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822829/48d7663beb976ab8.jpg)
(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十五章读后感
道,万事万物生变之理,道,又可代指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得道之人可称为道,亦可称为士,这大概是今日道士名称的由来吧。而最初的道与士是有区别的,道者以虚无为玄妙,士则以归隐为真谛。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其实这也是在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
得“道”之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只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本章中的“强为之容”,这或许是老子的自谦,或许是老子确也难以表述道之全部。
得道之人,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得道之人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
老子描述得道之人的品貌,也可以理解为老子为寻道之众提供了一条得道之径,修为之方向,重要的不是人人都能得道成道,而是人人都在向道的路上。
今日之道家教义已融入于不少佛家经典,但就主流而言,道家学说仍不失为本土宗教文化,其中老子的道义已成今日道教之精髓和主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