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所有作品】富兰克林践行群作品合集得到专栏输出岛每天写500字
03 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

03 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

作者: 荷语微光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17:41 被阅读3次

嗨,你好!

我是荷语微光,很高兴与你分享自我发展心理学。

在这里,我会把我在陈海贤老师的专栏课程里学习到的内容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行为改变为什么那么难?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呢?

因为旧经验太过牢固。所以要击败旧经验,我们就必须理解它的工作原理。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让旧经验根深蒂固的最重要的心里机制——心理舒适区

01 心理舒适区本质:熟悉的应对方式

心理舒适区这个词,相信你肯定听过。平时我们常说,要有所改变,就要走出心理舒适区。

那到底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

首先,你要明白,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有些人以为心理舒适区就是熟悉的环境,其实并不是。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举个例子,我们都认为外面的环境会比监狱里舒服。可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老布就不这么认为。

他在监狱里关押了50年,这几乎是人的一生了。当他得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差点情绪奔溃。为了继续呆在监狱,他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于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会这样呢?

监狱对于老布来说,是最熟悉的地方,这个环境虽然不舒服,但是确是他的心理舒适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时候,你出于一个很痛苦,很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是一种心里舒适区吗,因为你熟悉它。

其次,心理舒适区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其实也不是。

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感情或者工作的不顺,选择换一个环境去生活,希望从新的地方开始一切。有些人换了地方,换了工作,马上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也有一些人走过很多国家,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里,而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所思所想中,在我们和环境的互动中。如果这些不改变,光改变环境,是没有用的。

所以说,真正的心里舒适区,说的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里舒适区,说的不是我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只有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走出了心里舒适区。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应对方式呢?

其实,所谓的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1. 解决问题

2. 自责

3. 求助

4. 幻想

5. 退避

6. 合理化


对我们来说,应对方式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

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

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抱怨拖延。

第二层,对内心的情绪应对。

举个例子:妈妈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狮子,孩子看见狮子都是会害怕的。

A小孩哭着说:“我要回家”

B小孩一言不发,但是腿在瑟瑟发抖。

C小孩呢,看了一会,问妈妈:“我能不能冲它吐口水?”

你看,三个孩子都害怕狮子,但是他们应对这种害怕的方式并不一样。

这就是对情绪的应对方式。

02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心理舒适区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应对环境和问题的方式。

那么,这个舒适区到底有什么好处,让我们想要不停用它,明明想要改变,却总也改不了呢?

简单来说,它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控制感。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安全感的来源。我们大部分的应对方式,最初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放下了原来所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去面对焦虑,寻找新的适应方法,这就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所以,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舒适区,知道了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控制感,正是对控制感的渴求,让我们难以改变。

最后,建议你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找一找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欢迎把你的留言分享给我。

在下周,我们将学习一种很实用的技能,给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拍个X光片,看清它精细的内部结构。

我们下周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 心理舒适区:如何识别改变的障碍?【自我发展心理学系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rs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