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佛像雕塑家,厦门人。
2009年皈依济群法师后,发愿以在家居士身份雕刻佛像。
2013年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之后回到家乡厦门,建立佛教造像工作室“蒋家班”。
——这就是蒋晟寥寥几字的履历。
人物 | 艺术是我对佛祖的虔诚见到蒋晟做的佛像,就像是见到一个高贵神圣的灵魂找到了俗世的身体。
很难想象,做工如此精致细腻的佛像出自一个90后男孩的双手。而蒋晟,面目清俊,又有些腼腆,成全了大多数人对艺术家的幻想。
蒋晟做佛像,也不是在做世人眼中的佛。
世俗的审美往往会使得佛像进入机器化模版化生产,蒋晟不要。
“我几乎是以一个艺术家的坚持来完成我的作品。”蒋晟曾经提到,他那时候的想法,就是要按理想把它完成。
这个过程其实有点痛苦,因为他并不能原本的知悉工匠行业一定要固守自己的工艺手段,创新几乎没有进入新的阶段。
来聊蒋晟,不妨先从三个人三本书聊起。
人物 | 艺术是我对佛祖的虔诚第一本书-母亲与《金刚经》
做佛像这件事的缘起,是蒋晟的母亲给了他一本书《金刚经说什么》。
他非常仔细读完了,这奠定了他的佛学理念。因为本身是雕塑专业,母亲的师兄便邀请他去杭州的永福寺修复佛手,这个的时候,他才真正开始接触佛像。
“我那时候懵懵懂懂,只是知道说,哇,有一个寺庙可以免费住,还可以住七天,非常好,然后就去了。”
“我在寺院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早上师父会送上亲手做的素泡面,然后到我房间吩咐我把它吃完。”
这是蒋晟第一个跟佛像有关的作品。
在修复佛手的期间,蒋晟感受到寺院中的人在一种非常天真的状态中生活,而他形容这种状态的时候,用了“回归”这两个字,回归到一种对善与恶最初的定义,将人性的每种感悟都贯彻在一种纯粹的情绪上。
“后来我把佛手修复到了这样的状况,虽然还不能用,但是这个寺庙的环境感染了我,于是我就决定了继续接触跟佛教相关的活动,就参加一些进修营啊什么的,然后也皈依佛教了,决定继续做佛像。”
人物 | 艺术是我对佛祖的虔诚第二本书-许健与《造像量度经》
许健是蒋晟的老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中国石窟造像最专业的人才之一。
许健老师给了蒋晟一本书,叫做《造像度量经》,全称应该叫做《佛说造像量度经》,这里头是中国清朝的时候,根据《大藏经》所翻译的藏式佛像的比例而写的。
同时,研究石窟造像的许健组织了一个考察团,蒋晟在这个时期到中国的很多石窟去做考察。那段时间,他接触了非常多佛像,完成了从纸质佛像到空间体验的过程。
人物 | 艺术是我对佛祖的虔诚“佛像摆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有着什么样的肃穆感,我身临其境。这段经历几乎决定了我后来很多佛像的塑造手法和风格。”蒋晟在《一席》节目中提到。
“参考的实物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我那个时候已经对佛像有自己的理解,我知道,我选用的材料,我选用的工艺,还有我的设计,能够给佛像的最终效果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人物 | 艺术是我对佛祖的虔诚第三本书-蒋晟与《流浪的神明》
从2012年底开始,蒋晟的工作室跟他的摄影师朋友许晓东开始做一个很有趣的计划。
他们开始去研究流浪的神像,摆设与拍摄。
2013年底的时候,他们出了一本画册,名字叫做《流浪的神明》。
“大家可以看到,画面上的这些佛像真的非常壮观,大概有成百上千尊的佛像。我在看这些佛像的时候,我的第一个体会就是,我看到的是众生相。因为这些神像,每一尊都被使用过,每一尊都饱经沧桑,它摆在一起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个信徒,这样子并排地排列在那边,对我是非常触动的。”
人物 | 艺术是我对佛祖的虔诚这本画册之所以起名为《流浪的神明》,是因为蒋晟觉得人寄托在这些神像上面的价值观也一直在流浪。
因为世人今天信这个,明天信那个,不知觉的将人和神的关系发展到了一个被颠倒的状态。所以这些神明在工匠手中,在信徒的佛龛,再去到寺庙,都是信仰的流浪。
“我觉得不管是我在做佛像,还是在做这本书,其实我都明白说,未来还是会继续做下去,甚至可能会把它当成一个终生的职业,因为大家已经通过做佛像这件事情认识我了,而且我又觉得能够把这件事情做好,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会继续做下去。”
说这句话的蒋晟就如同正在雕刻佛像的蒋晟,他在完成每个人心中对信仰的正确认识,是世人自身内心的美好体现。
网友评论