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经济的背后,是温度

作者: 小狼女Canamy | 来源:发表于2018-05-28 18:54 被阅读4次
    社群经济的背后,是温度

    上一周只是仅仅更新了一篇文章,实在是惭愧。事实上,上周本来是想输出关于自媒体的文章,无奈这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自身知识系统更新,所以输出量比较少。

    不过,昨天去参加了秋叶大大的新书签售会,倒是给我很多启发,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今天重新整理了思路,分享这篇文章。


    01

    “社群”这两个字,

    让我重新认识“圈层”这个概念

    一开始对社群的认识,仅仅是停留于QQ群、微信群、学员群,是为了方便所以并不对此产生任何的兴趣。

    这次到了签售会现场,我拿到了书,草草地翻了Chapter 1,刷新三观的时候便开始开启了。

    书里一开始就说出了社群热的背后,是因为公众号粉丝存在“三个月沉寂”魔咒。

    有一句话特别戳心: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哪来的自信认为读者会一直喜欢我们的分享到永远?

    一年多前写公众号,还真的傻傻地想学着别人日更,学着坚持,后来真的做不到。

    做不到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不想做,又或者说,机械地日更文章然后等着粉丝增长,这件事我不擅长,也不喜欢,慢慢地就不认同了。

    现在想来,其实真的是天性所然,我真的不是一个机械人。

    做社群呢?要感情链接,要用心经营,要策划活动,这倒是十分贴合我想做的事情。关键是,通过这样的务实的工作,我能成为一个真正做实业的人,我也能通过这样链接到真正与我同频的朋友,能够拥有一群有能量的战友。

    这是我想看到的未来的自己,也是我想过的未来的生活。

    回想起当年做产品销售的点滴,还有商务谈判的过程,那是一个扎心。那时候很多课程给予的观念是:量。以量变引起质变,你要谈成一个case,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基数。

    观念没错的,但是还有另一种聪明的人,更喜欢在商务谈判前做好充足的判断,进行客户筛选,然后再去对应的准备。如果一开始就能感觉到这个人和你不同频,那就意味着在信任感不够,其实很大程度的谈判是没有意义的了。

    那个时候没有这种思维,天真地以为只要我不给人划分等次,别人也不会。事实上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在第一次见你的时候,哪怕不划分等次,也会大致划分了圈层。

    因此在签售会当天,给我第一个思维冲击便是社群这个概念,一下子让我想明白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意思。

    02

    内容创业者与明星之间有异有同

    大叔不愧是PPT界的高手,每张PPT都是一句话,却能达到高度戳心的结果。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优秀的PPT,但我知道我想做的PPT就是这样的。

    事实上我追随偶像的行动不只一次,最开始这种类似的追随行动是因为明星,后来粉上了类似的职场KOL,发现比追星更有创造价值。

    签售会中,大叔提及了内容创业者与明星虽然有些相似,实则认同路径、互动路径、商业半径是有区别的。

    粉明星是始于颜值,陷于人设;而像知识IP,粉丝是始于作品,陷于价值观。

    明星需要和大众保持距离感才能保护自己的完美人设;而知识IP则可以与粉丝有深度交流。

    明星商业的各种宏大包装意味着商业半径极大,而知识IP则可以做小而美的生意。

    事实上这段话也看过,但在现场的时候我突然回想起自己刚刚写公众号做电台的时候,一直提示自己要有人设,要有距离感,不能随便回复粉丝信息。

    可是结果呢,办不到……我看到了粉丝的评论就是想回,我是个天生亲和力极强的人,干嘛要压抑天性装高冷?

    原来当年的矛盾,是观念错误导致的。

    03

    社群不是一门快生意

    大叔的PPT举了几个例子,趁早王潇,凯叔讲故事的凯叔,包括了秋叶PPT的秋叶,之所以如今做的那么大,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做了。

    王潇2008年开始创业,凯叔2012年创业,自己2013年,这已经是沉淀积累了多年的结果,并不是像大家看到的那样一炮而红。

    是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沉淀。

    前两年我没有太多的职场经验,直接与一家国内外非常出名的公司合作,赚钱并不快,毕竟它的整个商业格局和发展计划非常长远。

    或许是因为合作公司的做事方式往长远走,又或许是因为天生的思维系统里偏向长远,又或许是真的办不到用利益和诱惑去吸引人,导致我一直不是什么能够赚快钱的人。

    但这个时代节奏真的很快,不然微商也不会盛行,不会快速扩张快速消散,不会有一大批人愿意跟着这么快的生意走,然后随之落寞。其实说真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都怀疑自己,为什么那些看着不怎么样的人能赚那么多钱,是不是我真的应该去赚快钱。

    真正佛系的人其实并不多,这个社会大部分人都是急躁的,所以就像秋叶大叔说的那样“歪嘴和尚多了,踏实做事的事情却开始怀疑自己了。”

    可是啊,皇天真的不会辜负愿意沉淀、懂得累积的人。当年那些快速崛起的微商,不是已经在快速崩塌了吗?

    流量经济这种这么喧嚣的东西不适合,可是现在出了这么个社群经济,是一个真正关注到人的商业模式,是“人媒体”,实在太适合我的价值观了。

    至于这种模式会在多少年内被更新?我判断不出来,但秋叶大叔有个很好的回答——一样东西被企业认可,就意味了这种模式的不可逆转。而社群,现在已经是很多500强公司正在深耕的事情。

    事实证明,耐得住做实业的人,只要不要放弃,只要懂得在恰当时机卡位,一定能找得出出路。

    这是我平时一直强调的沉淀、累积观念,但对长远生意的看法,我在现场也受到了一次思维暴击。

    我一直很好奇一个问题,长远的生意往往和我们现实生活节奏是冲突的。每个人的生活压力的很大,又有多少人能真的能够为一门长远的生意付出精力和心血?就算我一开始愿意,我又如何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平衡两者?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而当时一张PPT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任何事情都要有deadline,我们成长不能太急,但在某个阶段性目标上也绝对不能太慢,不然落后事小,磨掉你的耐心事大。

    04

    赋能、温度

    读书时期,我曾经追随着一位十分成功的企业家,去现场听了无数次分享,也拿他在不同城市的分享录音来听,可以说是铁杆粉。

    他倒不是有绝世的本领,不是有极强的职场硬本领,只是觉得和他一起,十分舒服。

    我所了解的他,40岁的年龄,有着10岁的简单,20岁的健康,30岁的智慧,40岁的从容。台上的他像是历经世故却不带伤痕,依旧一脸稚气和淳朴,偶尔带着些傲骨;台下的他却经常自黑,朋友圈里的每句话透着00后的稚气。

    最让我欣赏的是,他尊敬自己的夫人,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混世魔王”毫无交流障碍。

    他懂生活,爱家庭,活的真实,能理解年轻人的创业心理,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那时候我想,未来我就要成为这样的人。

    不虚伪,不做作,不需要刻意掩饰,却有那么一群人心甘情愿地跟随他成长的脚步。40岁的时候,还能有30岁的智慧,20岁的身躯,10岁的童真,就是我想要的成为的人,其他随缘。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那样的人,叫做有温度的人。

    怎样才算是有温度的人?

    有趣的点?有闪光的点?有自黑的点?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问题只有自己才知道。

    有些人不想成为有趣的人,但惹人喜欢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他处世佛系。

    有些人不想变得成为多厉害的人,但他惹人喜欢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自黑。

    你看,重点是你觉得自己怎样才是有温度的人。

    只有找到了你自己的人设,或者是在多年的人生长河里找到了你自己的定位,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才会真正有温度。

    有温度这个词很复杂,我不敢随便定义,但我知道,冥冥中我一直在往这个目标靠近,只是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赋能,怎样正确地赋能?

    大叔说,做好社群,要先给自己赋能,然后再给别人赋能,最后一起赋能。其实就是我一直想做而不知道怎么做的事情。

    现在我知道了,赋能跟吃饭一样,也是一件长远的事。

    这也是一件很内心的事情,关乎了你是否愿意去成长,是否愿意去学习,是否愿意给你的知识系统更新迭代。

    05

    有些惊喜,是你不可预期的

    记得以前工作的时候去参加一些商业活动,大都是抱着陌生开发去的,主要是想认识朋友,但真的就是很刻意地认识朋友。

    有些事情,一旦刻意了,就失去了生活的味道,变成了很奇怪的东西。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上面的话,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现在不论是生意还是交流,会越来越贴近“人”,越来越以人为本,也越来越注重感觉。

    就像是这次去签售会,自己一个人远道而去,也不抱些什么期待和目标,纯属就是想买这本书,然后恰好在附近的城市有签售会,卡到了点上,所以就报名了。到了后也就静静地看书,想着能不能有什么特别的问题问到大叔,结果投入到连大叔什么时候来都不知道。

    说重点,坐在我旁边的小妞,是我这次来到签售会的意外。当时我看书有些累,抬了抬头,也没看清是谁在周围徘徊,就说了句,你要坐这里吗?我指了指旁边我放袋子的位置,然后她就来坐了。

    我继续低头看书,继续听签售会,全程也没有太多交流。

    到后面拍照的时候,我们都找不到自己的袋子,然后就走散了,结果不知咋的,去签名的时候又遇上了,然后签完就坐在旁边吃东西。

    当时真的就是想吃东西,然后无意中聊起了自媒体,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聊了大概两小时,小姐姐直接请吃饭~

    那三个小时的交流虽然是毫无方向的,几乎是谈天说地,然而却是非常非常高能量的一次交流。

    你看,和同频的人交流多舒服?

    要做一个项目,其实同频最重要,绝对不是谁有钱,谁有经验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同频同好太重要。

    所以啊,社群就出现了。

    尬聊了这么多,又回到原点,我似乎找到了又一个出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群经济的背后,是温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pxn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