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之品2019-05-09

作者: 弱水三千zzy | 来源:发表于2019-05-09 10:16 被阅读48次
道、士之品2019-05-09

(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十五章读后感

道,万事万物生变之理,道,又可代指得道之人。得道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得道之人可称为道,亦可称为士,这大概是今日道士名称的由来吧。而最初的道与士是有区别的,道者以虚无为玄妙,士则以归隐为真谛。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其实这也是在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

得“道”之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只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本章中的“强为之容”,这或许是老子的自谦,或许是老子确也难以表述道之全部。

得道之人,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得道之人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

老子描述得道之人的品貌,也可以理解为老子为寻道之众提供了一条得道之径,修为之方向,重要的不是人人都能得道成道,而是人人都在向道的路上。

今日之道家教义已融入于不少佛家经典,但就主流而言,道家学说仍不失为本土宗教文化,其中老子的道义已成今日道教之精髓和主体。

相关文章

  • 道、士之品2019-05-09

    (晓其文、悟其语、通其思、不问道,今道已非老子之道) 十五章读后感 道,万事万物生变之理,道,又可代指得道之人。得...

  • 道德经(41-50)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 下 士 闻 道...

  • 品味《道德经》之四十一

    品味《道德经》之四十一 【原文】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

  • 开卷有益-《论语》(67)士志于道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详解 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衣食之奉...

  • 《论语》里仁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衣食之奉不如他人为耻...

  • 2018-0819 150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衣食之奉不如他人为耻的...

  • 日论一语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衣...

  • 尊贤使能章-人心向背的关键《孟子大义考》

    本章言人心向背。孟子道:礼敬贤人,任用才能之士,使德才出类拔萃之俊杰在位当政,则天下之士皆欣然欢喜而愿立于其朝堂之...

  • 跆拳道品势高丽的韵意

    高丽是跆拳道的宗主国,再混合韩国精神,而后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既高丽品式。 此高丽型之练习进行线路采用「士」字...

  • 《素履之往》----木心

    《素履之往》清•戚惠琳 素履之往,其行天下。士如皓月,其心朗朗。 素履之往,彼道坦坦。士如昭日,其姿阳阳。 君子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士之品2019-05-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bi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