话题因为这些看似无谓的检查雪上加霜,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再者,梅毒,艾滋这些敏感字眼让人心生羞愧,特别是给一些老人手术之时,因此而产生的纠纷不在少数。
实际情况如何呢?“术前四项”一个是从疾病控制层面来说,杜绝恶性传染病的泛滥,二者为了医生自我保护,对于内源性感染还是外源性感染进行一下明确区分,三者,对于手术过程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对于医疗暴露的感染做到有的放矢,第四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后和康复有积极作用。
针对“术前四项”,曾有一个段子(所谓段子,不知真假,却广为流传,至少在行业内):一患者外伤急诊就诊,没有医保,需要外科手术,大夫考虑到经济原因,对于可查可不查的艾滋心生侥幸,虽然手术很顺利,待事后患者查出艾滋病毒,原来患者是吸毒患者,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患者感染在前手术在后,然而,患者一口咬定入院时没有,是手术过程中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好心的大夫被严重处分,医院给出了巨大金额赔偿,自此以后,“术前四项”由可选变成必选。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方面患者抱怨看病贵,看个感冒还要查血拍片,至于么?往往是一到医院,抽血化验拍片各种检查,病还没看,花费不菲,更何况无休止的排队,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的堆积,有些好心的医生,为了给患者省一些检查费用,凭借经验担着风险,如果能赚来一丝感激,那真是功德圆满,但如果经验万一出现丁点差池,恰恰遇到了较真的家属,事情就成了这样:“我让你给我省了?你不按正规流程看病,瞎摆什么谱?现在出问题了,误诊了,赔偿!”几率很小,但是如果出现一例,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让其余的好医生或者中间派的医生如何选择?“彭宇案”的影响还不够深刻和令人警醒么?
结果就造成了:患者可以千千万万,但是自己的家庭只有一个,自己的从医之路只有一条,宁可为了那千分之一的几率去谨小慎微,也不要心存侥幸心理,这样想有错么?真的无可厚非,千分之一足以让这个医生前功尽弃,坠入地狱,即便有999个觉得他好。
信任,或许是医患关系紧张的症结所在。因为不信任,所以互相质疑;因为不信任,所以谨小慎微。经验本可以节约成本,救人于急,但在崩塌的信任面前,都变得效果甚微,因为当一些客观的依据都齐全之后,有很多疾病已经错过了黄金治疗时期。
对于这个,笔者深有体会,老人突发脑溢血还是脑血栓,症状很像,有一些尝识的自己紧赶慢赶到了医院,幸好赶在了两小时黄金时期以内,然而,挂号就诊,做ct,排队,等结果,结果是确诊了脑梗塞,但是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后遗症就是“非常6+1”——偏瘫。后来问到熟人,说是脑血栓和脑溢血虽然很像,但是也并非无证可循,但是除非熟人,没人敢给你提前妄下诊断,更别谈前瞻性治疗了。有错么?没错啊。
信任的崩塌用时可能很短,但信任的重建却任重而道远。但即便如此,“术前四项”也是会一直存在,但解决的方式就是医保,可以报销了,问题迎刃而解。
就像《我不是药神》里的徐峥,一个人的善心微乎其微,能力毕竟有限,还要担负着以身试法的风险,只有真正落实到体系,只有提高国民素质,重塑信任之梁,医患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最近舆论的导向,上级的关注力度加大,期待和谐医患的美好明天早日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