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我利用“钉钉直播”,给孩子们讲了《诗经》之《关雎》。周五“名校课堂”(省教育厅规划)也开讲了《关雎》,我观看完后,还是挺震撼的。于是让孩子们也再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
作业:收看“名校课堂”周五的语文课——《诗经》,然后谈谈观后感受(可以试着说说语文李老师讲的《关雎》和“名校课堂”讲的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写一篇日记。
李宇宛同学谈到:自家老师详细讲解了《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兴”,反复举例,细细琢磨;“名校课堂”的老师,加入了“唱诗歌”视频的欣赏,为课堂加入了些许趣味。
李宇宛张怡丹同学谈到:“名校课堂”听下来,我们仿佛都成了“诵读大师”,老师好似为“国学智士”,但在处理习题上,总是直接展示答案,恐下来后学生们还需要“死记硬背”。而语文李老师在处理习题上,会先让我们各抒己见,再综合作答,最终展示答案,便于我们理解题目、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张怡丹陈荟伊同学:“老班”(语文李老师)侧重体会感情与手法,一步步地引导我们品析感情并体悟《诗经》之“美”。“名校课堂”老师侧重让我们对文学常识的“干货”更深入地了解。
常一心同学:两节课都注重朗读,然后翻译、分析写法。其中,“名校课堂”还联系课外,让我们见了新题,以引导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其它问题。
常一心尹露睿同学:“老班”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导入新课,还播放了朗读视频,讲课时的意境比较生动;“名校课堂”的安老师,在字词释义上下的功夫比较深,营造的意境比较“娴静”,让人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尹露睿……
孩子们谈的很真实、很具体,谢谢孩子们!在此,我也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首先,在课堂导入上,我就输了三分。安老师(名校课堂)的导入语采用耳熟能详的《诗经》名句: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
一下就把孩子们拉入诗歌的殿堂,直接营造出诗意的课堂气氛,直接传递出“诗经”的无穷魅力。而我采用的是问题导入法:“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那么,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呢?”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在课堂上曾反复给学生们强调过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但从未谈及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为了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面,我故用到了这个问题。但《诗经》为何能成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我并未更多阐述。而安老师的课,就自然地处理了这个问题:
《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说《诗经》是最早富于现实主义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接着,安老师的课还及时地关联到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真正做到通览教材,融会贯通。而自己常常“剥裂”开来,讲一就一。未能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有损教材的系统性、指导性。安老师结合这一学习主题,不仅让教材“瞻前顾后,彼此依托”,同时还让一曲韵味十足的《关雎》吟唱,唱“亮”了课堂,唱“活”了《诗经》,真是一石二鸟。
还有诵读上,“经典咏流传”,靠什么“传”?靠“咏”——歌咏、吟咏!说实话,安老师的诵读并不十分精彩,但是她在必要的课堂上,就是大胆地、反复地吟诵着、指导着。而自己呢,面对自己的不足,就此止步,给自己“画圈设限”,未踏“雷池”半步。如此,如何让孩子们“放手一搏,开口一诵”呢?所以,必须挑战自我,哪怕受“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的磨砺,也在所不辞!
最后,说说习题的引导方面。安老师因为没有学生,所以所有的知识点都是讲授式直接呈现。我的“钉钉直播”,因为背后有学生,所以我有引导和互动。但是,斟酌点在:像《诗经》这样的经典文章,可不可以就采用欣赏式讲授法。不必拘泥一些问题的“抛出”与“收拢”,就以“诵读——理解——再诵读——再欣赏体会——再吟咏品味”的步子走,诗情会不会更浓烈、诗韵会不会更浓郁?这个问题会再放至教研组一起探讨。
最后,引用安老师的课堂结束语,作为本文的“篇尾曲”:
没有哪个冬天不能逾越,也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封城不封爱,一起度难关!让我们在《诗经》的熏陶下,在古人劳动智慧的鼓舞当中,一起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