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高阶迷影养成指南
《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

《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

作者: 星期五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18-06-11 11:15 被阅读78次

《爆裂鼓手》上映已经过去四年了。对于这部电影,早有千言万语想吐,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今天,再次拿起这部电影重温,才发现它在我的感受上又多了一些共鸣(或者说照镜子)的东西,比如说那个年轻鼓手对痴迷事物的偏执状态;比如说他对自己达成目的的苛刻行为;再比如他和那位老师对平凡的憎恨与蔑视等等。而这些东西,便也是在我生活中发生的。

庆幸的是:当你完成了对这部电影的解读,也就等于完成了对自己一段生活的解读。我觉的这也便是这部电影的过人处之一!

《爆裂鼓手》关乎一个人怎样在生活与理想、平庸与拔尖、天赋与勤奋、家庭与安逸之间找到平衡。带着这个问题,本人来对这部电影做出如下解读,以供大家讨论交流——

一、《爆裂鼓手》的人设决定了它要表达的主题

电影开头五分钟除了主角鼓手 Andrew 外,还出现了三个配角,他们分别是鼓手未来的导师(Fletcher)、鼓手未来的女友、鼓手的父亲。

注意几个问题:1、这三个配角是集中在电影前五分钟出现的;2、三个配角是依次出现的,并且出现的戏份时间基本等同(具有很强的对称性);3、三个配角分别出现在鼓手 Andrew 练鼓、买爆米花、看电影的时候。

这种电影开端的安排当然不是巧合,也不是情节发展的必然需求,而是导演精心部下的局,或者说为电影打下的骨架,这个骨架便是电影核心要探讨的问题——导师代表的是理想(或事业)的一面,女友和父亲则代表的是平凡生活的那一面。

▲注:父亲说完话遭到身后爆米花桶的当头一棒!

如此看来,这个理想与生活在电影前五分钟就形成了对立之势,火药味十足。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理想”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没那么正能量,它在此更像个伴随偏执与病态的贬义词。还有那些成功、天赋、勤奋之类词汇在此也是如此。

好啦,建立在这种人设的布局之上,你便不难发现,之后 90 分钟叙事的所有矛盾冲突便也是因这个理想、生活的对立而起。

二、导演是怎样把叙事节奏、音乐节奏、人物动作表情这三样东西捆绑到了一起

如果你真是专注地在看这部电影(我指的不是那种来凑热闹,看鼓手彪技术的人),那么势必会有一种同感:就是电影的节奏让人紧张、神经紧绷(这跟我们去看演出完全是两个概念)。

纵然,这种感觉的形成跟那些密集的鼓节奏以及剪辑风格相关,但还有另一样更重要的元素在起作用,这个元素从上来第一组镜头就开始发酵了。没错,那就是演员的表情与动作,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表演。我们先来看下面这组图片——

观众大概跟着电影开端第一个摄像机推进镜头,便也进入了那个年轻鼓手的主观意识里了。而这些主观意识又伴随着那些神经紧绷的表情。光一个表情还不算什么,还有更极致的呢,来看下面这组动作语言——

▲注:连扇巴掌、砸鼓都参与到节奏里来了!

当然还有那些密集的爵士乐节奏在起火上浇油的作用,这种音乐节奏甚至在鼓手跟那个可爱女孩儿约会的时候都没有停止过!

▲注:连约会的时候植入的都是比赛的音乐

如此,紧张的情绪和紧绷的神经几乎贯穿了电影中的所有情节,自然也贯穿到了观者的意识里。

为了让所有的音乐、表演、剪辑节奏都卡在这个紧绷的情绪之上,导演在某些镜头应用上也达到了近乎偏执极端的做法,来看看那场撞车的戏——

好家伙,为了观众的主观感受,导演干脆把摄像机放到轿车中被大卡撞!也够“爆裂”的了!

当然,这场车祸也将紧绷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爆裂开来。

至于导演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功夫来把紧绷的情绪跟音乐捆绑起来?自然那便是电影主题需要阐释的东西——理想、音乐背后的负面性,以及追求理想和享受生活的矛盾对比性。

三、隐藏在电影情节中的两组对比

1、台前台后的对比

好的电影通常都是关乎人性的,是反主流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理想、勤奋、志气、天赋这些东西在《爆裂鼓手》这部电影中像是“贬义词”,甚至我们看着看着都会忘了那个“爆裂鼓手”不就是那种大师的苗子吗!

只是,当一个人真的成名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那些台前台后的反差,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在光鲜的聚光灯下被掩盖和扭曲。甚至那些勤奋、成功、天赋会被美化后与名利捆绑到一起强加给大众……

于是便有了《爆裂鼓手》中这个关于台上、台下的对比设置,只不过,这个对比被掩藏的很深。电影中能拿的上台面的,正常的把爵士乐的美与光鲜捆绑在一起的戏大概有两场——

一场是谢尔佛音乐学院参加比赛的那次演出,另一次是在酒吧鼓手邂逅导师的那场演出。

▲注:这两场演出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殊荣与惬意

如果我们把这两场台上演出拎出来的话,无疑,它们的感觉与其他剩余台下那些让人神经紧绷的戏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

没错,大家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却往往都没有意识到:那些台上的名人可能在台后都跟我们一样,甚至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会让我们反感讨厌。

面对如今社会大众急功近利、成则为王败为寇的浮躁心态,这个隐藏的关于台上台下的结构性对比便对观众起到了一个强烈的警示作用。

2、车祸前车祸后的对比

所谓那场车祸,也就是鼓手离开学校,放弃死磕架子鼓的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的前后我们的鼓手心态起了一些变化,什么变化呢:就是对女友(或者说对生活)以及演奏的一些态度上的转变。我们来看前后两场戏——

第一个是爆裂鼓手跟刚交上的女友提出分手那段对话(这段话跟《社交网络》开篇那段对话异曲同工)。

▲《社交网络》剧照

▲《爆裂鼓手》剧照

我们能从这段对话中得知什么:显然,生活和爱情对这个年轻鼓手是个附属品,她受牵制于他鼓事业的好坏。换句话说,他被选进学校乐团了,他也就有自信跟女孩儿约会了;他被提升核心鼓手了,见到女友便也笑了;而当他在鼓事业上受到了挫折,那爱情也就没任何意义了!(怎么感到那套鼓更像他的女友!)

再看车祸后:爆裂鼓手再次在酒吧碰到那个被辞退的老师后,上台演出的欲望、想要出人头地的欲望重新被燃起。然而这一次,似乎他的打鼓动力不太一样了——

在重新组装上自己的架子鼓,坐在鼓后面时,我们听到了他给前女友打电话的声音。没错,他试图让她来看自己的演出,他试图在把理想、爱好和生活联系起来。导演这里用的手法很巧妙——画面还是鼓手坐在架子鼓那发呆,他给前女友打电话的声音先入了画。这也便是我之所以说他重新上台的动机和以前完全不同了的依据所在。

另外还有一次:JVC 开场演出前,当鼓手看到父亲入场,微微一笑,也能体现出他的某些转变——他开始在乎得到家人和女人的赏识了!(而不是导师一个人)。

自此,导演也完成了这一主人公前后心态转变的对比。

四、《爆裂鼓手》结尾那段鼓SOLO到底什么意思!

刚才提到电影中有两场台上演出的时候,大概有些人会质疑了:不是还有结尾那一场 JVC 演出吗!那么精彩,你怎么给漏了?!

▲ JVC 演出前的 Andrew 

我当然知道这场“演出”,这场一口气从电影 1’27’’ 演到电影结束的长达 15 分钟的压轴戏!只不过,这场演出可不是通常我们在真实中看到的演出,它是被导演抽象概念化的一段戏,它也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

▲ 这个镜头对准了台下,逆光。与其说暗处的是观众,倒不如说那是鼓手 Andrew 的审判者

如果你没有仔细把玩品味这 15 分钟,那真的是错过了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了。下面我来将这 15 分钟的戏逐段分解——

1、前戏

爆裂鼓手走上舞台,我们能看出他很紧张,手心出汗。毋庸置疑,他很在乎这场演出,他要用这场演出证明自己。而就在这档口,导师 Fletcher 走近他,冷不防说了句:

“你他妈当我傻子吗!我知道就是你!”

这话乍一听是针对之前两人酒吧邂逅,在提及 Fletcher 离开谢尔佛学院的原因而设的,看来两人当时都在装蒜。看来像是 Fletcher 要报复这位告密鼓手了!(的确,之后上演的错误曲目证明了这一点,的确是导师要整他!)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第一层意思。那第二层呢——原来导师在考验爆裂鼓手是否真的是个天才。我们接着往下看——

2、演出搞砸

这似乎是对那种机械教育的一种讽刺。被教育者只会看谱打即成的大师曲子,一旦没了谱子,一即兴就傻眼了。但好像电影的重心又没放在那。那是在哪——

如果你没有对一件事痴迷过,如果你从没在痴迷的事情上付出过心血,那你永远不会明白“爆裂鼓手”在演砸后那种自尊心受挫、濒临崩溃的感受;当然,你也不会明白 Fletcher 上前跟他说的那句:“看来你真的是没那天分”这句话有多可怕!多伤人!(一瞬间,我想到了 2017 年青年导演胡迁自杀事件和 2018 年研究生陶崇园的自杀事件)

一个人在濒临绝境时,往往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便会成为决定其生死的那根稻草。

▲大概是蒙太奇在起作用了,我从鼓手的眼中看到了绝望

鼓手在走下台的那段跟镜头,我感觉自己都得晕倒了。父亲冲进后台,抱住自己的儿子说了句:“走吧,我们回家吧!”我能感受到鼓手听到这话所感受到的——放弃吧,我们不去当那最好的,做个普通人...

试问,哪个在自己理想上挣扎过的人没经历那种酸楚。那三秒钟的镜头,鼓手的眼泪没有掉下来,可我的……

3、重返舞台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鼓手离开了父亲的怀抱,转身又走回了舞台,没等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后的 4 分钟,我们总算踏踏实实地欣赏了一曲爵士乐演奏,也着实感受到了那爵士乐的魅力所在。(文章开头音频即此音乐)

有个细节要注意,就是在演奏这首曲子中的鼓手 Andrew 与导师 Fletcher 之间的联系。他们之间的恩怨似乎随着音乐烟消云散了。一段两人之间的摇镜头非常精彩,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美妙的音乐、优秀的乐手、导师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就像 Fletcher 反复提到的:如果没有琼斯,就没有“大鸟”(查理·帕克),如果没有大鸟,就没有舞台上那些牛逼的独奏!

还有一点要注意,这首曲子不是 Whiplash,而是 Caravan。要知道,这首歌可是让整个乐团一通宵没睡的乐曲,这首歌可是让爆裂鼓手为了征服它连女朋友都放弃了的乐曲!如何让观众感受到这里面的心酸呢!于是便有了这首曲子演奏结束后的那段鼓 SOLO。

4、鼓独奏(SOLO)

这段鼓独奏的戏很蹊跷,蹊跷在它到底想干嘛——想炫炫演员的鼓技?这又不是部爵士鼓教学片;想带大家出戏,从而结束电影?看看爆裂鼓手那打鼓的表情,还有镲片上的汗水与血水,鬼才能出戏呢;再或是怕大家听刚才那首歌没过瘾补充一下(就像明星返场一样)?这更不是演唱会 DVD 啦!

显然,以上解释未免都很幼稚可笑(除非这是部烂片)。

那么,这段鼓SOLO到底要向我们传达什么?

懂鼓的人大概能看出来,那简直就是一段架子鼓技巧以及基本功的演示会——从大三连,到双跳,到速度力度控制……

但我认为,即便是一个不懂鼓的人,不知道鼓手是在那演示爵士鼓的各项技巧与基本功的人,只要能注意力集中,便能感受到——

没错,鼓手打出了所有那些成为大师的人背后的心酸与痛苦。看看大广角镜头下鼓手滴在镲片上的汗水与血水,

看看他那磨破了的手掌,再看看父亲那近乎惊恐的表情。

你就会感受到,成为大师或是在某件事上达到登峰造极的那个过程有多可怕了!

临了,镜头再次给到了师徒俩,两人都笑了,音乐、乐手、指挥(导师)趋向了共融。

纵观这场“鼓独奏”的大戏,说实话,我见过这么打鼓的,却没见过这么拍电影的——导演用一个鼓 SOLO 向观众传递了所有想说的话,其段落性、目的性、结构性如此完整与缜密,让人佩服!

自此,电影终于到了让人出戏的时候了。我想这也是我们这篇文章该收笔的时候了。

然而,电影的开放式结局却让人久久不能停止思考。那些思考有些是跟剧情相关的解读,自然这些解读能帮助自己得到更多的电影表达思维。

但更多的是这部电影所触发的人的思考空间——从生活到理想、平庸到出人头地;从天赋到勤奋、执着到安逸……要知道,那都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撰文:太虚宫

更多经典电影推荐,经典图书推荐,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相关文章

  • 《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

    《爆裂鼓手》上映已经过去四年了。对于这部电影,早有千言万语想吐,却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动笔。 直到今天,再次拿起这部...

  • 2017

    爆裂鼓手

  • 观点:慕名而看《爆裂鼓手》,却让我想起了《音乐人生》

    我不喜欢《爆裂鼓手》,但如果《爆裂鼓手》是作为反映现实的讽刺片,我还会承认《爆裂鼓手》是一部杰作。演技在线,“老师...

  • 最适合提升四六级词汇量的10部英文电影

    - 1 - 《爆裂鼓手》 《Whiplash》 豆瓣评分8.6 《爆裂鼓手》讲述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

  • 《爆裂鼓手》

    其实,那些伟大的人并非都是天赋异秉,大多也只是平凡普通人。之所以,可以成为伟人,不仅是因为有努力,还要有伯乐。千里...

  • 爆裂鼓手

    冷酷无情到近乎变态的老师,不过貌似和《霸王别姬》里的关师傅比起来还差远了,哈哈。

  • 爆裂鼓手

    想说一说最我喜欢的一部电影《爆裂鼓手》 引言:“大概只有疯魔的人,才懂疯魔。” 似乎从小到大我一直很渴望那些极端的...

  • 爆裂鼓手

    人一旦有了梦想,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爆裂鼓手》 ​​​

  • 《爆裂鼓手》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看完,看到中途实在觉得沉闷所以关掉了。昨晚不知道看了什么,心血来潮地把这部电影找出...

  • 爆裂鼓手

    热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爆裂鼓手》“星期五文艺”独家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wc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